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9|回覆: 0

[儒家文化] 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2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

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

出自【群書治要】卷七【禮記】。

君子做到以禮治身,便能與一切人事物和諧共處,而內心平和毫無怨恨。因為禮的本質是敬,一個人對人對事都有恭敬之心,與人相處能夠恭敬他人,做事能夠敬事敬業,自然與人相處和睦,人倫關係能夠處理好。所以『外諧』,就是對外能與人事物和諧共處。

內無怨』。禮最大的特點和表現,就是讓,所以人們常說禮讓。古代的讀書人從小就學習忍讓、謙讓、禮讓,做到與人無爭、於世無求,處處都讓。

以食讓幼』,把好的食物讓給幼者,所以孔融四歲能讓梨;『以安讓長』,把安穩的條件或是環境讓給長輩;『以位讓賢』,把位置讓給賢德的人或者更適合的人;『以功讓眾』,把功勞讓給眾人,不能自己獨攬;『以名讓上』,把好的名聲讓給領導、讓給君王,所以是一讓到底。

人生最重要的學問,就是能夠處處為對方着想,能夠看到對方的利益,看到民族和國家的大義。這樣的讀書人沒有自私自利、沒有名聞利養,內心坦蕩,沒有患得患失,沒有絲毫的怨恨。

現在的人卻是怨聲載道、怨天尤人。都在抱怨什麼呢?都是在抱怨自己的利益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沒有最大化。其實都是自私自利的反映。

【論語】記載,孔子周遊列國,雖然他有德行、有能力、有方法、有策略能夠將國家治理好,使社會和諧。但是這些國君或者認識不到他學說的深刻,或者嫉賢妒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孔子卻表現出『人不知而不慍』的態度。別人不知道、不了解我,甚至誤解我,也沒有任何慍怒的表現。

為什麼孔子能夠沒有慍怒的表現呢?因為他周遊列國去推廣仁義學說,目的不是為了升官發財、自私自利,謀取個人的私利。而是希望這個好的學說能夠為國君所採納,能夠為國家、社會、人民帶來真正的利益。

既然這些國君沒有智慧,時節因緣還不具足,他就退而著書立說,沒有表現出任何怨天尤人的情緒,這就是一個有禮的君子自然而然表現出來的態度。所以君子有禮,能夠做到『君子坦蕩蕩』,沒有禮就會『小人長戚戚』。

中國古人的價值觀,是以孝悌為核心,對父母孝,對兄弟友悌,將孝悌之心向上提升,就是互愛,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互助,不僅對別人有關愛的情感,當別人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付出行動,給以切實的幫助。所以互愛向上提升,就是互助,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互助、互愛之心再向上提升,就是大同世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和諧世界、和諧社會。在和諧世界裏,人們都是『講信修睦』,人與人之間講求信用,相親相愛,睦鄰友好。

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人們不是僅僅關愛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兒女。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使老年人得到贍養,壯年人能夠為社會所用,幼年人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長。

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那些弱勢群體、老弱病殘幼需要幫助的人,都得到良好的照顧和贍養。

在這樣的社會之中,一個人有了困難,就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人們不會感到自己是孤立無援的,所以沒有過多的憂慮和擔心。

但是現在人們都講個人主義、個人本位,每個人都是一個孤零零的個體。所以即使一個人有很多財富,但是仍沒有安全感,遇到事情,仍然會感到無助、孤獨,沒有人向他伸出援手。所以自然會出現焦慮、憂鬱、恐懼的情況。

所以如果人們放棄了傳統禮儀道德的教育,而盲目向西方學習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是一個非常可悲的選擇。

吾是楚天 發表於 2025-4-24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禮敬之道與君子人格之養成】

【群書治要】所載"君子有禮,則外諧而內無怨"一語,實為儒家修身哲學之精要。此語非僅言處世之方,實乃揭示禮之本質為"敬"的深刻義理。【禮記·曲禮】云:"毋不敬",正與此相互發明。禮者,天地之序也;敬者,人心之本也。君子以禮立身,實則以敬存心,此內外相濟之道也。

考禮之實踐,其要在"讓"德。孔門四讓之說(以食讓幼、以安讓長、以位讓賢、以功讓眾),實為禮制精神之具體顯現。漢代鄭玄注【周禮】謂:"讓者,禮之實也",可謂得其三昧。觀【左傳】所載子產執政,其"門不容車"而民無怨言,正是以禮讓化民之效。古人云:"讓一寸,得尺一",此非功利之算,實乃道德之驗。讓德之修,始於克制私慾,終於成就公心,此即【大學】"格物致知"之功。

至若孔子"人不知而不慍"之境,尤見禮敬功夫之深。【論語】載夫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此非強忍之態,實乃仁者安仁之自然流露。程頤解此章謂:"聖人未嘗有意於求人知,故人不我知而不慍。"蓋君子之學,以成己為務,非為炫人。故能處困厄而不改其樂,遭誹謗而不易其操,此即"內無怨"之真境界。

今人每嘆禮崩樂壞,實則未識禮之本源。禮非儀文之末,實乃仁心之發。王陽明【傳習錄】言:"禮者,天理之節文也。"失其本則儀文徒具,得其本則日用常行無非禮也。觀今之怨懟橫生者,皆因逐物而忘己,責人而恕己,與"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之訓相悖。

禮教之重建,當自小學始。朱子編【小學】,首重"立教""明倫",正為此也。然所謂重建,非復古制,實乃喚醒人人本具之恭敬心。如能體認"出門如見大賓"之誠,踐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之恕,則家庭可睦,社會可諧。此即【中庸】"致中和"之達道。

至若孝悌之教,實為禮敬之本。【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孟子言:"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由親親而仁民,由仁民而愛物,此儒家推己及人之次第。今人若能於此着力,則禮讓之風可漸復矣。

要之,君子修禮,非為外飾,實為養其恭敬之心。心有主宰,則外自中節;敬無所失,則怨無從生。此乃中華禮樂文明之精髓,亦為化解現代人際疏離之良方。學者當深體而力行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