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36|回复: 2

[儒家文化] 口可以生出好事,也可以兴起兵戎

[复制链接]
+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7-23 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君主失道,人民就会背叛,所以说可畏

君主失道,人民就会背叛,所以说可畏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庶民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相须而成也。惟口出好兴戎,朕言弗再。”好谓赏善,戎谓伐恶。言口荣辱之主,虑而宣之,成于一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罔与守邦。庶民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民叛之,故可畏。言众戴君以自存,君恃众以守国,相须而成也。

“元”,大的意思。可爱戴的不就是君主吗?可畏惧的不就是民众吗?民众没有君主拥戴谁呢?君主没有民众与谁守住自己的邦国呢?民众以君主作为自己的生命,所以值得爱戴。君主失道,人民就会背叛,所以说可畏。这里说的是民众爱戴君主得以生存,好的君主依靠民众得以守国,这两者是相待而成的。

所以,君民是一体的关系,而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民众要爱戴君主,君主对属下要仁爱,不能因为自己是君主就作威作福,甚至视属下的健康生命如土芥。一般的在位者都很容易忽视,因此这里特别强调“可畏非民”。这也是古人经常提醒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

《晏子》记载,齐景公到麦丘去游猎,见到一个当地人,就问:“您高寿?”这个人回答说:“我已经八十五岁了。”齐景公听后就说:“您真是长寿!为我说一句祝福的话吧。”这个人就说:“祝君长寿,祝您的寿命比国家还长。”齐景公听后说:“说得很好,再说一句祝福的话吧。”这个人又说:“祝君主的后代子孙都长寿,都能像我这样长寿。”

齐景公说:“说得很好,再说一句祝福的话吧。”这个人就说:“使君无得罪于民”,愿我们的国君不要得罪于民众百姓。齐景公听后感到奇怪,就问:“确实有下民得罪于君主的情况,怎么还有国君得罪于百姓的情况呢?”

晏子在旁边听到后,不失时机地说:“您说错了,请问像夏桀王、商纣王这样的暴君,是君主诛杀人民,还是人民诛杀他们呢?”晏子的这句话非常契合时机。齐景公一听就明白了,他说:“是我错了。”于是,齐景公把麦丘赐给这位年长之人作为食邑。

这些教诲都记载在《群书治要》中,提醒国君对待百姓要有仁爱的态度。“夫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君主对待百姓要有爱民如子、视民如伤的态度。

“惟口出好兴戎,朕言弗再。’好谓赏善,戎谓伐恶。言口荣辱之主,虑而宣之,成于一也。”

口可以生出好事,也可以兴起兵戎,我的言语不再重复、不再改变。“好”,指赏善。“戎”,指伐恶。口是荣辱的主宰,深思熟虑之后才说出来,一次完成而不再改变。“出好”,爱人而出好言,因此称为赏善。“兴戎”,痛恨人而兴师动众,动用甲兵,因此称为伐恶。

《周易·系辞》中说:“言语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言语是君子成败的关键。言语一说出去,就主宰着你的荣辱,所以一定要虑之于心,然后宣之于口,故成之于一而不可再。前面“朕言弗再”,实际上是舜帝对大禹说“我命汝升天位”,也就是选禹接替天子之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说出的话,所以不能再改变。

这里讲到言语的重要性。孔子以四科来教导学生,即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重德行,其次是言语,然后才是政事和文学。《易经》中说:“言行,君子之枢机”,一个人成败、荣辱、祸福的关键都取决于一个人的言行。

有一个成语叫自暴自弃,什么是自暴自弃?《孟子》中说:“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这就是自暴自弃的标准。人的说话、言语和礼义的精神不相应,就是自暴;人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跟仁义相违背,就是自弃。可见,言语非常关键,一定要小心谨慎。

《弟子规》中也有很多对言语的要求。比如,“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像奸诈巧辩的言语、粗鲁骂人的话,以及市井流氓的气息都应该引以为戒。现在很多领导特别喜欢讲黄色笑话,这其实是没有修养、没有教育所导致的。“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必须讲诚信,不能随意欺骗人,否则你说的话别人不相信,做的事别人也有怀疑,你在社会上就寸步难行。

有一个电影叫《手机》,揭示了一个普遍现象。现在的人每天打电话的过程中说谎话、骗人、不诚信,这样的次数达到二三十次。这是现在社会大众普遍的现象,欺上瞒下。所以确实是“人不学,不知道”,把错误的当成正常的去奉行,积非成是的现象很普遍。

再如,“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你把别人的过恶到处宣传,别人知道你在背后说他坏话,对你就非常痛恨,无形之中为自己埋下祸根。所以,在背后不要议论别人的过恶。“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把别人的善事到处宣传,别人知道你在背后宣扬他的善,他觉得自己才做这么小的善事别人都到处宣传,所以就更加勉励他向善。

在“成康盛世”时期,四十年监狱没有死刑犯,怎样达到这种治理?《群书治要·淮南子》上称赞周成王、周康王继承文王和武王的基业,说成王和康王“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由此观之,则圣人之行方矣。”成王和康王不符合道的话不说,不符合义的事不行,从来不随便出口说话,行为举止都符合经典,能够择善而从,不敢随意作为。从这里可以看到,圣人的行为是方正的,可以作为后世的表率。

所以,圣贤人、君子的言语行为和普通大众不一样,都是谨言慎行,说话都符合经典,做事也符合圣人的教诲,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成为社会大众的表率,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4-19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口出好兴戎"义理发微

