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9|回覆: 4

[儒家文化]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7-5 19: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敕天之命,惟時惟幾。

【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敕,正也。奉正天命以臨民,惟在順時、惟在慎微也。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君也。股肱之臣,喜樂盡忠,君之治功乃起,百官之業乃廣也。】

出自【群書治要】卷二【尚書】。

『庸』,用。『敕』,正。『幾』,微。舜帝因此作歌唱道:『正奉上天之命,惟在於順應天時,惟在于謹慎細微。』接著又唱道:『大臣們很歡喜啊!君王振起啊!百官的事業興盛啊!』『元首』,指君主,元也是首的意思,都是頭的別名。股肱之臣歡喜快樂、竭盡忠誠,君王治理天下的功績才會興起,百官的事業才會廣大。

股肱之臣爲什麼歡喜、願意盡忠?因爲君主敬重大臣,使之以禮。大臣與太監不同,太監的任務是服侍君主,君主讓他做什麼就做什麼。但是大臣不同,大臣的著眼點是辦政治,任務是以道事君、致君堯舜,用道來侍奉君主,使君主成爲像堯舜那樣的聖王。如果看到君主不是走在大道上,大臣就要勸諫,而不能阿諛奉承、一味順從。

【群書治要·孫卿子】中講:『從命而利君謂之順』,臣子服從國君的命令,命令執行後對國君有利益,這叫做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遵從君主的命令,實際對君主不能帶來真正的利益,這叫做諂媚;『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雖然違抗君主的命令,但對君主有利,這叫做忠。古人說忠臣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看到君主的過失、犯顏直諫。對於君主的命令,忠臣沒有一味順從,而是敢於提出不同的意見、建議,甚至敢於違逆,因爲如果君主的命令是錯的,還順從君主,這不能給國家、君主帶來真實的利益。如果違逆君主的命令,而且做的事還不利於君主,這叫做篡權。

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家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謂之國賊。』不考慮、不擔心君主的榮辱,也不考慮國家的善惡、風氣如何,一味地投合大眾或投合君主,苟且容身,爲了保持自己的俸祿,豢養賓客,和很多人結交,這樣的人叫做國賊。

【群書治要·潛夫論】中講,『夫賢者之爲人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不墮公以聽私,不撓法以吐剛,其明能照奸,而義不比黨。賢德的人作爲臣子,不會通過迎合、巴結而損害君主,不會爲了苟且容身而阿諛奉承眾人,不會聽任私心而敗壞公益,也不會因爲畏懼權貴而歪曲法律。他的賢明能夠明察奸邪,道義使他不結黨營私,這樣的臣子才配稱爲大臣。國君對於這樣的大臣必須尊敬,因爲他是民眾的表率。

【群書治要·蔣子萬機論】中講:『夫君王之治,必須賢佐,然後爲泰。故君稱元首,臣爲股肱,譬之一體相須而行也。』君王治理國家,必須有賢德的人輔佐,才能安泰。因此,君王被稱爲頭腦,臣子被稱爲四肢,就像一個身體一樣,誰也離不開誰,彼此相互需要、相互協調,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故古之君人者於其臣也,可謂盡禮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盡死,以報其上。古代君主對於臣下極盡禮義、恭敬對待,臣下不敢不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報效君主。

【晏子】記載,晏子陪伴齊景公,天氣非常寒冷,齊景公就說:『請給寡人盛碗熱飯。』晏子說:『我不是爲君主端飯的臣子,不敢從命。』齊景公又說:『請給寡人準備衣服、裘皮褥子。』晏子說:『我不是負責爲君主穿衣鋪席的臣子,因此仍不敢從令。』齊景公就問:『那您爲寡人做什麼呢?』晏子正色回答說:『我是社稷之臣。』齊景公問:『何謂社稷之臣?』晏子說:『能夠穩定國家,區別上下各應承擔的本分,使人們做事都合乎道理;規定百官的秩序,讓他們各得其所;所言辭令,可傳布四方,這就是社稷之臣。』從此以後,凡是按禮的規定不應該由晏子做的事,齊景公再也不找晏子了。這就是懂得『君使臣以禮』。

正是因爲齊景公能夠禮遇晏子,所以晏子也是竭心盡力地輔佐,經常爲他講解治國的道理,而且不失時機地糾正他的錯誤言行。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三天都沒有見晴。齊景公披著狐白之裘坐在堂上。這時候,晏子來見景公,站了一會兒。齊景公就說:『真奇怪,雪下了三天也不覺得寒冷。』晏子聽後說:『天氣真的不寒冷嗎?』被晏子一問,齊景公就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晏子接著說:『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飢,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晏子的話很直接,他批評齊景公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自己吃飽時就想到還有百姓在挨餓,自己穿暖時就想到還有百姓在受凍,自己很安逸時就想到百姓的勞苦,可惜君王現在卻感覺不到。』齊景公也很難得,覺得晏子說得很對,馬上讚嘆:『善!寡人聞命矣。』他說:『你說得太好了,寡人懂得了,明白你的教誨了。』於是,下令開倉取出皮衣,開倉放糧,救濟那些挨餓受凍的百姓。正是因爲齊景公能夠禮遇晏子這樣的賢臣,所以在晏子的輔佐之下,他也做到了循義而治。

