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25|回復: 0

[儒家文化] 心是修身的根本,德行是事业的基础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3 15: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使九德之人皆用事,则俊德治能之士并在官也。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僚工,皆官也。师师,相师法也。百官皆是,言政无非也。庶绩其凝。凝,成也,言百事功皆成也。无教逸欲有邦,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戒慎。业业,危惧。戒惧万事微也。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无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听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九德咸事,俊乂在官。使九德之人皆用事,则俊德治能之士并在官也。

『俊乂』,孔颖达疏:『乂训为治。马、王、郑皆云:「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 『乂』,可以解释为治。让具备九德之人都执政用事,那么贤能的人都处在官位。根据马融等的注解,认为才德过千人为俊,过百人为乂。凡是才德过人的人,称为『俊乂』。

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僚工,皆官也。师师,相师法也。百官皆是,言政无非也。庶绩其凝。凝,成也,言百事功皆成也。

时,是,正确的意思。庶,各种功绩。凝,成就。百官之间相互师法,都正确无误。僚、工,都是官的意思。师师,相互师法的意思。那么,各种功绩都能成就。

无教逸欲有邦不为逸豫贪欲之教,是有国者之常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兢兢,戒慎。业业,危惧。戒惧万事微也。

一日二日,等于日日的意思。几,孔安国传:『几,微也,言当戒惧万事之微』,也可以说是万端。对天子而言,不要教导人放纵欲望,这是保有邦国的常道。不要做出耽着安乐、贪图享受的行为,这是有国者的常道。兢兢,警戒谨慎。业业,恐惧不安。要时时日日地保持戒慎恐惧的状态,在一日二日之间,时间虽然很短,但事几之来则有万端。

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旷,空也。位非其人为空官。言人代天理官,不可以天官私非其才也。政事懋哉。言无非天意者,故人君居天官,听政治事,不可以不自勉也。

庶官,各种官职。懋,勉的意思。不要任用不称职的官员,天赋予的职事由人来代它完成。旷,空的意思。官位被不合适的人占据,叫做『空官』。人代替上天来治理,不可以私自将上天赋予的官位让给那些没有才德的人,应该勤勉于政事啊。说的是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人君处在天官之位,听政理事,不可不勉励自己。

这是告诉人们,作为最高领导者,要戒慎恐惧,不能贪图享乐,还要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也就是要做好修身和任人这两件事。

这段内容和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的内容可以互相参考学习。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臣闻』,我听说。『求木之长者』,臣子听说过这样一个道理,希望树木长得高大,『必固其根本』,必定要巩固它的根基,树根扎得又深又广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菜根谭〗中说:『心者,修身之根也,未有根不植而枝繁叶茂者。』心是修身的根本,根没有扎好,怎么可能枝繁叶茂?德者,事业之基也,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者。德行是事业的基础,就像盖房子打地基一样,地基不牢固,高楼大厦很难坚固持久。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希望河流能流到很远的地方。『浚』,挖深、疏通。必须能够疏通,加深水源,这样河流自然能够流得更长、更远。『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想要国家长治久安,一定要积累德义。君王的行为都符合德义,爱民如子,并且起到『君亲师』的作用,人民就会对君王感恩图报、对君主效忠。这是强调,治理一个国家并且要长治久安,不是靠军事的威势,也不是靠严刑峻法,而是靠积累德义,也就是『国无德不兴』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水源不深,而希望水流得长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树根都不牢固,而要求树长得高大。『德不厚而思国之安』,德行不深厚,而想要国家长治久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即使臣是下等的愚钝之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况于明哲乎?』更何况对于明哲智慧的人呢?明哲之人的特点就是虑事长远,见微知著,自然能够洞察这个道理。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人君』,指天子。『神器』,指地位。他居在天子的地位。为什么用『神器』来比喻?因为这个地位是天命人心所系,当天子要有天命,而且还要深得人心,才能居在天子的位置,代天行化、教育子民。这个位置不是靠武力争得的,所以叫『神器』。『居』,拥有。『域中』,指整个国内,统治广大的国土就是『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极』,至、到达的意思。这是期许天子能够做出与天齐高的崇高功业。『无疆』,没有穷尽。『休』,美善。能够永久保持国家无有穷尽的美善、福祉。

想达到这样的目标,有这种使命,『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但是不能在安乐的时候思虑危难、防微杜渐,有一种危机意识,用节俭革除奢侈的风气。古人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历史上,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所以才能兴国。过于安逸、过于游乐就会丧身败家。所以,开国之君往往都非常刻苦,但是第二代、第三代既没有打过天下,也没有吃过苦,慢慢地就安逸、纵欲,国家也就慢慢地衰败了。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这一生要成就德行、功业,就不能够享受,享福就会堕落。

戒奢以俭』,用节俭来革除奢侈的风气。像晏子一件袍子穿三十年,现在的孩子,衣服一不流行就不要了。这都是奢侈的现象,衣食住行都追求奢侈,结果自然界承受不了,天灾人祸就特别多,而且小小年龄把福报都享受光了,少年得志大不幸。〖尚书〗中讲:『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现在很大的问题就是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的标准都混淆了。