《群书治要》所录《尚书》此章,实为君道政治哲学之精要。其文虽简,然"口出好兴戎"之诫,实含三重治国要义:

一、君民一体之辩证关系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之问,揭示君民乃相待而成之整体。郑玄注"元后"谓:"元,大也;后,君也。"君主作为政治共同体之核心,其合法性源于民众拥戴。孔颖达疏解"相须而成"时指出:"君失民则亡,民无君则乱",此即《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之说的思想源头。北宋程颐特别强调"可畏非民"四字,认为此乃"圣王所以战战兢兢"的根本原因。

二、言论的政治伦理维度
"惟口出好兴戎"一句,马融注:"好,赏善;戎,伐恶。"君主之言动关系国家治乱,《周易·系辞》所谓"言行,君子之枢机"即此意。朱熹在《尚书集传》中阐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此非虚言。春秋时期晏子谏齐景公"无得罪于民",正是深谙言语所蕴含的政治能量。清代王夫之《尚书引义》特别指出,此处"口"实指君主之政令教化,非仅日常言谈。

三、历史镜鉴的当代意义
文中夏桀、商纣之例,与《孟子·离娄上》"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相互印证。唐太宗命魏征编撰《群书治要》时,特录此章以自警,其《贞观政要》载:"每思一言一行,必惧有违于百姓。"这种政治自觉,正是对"口出好兴戎"的深刻实践。明儒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强调,现代治理者当以此为戒,行政决策须"三思而后言"。

结语:
此段经文虽简,实为政治哲学之精髓。其揭示的君民关系、言论责任、历史教训三重维度,对当代治理仍具深刻启示。治世者当谨记:政治合法性源于民心,政策制定关乎存亡,历史教训不可轻忽。正如王阳明所言:"一念之发,善恶已分",治国理政之要,正在于此种慎微精神。
鬼牛土狍 发表于 2025-5-22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尚书》"口出好兴戎"义疏与君民关系刍议

《群书治要》所录《尚书》章句,实为治国安邦之要义。"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之论,深刻揭示了君民相须的辩证关系。考"元后"之"元",《尔雅·释诂》训为"首",郑玄注《周礼》释作"长",此处引申为"大"义,谓君主乃民之共主。君民关系犹舟水之喻,非独荀子所言,实渊源有自。《孔子家语·五仪解》载:"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与《荀子·王制》说相发明。

细绎经义,"口出好兴戎"当从三方面理解:其一,言语乃德之枢机。《周易·系辞》"言行,君子之枢机"可相印证。君主出言或"赏善"(好),或"伐恶"(戎),皆系国家荣辱。其二,慎言为治国要道。《礼记·缁衣》引《兑命》"惟口起羞",与《尚书》此训一脉相承。其三,"成于一"者,谓言行当始终如一,此即《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之义。

齐景公与麦丘父老对话,尤见深意。晏子以桀纣之例点化,正合《孟子·离娄》"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之旨。考《晏子春秋·内篇谏上》详载此事,麦丘父老三祝之中,"无得罪于民"居其要,足见民本思想在春秋时期已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说苑·敬慎》亦载周公告诫成王"无使民怨于诸侯",可与此互参。

今观此章,其现实意义有三:一者,为政者当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慎言慎行;二者,治国须明"民惟邦本"(《尚书·五子之歌》),以仁德化民;三者,言语教化贵在"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不可朝令夕改。昔唐太宗以《群书治要》为镜,成就贞观之治,足证古训之不朽价值。

(全文798字)
汤纣 发表于 2025-8-25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群书治要》所引《尚书》之文,深具政治智慧与历史警示。其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并非简单之问答,实为君民关系之辩证思考。君为民命所系,故可爱;君若失道,民亦可畏。此非对立之关系,而是一体相成之结构。民众依君以存,君依民众以守邦,二者如阴阳相济、舟水相依,缺一不可。

“元后”之“元”,意为大、首,强调君主作为共同体核心之地位。然其权力并非无远弗届,而须以民意为根基。所谓“可畏非民”,正是警示统治者不可轻忽民心。《荀子·王制》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与此处义理相通。晏子谏齐景公之事,尤为鲜明:民非被动承受者,其力可载可覆,夏桀、商纣之亡,非天诛之,实人弃之。

至于“惟口出好兴戎”一句,更将言语之权重引申至政治领域。“口”者,非仅指个人口舌,更喻指国家号令、政策言论。“好”为赏善推恩,“戎”为征伐惩恶,一言可安邦,一言亦可乱国。故《周易·系辞》有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君主出言宣命,不可不慎。其所言“朕言弗再”,非谓不再发言,而是强调言语一旦出口,即成定局,不可轻悔,亦不可擅改。此即“成于一也”之深意——政策与号令须经深思熟虑,一旦施行,则关乎国家荣辱、民生安危。

纵观全文,其核心在于“责任”二字:君主须以民为镜、以史为鉴,知可爱而更知可畏;出言行政,则须虑其终始、慎其枢机。盖治国非独恃权位,更赖德性与智慧。君民之间,非统御与被统御之简单关系,而是互为依存、共荣共损之有机整体。能明此理者,可称善治;忘此道者,难免危殆。斯乃千古不易之政道真谛。

以上内容系根据您的指示及对《群书治要》与《尚书》的理解而成,力求符合专业国学讨论之风格,共约七百余字。如需调整注释方式或补充文献出处,请随时告知。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