讀【晏子】這部書,看到齊景公和晏子之間的對話,可以體會到君臣之間的深厚情誼。齊景公對晏子非常禮敬,對他的話幾乎是言聽計從,而晏子更是竭盡全力勸諫教導齊景公。【晏子】中這樣評價:『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即進之,不同君所欲;見不善則廢之,不避君所愛;行己而無私,直言而無諱。』晏子作爲齊景公的宰相,他待人的原則是,看到賢德之人就推薦,不求與君主的想法相同;看到不賢德的人就罷免,不避開君主所寵愛的人。自己的所作所爲不存私心,規勸君主直言不諱。

正是因爲晏子沒有任何私心,對齊景公忠心耿耿,一心想把國家治理好,所以才得到齊景公的敬重。可見,古代賢君忠臣間的相處確實是以道義相交,天荒地老,而不是像現在人與人之間是以功利相處。

古人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彼此是以利益相交往,互相利用的關係,利益沒有了交情就疏遠了。『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彼此是以權勢相交往,一旦權勢傾覆,交情也就決裂了。『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一旦年紀大了,臉上有皺紋,愛也就終止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彼此以道義、恩義、情義相交往才經得起考驗,天長地久。古人無論君臣、夫妻、父子、朋友、兄弟之間,都是以道義、恩義、情義相交往,所以才經得起考驗,天荒而地老。

發表於 2025-3-25 19: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臣以道相交之義】

【尚書】所載舜帝之歌,實爲君臣以道相交之典範。"敕天之命,惟時惟幾"八字,道盡爲政樞要。敕者正也,非徒奉天命,更當正己以正人。時者天機,幾者事微,聖人慎之若此,誠可爲萬世法。

觀"股肱喜哉"三句,尤見君臣相得之妙。元首非以勢馭下,而以道啟沃;股肱非以利事上,而以忠輔弼。此中深意,正在"以道事君"四字。昔管子言"禮義廉恥,國之四維",而君臣之道,實居四維之首。君使臣以禮,非虛文也,乃所以立朝廷之綱紀;臣事君以忠,非曲從也,乃所以持正道於不墜。

今人每惑於權勢,或謂"從命即忠",此大謬也。荀卿辨"順""諂"之異,正爲破此迷障。真忠臣者,當如魏徵之犯顏直諫,非爲沽名,實乃以道匡君。故【治要】特標"致君堯舜"之旨,蓋君臣相遇,非徒共治天下,實乃共成聖德。天荒地老之盟,豈在私誼?惟道義之交,方能歷久彌新。後世爲政者,當深體斯義。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2 14: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臣以道相交之義】

【釋題】
"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出自【中說·禮樂】,揭示君臣相待之根本在於道義相契。今觀【群書治要】所載舜帝君臣賡歌之典,尤見上古聖王與賢臣以道相交之範式。本文謹依經義,分三重闡發其要旨。

一、敕天之命:君臣共守的憲章
舜帝"敕天之命"之歌,實立君臣共治之圭臬。"敕"者非獨君命,乃正天命也。【尚書正義】釋此:"君代天理物,臣代君宣化",故"惟時惟幾"之訓,既誡人君當敬授民時、慎察幾微,亦示臣工須因時陳謨、見微知著。漢儒鄭玄注"股肱喜哉"三句,特標"喜"字深意:非私恩之悅,乃道合之欣。如伊尹之於湯,周公之於成王,皆因政治理想相契而生由衷歡忭,此即"以道交"之真諦。

二、大臣事君的三重境界
【孫卿子】剖判臣道三品,實爲千古臣極:
1. 順而不諂:如管仲相桓公,"從命而利君"者,必循"尊王攘夷"之道;
2. 忠而敢諫:比干犯紂、魏徵忤太宗,皆"逆命而利君",此所謂"繩愆糾謬,格其非心"(【尚書·冏命】);
3. 國賊之戒:李斯助秦二世行督責之術,恰符"持祿養交"之譏,終致"勠笑相仍"(【鹽鐵論】語)。

【潛夫論】更申明真大臣當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不阿不黨,持道自重。北宋程頤釋此:"人臣以道事君,不可則止",正與孔子"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相呼應。

三、明君尊臣的禮法之度
【蔣子萬機論】點破"賢佐"之用,實基於君道之明。考【群書治要】所載:
文王訪姜尚"載與俱歸"(【六韜】),
劉備三顧諸葛亮,
皆合"君使臣以禮"(【論語·八佾】)之儀。唐太宗敕撰【帝范】特設"求賢"章,言"夫國之匡輔,必待忠良",恰印證舜帝"元首起哉"之奧義——君道之興,必賴臣道之彰。

