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86|回覆: 1

[儒家文化] 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5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勿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

勿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這一章有兩種講法,第一種斷句是這樣的,『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這是一層含義。下一層含義是『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君子不重則不威』,『重』是莊重,『威』是威儀。意思是說君子不莊重則沒有威儀。『學則不固』,孔安國註:『固,蔽也。』就是蒙蔽的蔽。焦循【論語補疏】引【曲禮】鄭康成註:『固,謂不達於理也。』焦循認為『不達於理,是為蔽塞不通。』蔽塞,不達於理,所以不莊重。求學則不蔽塞,故云學則不固。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一段是講怎麼學。鄭康成註解說『主,親也』,『主忠信』就是親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為師。學必須有老師,還需要有同參道友。『無友不如己者』,『如』在古代有不同的理解,我們取的理解是作『似』字解,像的意思。『不如己』就是在道德修養方面不似我。比如說我講求孝悌忠信,他不講求孝悌忠信,和我就志不同、道不合,這樣就不能結交為友。『無友』這個『無』,古代的文章文獻中寫作『勿』。

無友不如己者』,就是勿與我道不同之人為友。一般人有了過失自己不知道,必須要親師擇友,親近老師,選擇朋友,他們能夠給自己指正過失,知道自己的過失之後改正過失。『勿憚改』,這個『憚』就是『難』的意思。是說有了過失不要難於改正,這是第一種講法。

第二種講法,斷句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意思是說君子不莊重則無威儀,學則不堅固,這個『固』就不是解釋為『蔽』了,而是解釋為『堅固』,那麼怎麼樣使這個學堅固呢?必須以忠信為主,這個『主』也不解釋為『親』了,解釋為『以……為主』。皇侃【論語義疏】釋為:『忠信為心,百行之主也。』所以學以忠信為主,才能夠堅固。學得堅固才能夠莊重而有威儀,那麼下一句話就是『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這個講法和前面的講法是一樣的。

先看第一種講法,我們一句一句解釋一下。『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漢代揚雄【法言·修身】提出做人應該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言語莊重就可以為人所效法。

【弟子規】中告訴我們言語很重要,『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也就是說我們言語中那些黃色的笑話,還有欺騙人的話,不誠信的話,都是要避免的。我們看到現在有些領導幹部在吃飯的時候,交談的時候都以講黃色段子為榮、取樂,讓人感受到這個領導就不受人尊重了,所以做人,言語特別重要。

古人還有一句話說『力賤得人敬,口賤得人憎』,一個人很願意出賣自己的力氣幫助別人,他就會受人尊敬,而一個人言語過多,說得又不是很妥當就會遭人厭惡。

在【易經】也說:『吉人之辭寡。』吉祥的人,言語都是很少的,因為他的心地很清靜。『躁人之辭多』,心情煩躁不安的人,思慮很多的人,表現出來言語也很多。這告訴我們,在言語上要莊重,要謹慎。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15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章義理抉微

【論語·學而】第八章"君子不重則不威"一節,歷代註疏家詮釋頗豐,今就兩種主要訓釋略作辨析。第一種解詁以孔安國、鄭玄為代表,其斷句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為一義,"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為另一義。此解以"固"訓"蔽",謂君子若不莊重則失威儀,而求學則可破除蒙蔽。焦循【論語補疏】引鄭注"固謂不達於理",更申明為學之功能在於通曉義理,解蔽開塞。此解將"主忠信"之"主"訓為"親",強調親近忠信之人為師友的重要性,與【禮記】"師嚴然後道尊"之說相發明。

第二種解詁以皇侃【論語義疏】為代表,斷作"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此處"固"取"堅固"義,謂學問根基不牢則難以持守,故當以忠信為立學之本。此解與【中庸】"不誠無物"之理相通,強調道德實踐須有堅固的內在根基。兩解雖異,然皆凸顯儒家"內外交修"的為學次第:外在威儀源於內在德性,而德性養成又需藉由師友切磋與改過遷善之功。

揚雄【法言】所言四重(言、行、貌、好),實為本章"重"字作註腳。其中"言重則有法"尤值玩味,與【易·繫辭】"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形成互證。今人言語輕佻,好為戲謔,恰與"重言"之道相悖。程子謂"敬勝百邪",言語之莊重實為持敬功夫之外顯。至於"無友不如己者",非謂勢利擇友,乃強調道德同儕相互砥礪之義,與【荀子】"友者所以相有也"之說可相參證。

當代社會尤當深思此章微義。觀今之學者,或輕浮自炫,或固守己見,皆失"重"與"固"之平衡。真儒之學,當如朱子所言"嚴威儼恪,非道外立一標準",惟內外兼修,方能成就"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君子氣象。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