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88|回覆: 1

[儒家文化] 重視農業,保護百姓的利益。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5 21: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

民有餘則輕之,故人君斂之以輕;民不足則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輕重斂散之以時,即准平,故大賈蓄家不得豪奪吾民矣。

出自【群書治要】卷十四【漢書二】。

『大賈』,大商人,『蓄家』,蓄藏財貨頗多之家。這句話講民眾有剩餘(糧食)時,物價(糧價)就比較低,君主就低價收購。民眾不夠用時,糧價升高,君主就拋售。如果收購與拋售能合於時機且掌握恰當,糧食供求就能平衡,物價就能穩定。那些囤積財貨的商人和富家,就不能仗勢強奪百姓的利益。

這段話強調,通過糧食價格的調控可以達到重視農業、保護百姓利益的目的。

年景有好有壞,年景好的時候,糧食豐收,糧價自然就低。而年景不好時,糧食歉收,糧價就會高。如果僅憑市場調控就帶有盲目性,就會給商人可乘之機。

如果國家不加以整治,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不加以宏觀調控,雖然國內有糧食,但是糧食都聚積在商人手中。這些商人平時囤積了大量糧食,待糧價上漲時,他們就賣出;待糧價降低時,他們就收購。囤積居奇的商人活動於市場,趁人民一時糧食供給不足賤買貴賣,獲得的利益有上百倍之多。

但是百姓因為糧價過高,買不起糧食,就有餓死凍死之人。商人囤積居奇哄抬糧價,即使是人民忍飢挨餓,商賈也不會出手相救。商人的目的是盈利,以賺取利益為目的,如果沒有仁愛心,即使看到百姓餓死,也不會拿出糧食去救濟百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國家不加干預,百姓的利益就會被商賈肆意侵奪。

漢朝時推行『常平倉』,還有準平法制度,主要是通過國家行為,在糧食價格高的時候,賣出糧食;在糧食價格低的時候,買進糧食,目的就是穩定糧價,打擊商人的投機行為,保證農民的利益不受損害。

+
濟世 發表於 2025-4-14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平準之法與重農恤民之道】

【群書治要】所載漢世平準之法,實為治國安邦之要術。管子有云:"歲有凶穰,故谷有貴賤。"此中深意,非獨言物價漲落,更揭示了國家經濟調控之精微。今試析其理,以明重農恤民之道。

一、平準之法,合於天道
【漢書】所載輕重斂散之術,實本於"損有餘補不足"之天道。李悝"平糴法"首開其端,至桑弘羊而制度大備。其要在察四時之變:"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故當"取有餘以補不足"。太史公稱此為"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誠為治國之良方。觀漢武時期推行均輸平準,使"富商大賈亡所牟大利",正合此理。

二、常平之制,利在生民
耿壽昌創常平倉,實為平準思想之制度結晶。其法"谷賤時增價而糴,貴時減價而糶",使"民無傷而農益勸"。宋人朱熹曾盛讚:"此三代遺法,最得先王制民常產之意。"考諸史冊,凡善行此制者,如唐之劉晏、宋之王安石,皆能使"粟有所渫,貨有所通",而商賈不得擅山海之利。

三、重農為本,抑末為用
晁錯【論貴粟疏】言:"欲民務農,在於貴粟。"然貴粟非任商賈操持,而當由國家掌其權衡。昔范蠡治越,深諳"八谷亦一賤一貴"之律,故能"平糶齊物"。此中精義,正在以國家之力制衡商賈,使"蓄賈游市"不能"乘民之不給"。明人邱濬【大學衍義補】特重此點,謂當"使富者不得專利,貧者有所仰給"。

四、今古相鑒,貴在通變
今日觀之,平準思想仍具深意。雖世易時移,然"穀賤傷農"之理未改。現代宏觀調控之法,實與古之平準異曲同工。司馬光【資治通鑑】有言:"善治國者,不使民有餘不足之患。"此語可為萬世龜鑑。吾輩當師古而不泥古,以現代之制承傳統之智,方能使農者樂其業,商者循其道,而國計民生兩得其便。

結語:
【鹽鐵論】云:"聖人因天時,智者因地財。"平準之法,正是順天應人之道。昔人謂"治國如烹小鮮",調控經濟亦當如是。今重讀【群書治要】此章,益覺古人智慧之深遠。為政者當明察時變,善用斂散之術,使商不得豪奪,農得以安生,方為治國之要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