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75|回覆: 0

[儒家文化] 常懷敬畏之心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21 22: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

畏天命』,要敬畏因果定律,也就是愛因斯坦所說的『宇宙間存有森嚴的因果規律』,無論你相信不相信,它都對人發揮作用,不相信規律的存在,不等於可以逃脫它的制裁。就像物理一樣,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禍福命運都是自己所感召、所轉化。

古人認為,天命順之則吉,逆之則凶。知命知得深遠,始肯修德立命。不但立一己之命,更為生民立命。這才能成為君子之德。君子不僅自己要『明明德』,還要幫助民眾開啟明德,這兩者就是自覺、覺他都達到至善圓滿的程度,這就叫做『止於至善』。

這種敬畏天道的心,體現在個人修養上,就自然要求止惡修善;體現在社會治理上,也就自然要求勸善懲惡、揚善抑惡,鼓勵人們積德行善。習近平總書記說,『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直到今天,依然能從人們的口中聽到這些古訓,比如『人在做,天在看』『人善人欺天不欺』 『人算不如天算』 『寧可人負我,不可我負人』,等等。這都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論一時而論久遠的傳統道德觀念,人們能自覺地約束心行而積極地止惡修善,對於醇化人心、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國家安定團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缺少這種敬畏天道的心,會導致什麼結果?『無知者無畏』 『無法無天』,既不相信世間的法律,又不相信天理。為什麼?因為,世間送禮行賄可以不接受法律的制裁,但是『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這是逃不過的。如果有這種敬畏之心,就不會做悖德、悖理的事;如果對傳統文化中所講的『道』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就會做出悖德、悖理的行為,導致出現『失道者寡助』 『逆天者亡』的結果。例如,現在領導幹部的『四風』問題、貪污腐敗問題、『官二代』問題、『富不過三代』的現象等,都與缺少經典中的教誨密切相關,像『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天道禍淫最速』 『為君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 『成由勤儉破由奢』 『多行不義必自斃』,等等。

特別是現在的貪污腐敗問題,要讓人們『不必貪,不能貪,不敢貪,不願貪』。怎樣讓人有『不敢貪』的敬畏之心?除了讓人知道畏懼法律,腐敗一定會鋃鐺入獄之外,另一方面要讓人深信因果,提倡因果教育。像【太上感應篇】中的比喻:『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取非義之財的人,如同吃有毒的肉、喝有毒的酒一樣,不僅不能止息饑渴,還會為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太上感應篇】被譽為歷代狀元、宰相必讀之書,什麼意思?不是說讀了【太上感應篇】就一定能做到狀元、宰相,而是說要做好狀元、宰相必須讀這部書。如果經常讀這些聖賢書,對於因果的道理就會非常明確,怎麼還敢貪污受賄、以權謀私?曾國藩先生能做到『不取軍中一錢,寄回家中』,因為他從小熟讀聖賢書,對於【大學】中『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規律深信不疑。也就是說,財貨是以不好的、不正當的方式獲得的,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敗散掉。所以『不敢貪』,除了不觸犯法律之外,更重要的是讓人從內心明了因果、懼怕因果。

不必貪』,譬如給官員的工資、俸祿非常穩定,讓他們保持有尊嚴的生活綽綽有餘。現在很多地方都提倡『高薪養廉』,當然,高薪對於養廉是很必要的,但並不是說就一定能夠促成廉潔,它還有很多條件。

不能貪』,也就是法制監督機制很健全,他想貪污受賄,馬上就被發現了,使他不能去貪污。

不願貪』,也就是要興起倫理道德教育,讓人有羞恥心、有氣節。比如,【弟子規】中說:『德有傷,貽親羞。』一個人德行上有過失,就會讓父母、親人跟着蒙羞。作為官員,一旦鋃鐺入獄,他的父母無地自容,怎麼忍心讓父母蒙羞呢?可見,倫理道德教育非常重要,所以古人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為官者要清楚自己做官的目的,如果做官是為了發財,那何必做官,直接去經商就好了,掙的錢多還沒有風險。之所以選擇做官,就是因為有一種責任感、使命感,有一種擔當的精神,目的是把國家治理好,使社會和諧穩定,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這是讀書人、做官人的使命。

古代人對於士特別尊重,士、農、工、商,把讀書人排在第一位。【孟子】中說:『爵一、齒一、德一。』讓人們尊敬有爵位的人,尊敬上年紀的人,尊敬有德行的人。為什麼古人對於有爵位的人如此敬重?因為選擇做官並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而是能夠在事業上成聖成賢。不僅自己成聖成賢,還要率領民眾成聖成賢。

聖賢人有什麼特點呢?聖賢人念念都為天下蒼生着想,心中沒有自己。所以,聖賢人辦政治,辦的是聖賢政治,聖賢人當官才能夠當好官,這也是靠教育來成就的。所以,古人通過各種方式使官吏清廉,讓人們不必貪、不能貪、不敢貪、不願貪。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6-3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敬畏之心與德性修養的內在理路】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季氏】此語實為中華德性文明之樞要。今觀來帖所言"常懷敬畏之心",深契古聖先賢之微旨,試為申論其義理脈絡。

一、敬畏之本體論依據
"天命"非虛玄概念,實為【中庸】"天命之謂性"的形上根基。愛因斯坦所言宇宙因果律,與【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感應思想,在"天理流行"的維度上殊途同歸。朱子解"天命"為"天所賦之正理",王陽明謂"良知即天道",皆指明道德律令的宇宙論基礎。此非宗教誡命,實為【尚書】"天敘有典"的秩序顯現。

二、修德立命的實踐工夫
"知命"非宿命論,恰如張載"為天地立心"的積極義。帖中"立一己之命"與"為生民立命"的辯證,正是【大學】"明德-新民"的雙重工夫。王夫之【讀通鑑論】云:"畏天命者,畏其理之必然也。"這種敬畏轉化為"慎獨"工夫(【中庸】),在起心動念處做戒慎恐懼的修養,方是真敬畏。

三、社會治理的德治傳統
"勸善懲惡"制度設計,源自【周禮】"以鄉八刑糾萬民"的古老智慧。習總書記引"國無德不興",實與【論語】"為政以德"一脈相承。顧炎武【日知錄】論"法制禁令"必須"本於道德",恰可解釋為何今日廉政建設需輔以因果教育。歷代循吏如包拯、海瑞之清明,皆因深諳"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的易理。

四、當代問題的文化診療
帖中所列"四風"等弊病,在【貞觀政要】中早有警示:"為主貪,必喪其國;為臣貪,必亡其身。"陸九淵曾痛陳:"人不畏天,何事不可為?"【太上感應篇】的警喻,實為對治貪腐的心理機制。司馬光【訓儉示康】揭示的"成由勤儉"規律,在當代家族企業傳承中尤具現實意義。

結語:
敬畏之心實為中華文明的"心法",從【尚書】"克享天心"到王陽明"致良知",構成連續的文化基因。今日重建敬畏,非復舊制,乃是要在法治框架下,喚醒人心中的"天命之性"。如此,方可達致【大學】所言"止於至善"的治理境界,亦是對"國無德不興"命題的深刻回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