德不处其厚

德不处其厚

德不处其厚』,德行积累得不够深厚。一个人、一个家、一个国,都要积阴德,什么是阴德?就是做好事不要到处宣传。人积阴德有什么好处?当凶灾来的时候,可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所以,福报、福德就像银行里的存款,一定是用得少存得多,才能够越积越多。人生有两本账本,一本是银行里的存款,一本是自己的福德。银行里的存款很多,但是天灾人祸来的时候帮不上忙;如果阴德积得厚,遇到灾难就可以逢凶化吉。

历史上积阴德最厚的是哪一个国家?是中国。中国的老祖宗积德积得深厚,有伦理、道德、因果教育,可以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所以德行要深积。但是,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 『不胜』,不能克制情感,不能克制欲望。也就是不能经受财色名利的考验,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过不了关。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这些现象都出现的话,想要国家安定昌盛是不可能的。

所以,如果不重视德行问题,就如同『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这就是砍伐树根而求树木长得茂盛,『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堵塞泉源,但是希望河水流得长远。也就是说,不努力修养德行,又希望国家长治久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人君治国,必先积德,这是这一段体现的关键精神。

陳心華 發表於 2025-6-17 03:2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九德咸事与为政之本》

《群书治要》所录《尚书》此章,实为三代治国之精义,其要旨可析为三重境界:一曰「德者为官」的用人准则,二曰「师师惟时」的行政伦理,三曰「代天理官」的政治哲学。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华夏政道之根本。

一、九德体系与人才甄鉴
「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等九德(《皋陶谟》),非仅品德条目,实为古人建构的「官才测评体系」。马融注「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揭示人才层级理论:俊者具经天纬地之才,乂者有专精一艺之能。此说与《周礼》「六德六行」相表里,形成「德位相配」的任职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咸事」二字,强调九德须通过具体政事检验,此即《中庸》「力行近乎仁」之实践智慧。

二、官僚系统的自洽机制
「百僚师师,百工惟时」展现官僚体系的理想状态。郑玄解「师师」为「相师法」,实指官员间的动态制衡:既需恪守职分(惟时),又须相互砥砺(师师)。这种「和而不同」的行政伦理,在《周礼》六官体系中具象化为「府史胥徒」的协作网络。而「庶绩其凝」四字,恰如《考工记》「审曲面势」的治理效能,暗合现代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

三、天命观下的责任政治
「天工人代」说最具深意。《荀子·天论》虽言「制天命而用之」,然此章揭示更深层意涵:人君实为「天职代行者」。孔传「戒惧万事之微」与《周易》「终日乾乾」呼应,将政治责任提升至宇宙论高度。所谓「无旷庶官」,非仅指职位空缺,更警惕「尸位素餐」之害——此即《韩诗外传》「禄过其功者削」的治权合法性危机。

今人读此,当识三重现代启示:其一,选贤任能须建立可操作的德行评估体系;其二,行政效能源于制度设计与职业伦理的双重保障;其三,权力行使须怀「如临深渊」的敬畏。昔程子言「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正与此章「兢兢业业」之训古今辉映。治道虽随世易,然「德位相称」之理,犹日月之经天也。

(全文798字)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25-7-7 11:4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心德相济为政之本——释〈尚书〉九德治国要义》

【经义阐微】
《群书治要》所录《尚书》此章,实为三代治国之精要。其以"九德咸事"为纲,以"天工人代"为体,构建了"心-德-政"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考"九德"之说,《皋陶谟》明言"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此九者非并列之德目,实为心性修养之九重境界。马融注"才德过千人为俊,百人为乂",正揭示德业需以心性为根基,方能成就治世之才。

【心德政递进之理】
一、 心为德本
"无教逸欲有邦"一句最见深意。《尚书正义》云:"逸欲者,心之蠹也。"心若耽于逸乐,则德基倾颓。故"兢兢业业"非仅行为约束,实为心性功夫。《朱子语类》解此谓:"戒慎恐惧是心体流行处",恰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相发明。

二、 德为政基
"百僚师师"之制,实乃德化政治之体现。郑玄注:"师师者,德相砥砺也。"百官不以法度相绳,而以德行相感,此即《论语》"为政以德"之实践。观"庶绩其凝"四字,可知德政之效不在事功表象,而在"各正性命"的宇宙秩序。

三、 政通天心
"天工人代"之说,直指政治哲学核心。孔颖达疏:"居天官者,必明天道。"此"天"非人格神,乃《易传》"继之者善,成之者性"之天。人君代天理政,非恃权位,实为"天命之性"的彰显。故"政事懋哉"之勉,正是"纯亦不已"的工夫呈现。

【当代镜鉴】
昔王船山释此章云:"九德者,一心之流行也。"今之治道,当溯本清源:
1\. 官箴建设需回归心性修养,戒"逸欲"而存"兢业"
2\. 人才选拔当重德器识量,非徒考核技能
3\. 行政体系宜建立"师师"传统,以德化替代机械管理

《尚书》此章之要,在明"心正而后天下治"之理。程子谓:"圣人之心,天地之心也。"治国者若能以九德养心,以天德为政,则"俊乂在官"非虚言,"庶绩其凝"成实相。此中华政道之精髓,历千秋而弥新者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