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51|回复: 0

[儒家文化] 圣人弘道也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起到效果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3-6-25 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弗敢自赦。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自责化不至也。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无用汝万方,言非所及也。乌乎!尚克时忱,乃亦有终。”忱,诚也,庶几能是诚道,乃亦有终世之美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尧的治国之道就是先要宽恕百姓

尧的治国之道就是先要宽恕百姓

“肆台小子,将天命明威,弗敢自赦。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自责化不至也。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无用汝万方,言非所及也。”

肆,故。因此。台,我。小子,自称的谦词。将,行。以,用。因此,我奉行上天所命的圣明威德讨伐夏桀,不敢私自赦免他的罪行。如果说万方诸侯有罪,是我一个人的罪过。“自责化不至也。”这是责备自己教化没有达到。我一个人有罪,不要牵连到万方诸侯。“无用汝万方,言非所及也。”不用你们万方诸侯,说的是不要牵连。

“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古代君主有三个职责,即“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既要率领管理百姓,又要像父母关爱儿女一样去关爱百姓,还要教导百姓。所以,君主能够罪责自己,就会使德行、智慧、能力不断提升,自然凝聚人心,国家也会很快兴盛。可见,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君主修身有成。

《说苑》中记载,尧帝看到百姓挨饿,他就会自责:“这是我让他们挨饿的。”有百姓穿不暖,他也自责:“这是我让他们受冻的。”有百姓犯罪,他同样自责:“这是我使他们犯罪的。”为什么?因为自己没有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没有把百姓教导好。这就是所谓的“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尧的治国之道就是先要宽恕百姓,然后再给他们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

禹也是如此。有一次出门,遇到被解押的罪人,禹下车询问状况后,为他们哭泣。左右的人看到就大惑不解,说:“这是犯罪的人自己不走正路所导致的,君王您何必如此伤心?”禹说:“尧舜时期,人们都以尧舜之心为心,但是到我当了国君,大家都以各自的私心为心,都是以自私自利的态度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我为此感到伤痛。”

汤王说:“其尔万方有罪,在予一人;予一人有罪,无以尔万方。”正是因为这些圣王遇到事情都能够反求诸己,有这种高度的责任意识,所以才能把天下治理好。

现在反腐倡廉之所以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在中央八项规定刚出台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坚定地说:“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真抓实干,才使得反腐败斗争取得实质性的胜利。所以,领导者是否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于国家、团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圣人弘道也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起到效果

圣人弘道也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起到效果

“乌乎!尚克时忱,乃亦有终。’忱,诚也,庶几能是诚道,乃亦有终世之美也。”呜呼!希望能够保持这份真诚,如此就会有好的结果。忱,诚。如果能够这样保守真诚之道,就可以有从始至终的美好了。

《周易·恒卦》中说:“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圣人弘道也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起到效果。不能教了几天、几个月没有效果,就灰心丧气,失去耐心。因为习气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要改掉毛病习气也不是一蹴而就。所以,圣人有耐心,而且能够始终保持这种真诚心,做到至诚感通。

比如,传统文化公益论坛刚兴起时,很多老师都弘扬传统文化,发心非常真诚,目的也非常单纯,就是要利益社会大众,不要让传统文化断层,秉持“为往圣继绝学”的真诚态度。结果,感召了很多社会大众的信任和支持,效果特别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真诚心逐渐少了,又夹杂着名闻利养,效果就大打折扣。

所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来说也是如此,要能始终保持真诚心,单纯的利益社会大众的心,为往圣继绝学的心,这件事情才能渐渐地有成效。

孟吵两 发表于 2025-5-2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圣王弘道之要:反躬自省与持之以恒》

《尚书》所载汤王之言,实为圣王治国之枢要。其言"万方有罪,在予一人",非徒谦辞,乃深契"君师一体"之治道精髓。考诸经传,圣王弘道之要义,约有三端:

一、反躬自省为立政之本
《礼记·大学》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尧舜禹汤之圣迹,皆以"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为心法。郑玄注《尚书》谓:"圣人承天理物,当先正己而后正人。"此即《论语》"政者正也"之深意。尧见饥寒则自责教化未施,禹遇罪人而泣民风不古,皆体现"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三重责任。孔颖达疏解此理最为精当:"圣人以天地为心,故能包举万类;以百姓为镜,故能洞照得失。"

二、持之以恒乃成道之基
《周易·恒卦》彖传曰:"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汤王"弗敢自赦"之训,非一时之勇,实终身之戒。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特别强调:"王道必积久而后成。"观今之反腐倡廉,所以能"久久为功"者,正因承续了"说到的就要做到"之圣王遗风。王阳明《传习录》有云:"为政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此即《尚书》"尚克时忱,乃亦有终"的现代诠释。

三、推己及人为教化之要
《说苑》载尧"先恕而后教"之道,与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一脉相承。马融注《孝经》时指出:"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者,正己之效也。"汤王"无以尔万方"之诫,实为"恕道"的最高体现。程颐《伊川易传》解此理云:"君心正则天下正,犹表端则影直。"今日领导干部"以身作则"之要求,正是对此圣王心法的创造性转化。

圣贤之道,亘古常新。由《尚书》至当代,虽时移世易,然"反求诸己"之心法、"持之以恒"之定力,始终为治国安邦之要诀。故《群书治要》辑录此章,非徒存古,实为垂训。学者当深味"忱"字之诚、"终"字之恒,方能领会圣王"自责化不至"的深远用心。
教育中心 发表于 2025-7-24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圣王弘道之要:反躬自省与持之以恒》

《群书治要》所载汤王之言,实为圣王治国之枢要。此段经文以"肆台小子"谦辞发端,正合《礼记·曲礼》"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之旨。其核心在于揭示圣王弘道的三重境界:天命担当、反躬自省、终始如一。

一、天命担当与责任意识
"将天命明威"一语,深得《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之精义。汤王伐桀而"弗敢自赦",非仅政治宣言,实乃对"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的深刻体认。古代圣王深谙"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的三重职责,此即《孟子》"民为贵"思想的具体实践。尧帝见百姓饥寒则自责,禹王遇罪人而泣,皆体现"万方有罪在予一人"的担当精神,与《论语》"百姓有过,在予一人"互为表里。

二、反躬自省为弘道之本
经文"自责化不至"五字,可谓治国要诀。此与《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脉相承。圣王不以刑罚为先,而以教化为本,正合《汉书》"教者,政之本也"之论。汤王"无用汝万方"之语,非推诿之辞,实乃"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的体现。这种反求诸己的态度,正是《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的具体实践。

三、终始如一方见成效
"尚克时忱,乃亦有终"八字,道出弘道关键。《周易》有云:"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圣王之道贵在持之以恒。尧舜禹汤之所以成其圣治,非一时一事之功,实乃"日日新,又日新"(《大学》)的积累。今日反腐倡廉之成效,正是新时代"以上率下,久久为功"的生动体现,与古圣"先恕而后教"的治国智慧遥相呼应。

结语:
《群书治要》此段经文,实为千古治道之圭臬。圣王弘道,首在明德修身,次在推己及人,终在持之以恒。当今之世,尤当效法古圣"万方有罪在予一人"的担当精神,以"反求诸己"的态度修身治国,方能成就"乃亦有终"的治世之功。此即《尚书》"慎厥终,惟其始"的现代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