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8|回覆: 0

[儒家文化] 謹慎的教育,是現在的孩子們所缺失的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10 13: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a225ac984cd1aaccce03b28b24d0ad0b.jpg

【養正遺規】的第一篇,是朱子的【童蒙須知】,對穿衣有很具體的規定:『做人都要從整齊端正身體來做起』,像古人常說,男子有三緊,『頭緊、腰緊、腳緊』。古代的人都是長發,要挽一個髻子,髻子用頭巾紮緊;『腰緊』是用腰帶束腰;『腳緊』是穿鞋襪要緊。

這三點如果不緊束,很散亂,就會使身體散漫不端莊,被別人輕視。像如果我們穿着一個拖鞋,很多人看了就會覺得不莊重,很散漫。久而久之,這樣的態度養成了,就給人留下不端莊的印象,被人輕視。【童蒙須知】講穿衣,脫衣的規矩方法。衣服脫下後,一定要整齊地摺疊好放在箱子裡,不可散亂放置,這樣既不會被塵土污穢污染,還容易找,不至於丟失;衣服穿久了就不免有污垢,一定要勤洗晾乾;有破處就縫補,有補丁沒有什麼,只要完整潔淨就好。這就是【弟子規】中所說的『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

凡是日內所穿的衣服,夜裡睡覺時要更換下來,這樣衣服不會藏虱子跳蚤,不這樣做衣服就會損壞。如果能這樣,則不但威儀可使人效法,又能不浪費衣服。晏子有一席裘衣,穿了三十多年,雖然他的用意是以簡樸來感化世俗,但也是因為他愛護有道。這是警笞己身的關鍵,不能夠忽視。

在【養正遺規】中,對於行住坐臥,也有一些具體規定。古人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關於坐,它有這樣幾句話:『定身端坐,齊腳斂手;毋得伏框靠背,偃仰傾側。』坐的時候,要穩住上身,端正身子,兩腳併攏,兩手收斂,不要伏框倚靠,也不能夠俯仰、側伏,這就給人一種嚴謹的態度,坐有坐相,坐如鐘。

學立上,有學立的具體要求:『拱手正身,毋得跛倚欹斜。』拱手正身就是古人見面的時候要拱手表示恭敬,兩手相合以示敬意。站立時,要兩手相合、身體正直,不得歪斜不正,這是告訴我們站有站相。

還有學行,走路要有走路的樣子,也有兩句話,『籠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古時衣服袖子很長,走路時要兩手相對伸入兩袖之中,這個叫『籠袖』,『徐行』慢慢地走,穩重的人,他們走路都非常地緩慢,不是急匆匆地。還不得甩臂跳躍,不能夠甩着胳膊大步流星又蹦蹦跳跳地,這樣都給人以一種不莊重的感覺,這是學行。這些都是告訴我們行、住、坐、臥確實要做到【弟子規】上所說的『步從容,立端正』,『勿踐閾,勿跛倚;勿箕踞,勿搖髀』。

孩子從小受到這樣的教誨,他的行為就非常謹慎了。行為的謹慎還有很多具體的要求,在【弟子規】中講,『緩揭簾,勿有聲』,要能夠舉一反三,『緩揭簾,勿有聲』,就是能夠照顧到別人的感受。

在開門的時候也要輕輕地開門,關門也不要影響到別人的休息或者學習。寬轉彎,勿觸棱』,有一個人學習【弟子規】,之後特別地感觸,他說:『我以前走路就經常碰到桌角,我不知道為什麼?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知道要「寬轉彎,勿觸棱」』。『執虛器,如執盈』,拿着一個空的容器,也要像拿一個盛滿了水的容器那樣小心翼翼,一定要雙手捧着。

小孩從小學到了這樣一種謹慎的態度,把照相機、攝像機這些貴重的東西交給他保管,也一定會很放心。因為他對一個空的容器都那麼謹慎小心,對這些貴重的東西,就更加注意保護了,這些態度都是『謹』的表現。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向日岫 發表於 2025-4-25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童蒙養正與當代教育之缺失】

朱子【童蒙須知】開篇即言:"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此語道破教育之本——慎於微而立於形。今觀世風,孩童多疏於儀容,家長常忽於小節,較之古人"三緊"之道,誠可嘆也。

考【禮記·玉藻】有"君子之容舒遲"之訓,古人所謂"頭緊、腰緊、腳緊",非僅形制之束,實為心性之斂。束髮之巾、系腰之帶、納足之履,皆作收攝身心之用。今人但見其形,未識其神:當童子整冠束帶之際,即是收放心、戒怠惰之始。司馬光【家范】載:"衣不曳地,冠不傾側",此般細行,正是養其恭敬之心。

至若"置冠服,有定位"之說,尤見古人教子之智。【顏氏家訓】言:"凡器物用訖,還置本處",此非獨為整潔計,實乃訓練孩童"心有常主"。今之兒童書包散亂、玩具狼藉,非不能也,實未教也。朱子特重"夜必更衣"之規,看似防虱蚤之患,實含"日新又新"之旨,與【大學】"苟日新,日日新"之理暗合。

至於行住坐臥之教,更見深意。程子謂"坐如屍,立如齊",非為束縛童稚,實乃"正其衣冠,尊其瞻視"之功夫。古人"籠袖徐行"之儀,今人視之或覺迂闊,然細究之,實含"君子不重則不威"之教。【周易·艮卦】象辭曰:"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舉止安詳即是定心之始。今孩童多好奔突跳躍,非活潑之過,實缺"安詳恭敬"之訓也。

晏子一裘三十年,非吝嗇也,乃"儉以養德"之實踐。【尚書】云:"慎乃儉德,惟懷永圖",古人惜物即是惜福,今人侈靡成風,童蒙未識稼穡之艱,焉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今之教育,多重知識灌輸而輕行為陶鑄。試觀【養正遺規】所載,皆是從灑掃應對中培植根本。王陽明【訓蒙大意】言:"導之習禮者,非但肅其威儀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讓而動盪其血脈也。"行為規範絕非束縛,實為"以禮立人"之基。當孩童知"勿踐閾"則懂界限,明"勿搖髀"乃習專注,此般細行,積久自成氣象。

【論語】載:"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今欲匡正教育之失,當自恢復"童蒙養正"始。不必盡復古禮,但要領會古人"慎於始"之智——於穿衣戴帽間養其莊重,在行止坐臥中培其定力。如此,方能使學子"形端表正",終成"文質彬彬"之君子。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