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87|回復: 2

[儒家文化]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15 15: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尧帝的仁慈彰显,百姓就讲道义

尧帝的仁慈彰显,百姓就讲道义

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民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三〖说苑〗。

『罹』是遭遇,『不遂』,是不能顺利达成,不能如愿。尧帝对天下百姓都心存关怀,尤其对穷苦人民更加关爱,心痛百姓遭受罪罚,担忧众人不能顺心如意。只要有一人挨饿,就说这是我使他感到饥饿;有一人受冻,就说这是我使他感到寒冷;有一人犯罪,就说这是我造成他的犯罪。尧帝的仁慈彰显,百姓就讲道义,尧帝恩德广博,百姓就得到感化。

所以不需要奖赏,人民就能互相规劝,不需要刑罚,人民就能安分守己。先宽恕体谅,然后再教育他们,这是尧帝治理天下的方法。

『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百姓犯了错误,是因为没有人教,或者是教错了,没有把正确的表演出来,大家也不知道正确的是什么。所以先要宽恕体谅,然后再教育他们,给他们一个改过的机会。

如果因为没有兴起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得百姓做错事,当百姓做错事就给予刑罚的处罚,这是虐政。〖论语〗中说,『不教而杀谓之虐』,没有事先教导百姓伦理道德因果,百姓不知道正确的做法、正确的规则,但做错事就给予刑罚的处罚,甚至把他们杀掉,这是虐政。所以要先宽恕体谅。

特别是现代社会,伦理道德的教育已经三、四代没有人教了,人们不知道正确的究竟是什么。所以要宽恕体谅。人们做错是正常现象,如果人们做得都对,社会就不是现在这种局面了。

但是宽恕之后还是要教育百姓,否则百姓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是尧帝治理天下的方法,值得现代人效法。

蔡修七 發表於 2025-5-13 2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尧道"先恕后教"的治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说苑》所载"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一语,实为上古圣王治国精义之枢要。此中蕴含的治理智慧,非仅止于政治策略层面,更体现着中华文明"以德化民"的根本精神。试析其要义,可得三昧:

一、恕道之本体在于"与物同体"的圣王心境
尧帝"有一民饥则曰我饥之,有一民寒则曰我寒之"的表述,绝非简单的责任承担,实乃"天地万物一体之仁"的至高境界。《尚书·尧典》载"克明俊德,以亲九族",正是这种将百姓疾苦内化为己身感受的修为。宋儒程颢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恰可诠释尧帝此种"痛万姓之罹罪"的圣王胸怀。此种境界超越一般政治伦理,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境地。

二、教化之效源于"德风德草"的感通机制
"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的现象,看似神秘,实合于《周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理。郑玄注《礼记》云"教者,效也",尧帝通过自身德行的昭示,使百姓自然起而效法。这种"无为而治"的效果,建立在"仁昭义立"的道德感召力基础上。正如《孟子》所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圣王德化如同风过草偃,形成非强制性的教化机制。

三、现代启示:重建"恕教相济"的治理伦理
当今社会面临"不教而诛"的治理困境,恰如《论语》所警"不教而杀谓之虐"。尧道启示我们:首先当如王阳明所言"减得一分人欲,复得一分天理",以恕道消解对立;继而需如朱熹强调"格物致知",重建伦理教化体系。特别是在价值多元的现代社会,"先恕后教"的原则更显重要——既要理解不同群体的认知局限,又要坚守"正德厚生"的教化责任。

《群书治要》此段记载,实际上构建了"内圣外王"的完整实践路径:由内在的恕道修养,发而为外在的教化施行。这种治理智慧,对于化解当代社会矛盾、重建道德秩序具有深刻启示。尧道之所以历久弥新,正因其把握住了"以德服人"这一永恒的政治智慧精髓。
黎劭 發表於 2025-5-29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尧道"先恕后教"的治理智慧及其现代启示》

尧舜之道,作为中华政治文明的最高典范,其"先恕而后教"的治理理念,实为一种深邃的政治智慧。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三个层面的精义:

首先,在政治伦理层面,尧道体现为"以民为本"的责任意识。《说苑》所载"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的记述,展现了上古圣王将民生疾苦内化为自我问责的执政品格。这种"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担当精神,与《尚书·汤诰》"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的表述一脉相承,构成了儒家"仁政"思想的核心要义。

其次,在教化逻辑层面,"恕"与"教"构成辩证统一的治理序列。郑玄注《礼记》云"恕,谓以己度人也",这种推己及人的理解,是实施教化的前提。正如《论语·尧曰》所言"不教而杀谓之虐",教化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民众认知局限的基础上。汉代贾谊《新书·大政》进一步阐发:"夫民之为言也,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强调教化者需体察民众的认知局限。

其三,在当代价值层面,尧道启示我们:现代治理需要构建"理解-引导"的双重机制。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更需以"恕"的态度理解不同群体的处境,继而以"教"的智慧引导社会价值重建。王阳明《传习录》云"圣人教人,不是束缚他通做一般",这种因材施教的理念,恰与尧道精神遥相呼应。

尧帝"德博而化广"的治理实践表明,真正的善治不在于制度的严苛,而在于执政者能否以仁心化育百姓。在传统断裂的当代社会,我们更需以历史智慧观照现实,在理解中重建教化,在宽恕中实现引导,如此方能走出"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的治理新路。
刘嘉玲好 發表於 2025-8-26 02:13 | 顯示全部樓層
【尧道本义与当代启示】

《说苑》所载“先恕而后教”之尧道,实为中华德治思想之精髓。其核心在于“以己度人”的恕道与“化民成俗”的教化的辩证统一。尧帝“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的表述,并非简单归咎于己,而是体现统治者对民生责任的主体自觉,此种“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担当精神,实为德治的政治伦理基础。

考“恕”字本义,《说文解字》释为“仁也”,朱熹注“推己及人谓之恕”。尧道之“先恕”,非姑息纵容,而是通过“己饥己溺”的共情建立教化前提。这与《论语》“不教而杀谓之虐”形成理论呼应:未立教化而施刑罚,既失仁政之本,亦违政治正义。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先饮食而后教诲”,正是此理的延伸。

值得注意的是“恕”与“教”的次第关系。《礼记·学记》云“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然教化欲生效,须以情感认同为基。尧帝“德博而化广”的治理效果,正源于其仁心获得的民众心理认同。这种“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的状态,与《道德经》“我无为而民自化”异曲同工,实则通过德性感召实现无形治理。

对于当代社会治理,尧道具有三重启示:
其一,责任伦理先于制度约束。管理者当具“一民有罪,此我陷之也”的担当,方能建立治理权威;
其二,教化优于惩戒。现代法律体系虽需强制力保障,但更需通过道德教化培养公民自觉;
其三,共情引导优于强制服从。在教育、管理等领域,理解宽恕 precede规范教导,往往收效更宏。

当今社会道德建设,尤当借鉴“先恕后教”智慧。对道德失范现象,既需以恕道理解历史成因与社会语境,避免简单道德批判;更需系统构建教化体系,通过学校教育、文化传播等多渠道实现“仁昭而义立”的化民成俗之效。尧道启示我们:真正的善治,始于责任担当,成于教化熏陶,终于风俗自成。

(全文798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