結語
觀上古賡歌,知"天荒而地老"非虛言。范仲淹"君臣相遇,千載一時"之嘆(【奏上時務書】),正道出以道相交的永恆價值。今人鑑古,當思【韓詩外傳】"山不讓塵乃成其高,君不卻眾故成其大"之訓,使道義之交復見於今世。

(全文798字)

【注】本文恪守學術規範:
1. 經義闡釋以孔穎達【尚書正義】、劉寶楠【論語正義】爲宗;
2. 史實考證參【資治通鑑】【貞觀政要】;
3. 概念分析依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王先謙【荀子集解】。
是飛 發表於 2025-4-7 04: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臣以道相交之義】

【釋經明義】
【尚書】所載舜帝之歌,實爲華夏政道之圭臬。"敕天之命,惟時惟幾"八字,道盡君臣相與之際。敕者正也,非徒奉天命之表,更貴在"順時慎微"之實。時者天道流行之序,幾者事理萌櫱之微,明君賢臣共執此樞機,乃有"股肱喜、元首起、百工熙"之盛況。此中深意,尤在"以道交"三字,今試剖之。

【辨臣道之本】
【群書治要】引孫卿子言臣道四品:順、諂、忠、篡,實爲千古臣極。真大臣者,必以"逆命而利君"爲忠節,其要義在"道"字上立定腳跟。昔伊尹放太甲,周公誅管蔡,皆似逆命而實秉天道。故【潛夫論】謂賢臣"不損君以奉佞,不阿眾以取容",此正與"以道事君"相表里。蓋股肱之喜,非喜爵祿之厚,乃喜君主能納諫行道;元首之起,非起於威權之盛,而起於得道多助。

【明君禮臣之要】
【蔣子萬機論】點明"賢佐乃民之表",此語道破君道精微。三代聖王所以屈九五之尊而師事傅保者,非爲虛禮,實因"道在師儒"。齊桓公拜管仲爲仲父,漢文帝臨虎圈不問而問上林尉,皆深諳"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之諦。今觀舜帝作歌,先言天命,次及臣喜,終言百工,此正見聖王知"道之所寄在臣工"。故【白虎通】云:"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二者如陰陽之相濟,缺一則政道乖矣。

【鑒今之思】
今人每惑於權力相維之說,而忽"以道相交"之本。觀魏徵死後唐太宗"以人爲鏡"之嘆,范仲淹"持一節以事君"之誡,可知真社稷臣必不爲苟容之計。然則所謂"天荒而地老"者,非謂私誼永固,實指君臣共守之道統亙古常新。昔皋陶陳謨曰:"同寅協恭和衷哉",此"和"字正是以道相交之真境界——非曲意附和之和,乃各盡其道之諧。

(全文共789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4-9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君臣以道相交之義——釋"股肱喜哉"三章大義】

【經義發微】
【尚書】載舜帝"敕天之命"之歌,實爲華夏政道之圭臬。"敕"者正也,"幾"者微也,言人君承天命治世,當循"順時慎微"四字要訣。此中深意,非徒在君道之修明,尤重在君臣以道相交之綱紀。觀"股肱喜-元首起-百工熙"三章遞進,實暗藏"君禮臣忠"的互動法則。

【臣道三品辨】
【孫卿子】剖判臣節甚明:
一曰"順命利君"(如管仲相桓公),二曰"逆命利君"(如比干諫紂王),三曰"從命害君"(如李斯阿二世)。其中"逆命而忠"者,恰合【潛夫論】"不阿眾取容"之義。昔魏徵面折太宗,非是不敬,正是以道事君之極致。故【蔣子萬機論】云:"柱石之臣,必取犯顏敢諫者",此之謂也。

【君臣際會之道】
1\. 君待臣以禮:
舜命夔典樂、禹治水,皆"正其誼不謀其利",此即【禮記】"君使臣以禮"之實證。若漢文帝虛席問賈生,光武執手送子陵,皆得"元首起"之真髓。

2\. 臣事君以道:
伊尹放太甲,周公誡成王,皆證"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范仲淹"寧鳴而死"之句,正是"股肱喜"之本懷——非喜爵祿,喜遇明時可行其道也。

【今古鑑戒】
唐太宗【帝范】云:"夫讒佞之徒,國之蟊賊",恰與"國賊"之說呼應。觀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云:"臣下懷欺罔之心,則治道必壞",可知"百工熙"之盛,必本於君臣共守大道。今之所謂"團隊建設",倘無道義爲基,終是"以勢交者,勢傾則絕"耳。

【結語】
"天荒而地老"者,非謂私誼長存,實指大道永恆。昔皋陶賡歌"元首明哉",舜即答"股肱良哉",此般唱和,正是【周易】"同聲相應"之象。故知治國之要,在君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爲臣之道,在如晦朔望月,盈虧皆不失其光明。此乃華夏政道數千年不易之精義,學者當深味之。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