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8|回覆: 2

[儒家文化] 放逸、隨便,這是做學問的大忌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3 1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放逸、隨便,這是做學問的大忌

放逸、隨便,這是做學問的大忌

除了培養勤儉、奮鬥、奉獻的勞動精神之外,要做到不放逸享樂,還要在生活的點滴中處處學其莊重。【群書治要·中論】中說:『君子口無戲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檢。言必有防,行必有檢,雖妻妾不可得而黷也,雖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慍怒,而教行於閨門;不諫諭,而風聲化乎鄉黨。傳稱「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此之謂也。

『戲謔』,開玩笑。『檢』,約束。『黷』,褻瀆,即輕慢、不恭敬。『慍怒』,惱怒、生氣。『蓋』,大概。君子開口不說玩笑的言語,說話必定防範約束,自身沒有玩笑的行為,行為必定檢點謹慎。說話防範,行為謹慎,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親近而無禮,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輕慢。所以,君子不用嚴厲訓斥,而身教就能影響整個家族;不用規勸告誡,而良好的風氣就能教化整個鄉里。【孟子】中稱讚:『聖人端正己身,而身邊的萬事萬物也會隨着端正。』大概就是這個意思。這也告訴人們,君子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小心謹慎。

【論語】中說:『君子不重則不威。』漢代揚雄在【法言·修身】篇中提出做人應該取四重,即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一個人的言語莊重,也就是『口無戲謔之言』,開口不說玩笑的言語。『言必有防』,說話一定有約束、有防範,那麼他的言語就能為人所效法。【弟子規】中有很多關於言語的論述,比如『奸巧語,穢污詞;市井氣,切戒之』,言語中不要夾雜污穢的詞,也就是能引起人邪思邪念、巧言令色的言語,只是外貌偽善但沒有內心仁德的巧言、欺騙人的話、不誠信甚至勾引誘惑的話等,這都是應該避免的。現在很多領導幹部在吃飯時,也都以講黃色笑話為榮,否則就覺得不夠幽默。這就喪失了領導的威嚴,很難讓人生起尊重之心。所以言語特別重要。

孔子以四科教導學生,即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首重德行,其次是言語,然後是怎樣辦政事,最後是文學。所以,說話特別體現一個人的修養。如果言語講得好,可以讓人生恭敬之心,也能使彼此更加融洽地交流,更好地了解,使彼此之間的關係更和睦。如果言語不慎,可能無形之中讓別人對自己生起不尊重的心,產生誤解,甚至憎恨。

行重則有德』,行為莊重,有所檢點、約束,體現一個人的德行和修養。一個人的德行修養如何騙不了人,明眼人看得一清二楚。什麼原因?因為平時的言語形成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所以裝也裝不像。【格言別錄】中說:『青天白日的節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這提醒人們,一個人崇高的氣節義氣是在獨處的時候,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都能謹慎、言行一致,對萬事萬物有恭敬心中逐漸培養出來的。所以,不要小看生活中的細節,細節中也有大學問。

『旋乾轉坤』,是能夠扭轉乾坤的能力。從哪裡開始打基礎?從『臨深履薄處得力』。面對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能謹慎、恭敬地對待,這樣才能辦大事,因為謹慎的態度已經在生活的點滴之中積累起來。【弟子規】中說『執虛器,如執盈』,告訴人們捧着空的容器,也要像捧着盛滿水的容器一樣小心謹慎。一個人如果有這種恭慎的態度,把任何事交給這種人都很放心。比如,把貴重的攝像器材交給年輕人照管,很多人會漫不經心或者磕磕碰碰,都讓人不放心。為什麼?因為從小沒有形成謹慎、愛物的態度,所以很可能把貴重的東西亂扔、亂放、亂碰,這種人就很難承擔重任。

【論語】中孔子教導顏回,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言語、行為都要符合禮的節度,不符合禮的行為堅決不做。像現在很多領導幹部,做違背禮的行為、說不適當的話,被人拍下來,把不雅的言論、視頻傳到網上,結果一日之間讓自己身敗名裂,甚至還因此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這都是因為自己的言行不謹慎造成的災禍。

貌重則有威』,容貌很莊重,讓人看到就感覺有威儀。中國古人說坐有坐相,坐如鐘;站有站相,立如松;走也有走相,行如風;甚至睡也有睡相,右臥如弓。一個人的容貌莊重、不輕浮,才會讓人肅然起敬,不敢有非分之想。

好重則有觀』,『好』指愛好。像中國古人從小學習琴棋書畫,這些愛好都很高雅,都有可觀之處,令人賞心悅目。琴棋書畫培養一個人溫和、安靜的性情,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是讓人不再心浮氣躁,把心定下來。所以,好的愛好可以幫助自己提升德行、心性,而不好的嗜好會摧殘自己的身心。古語說:『勿以嗜欲殺身』,不好的嗜好隨時在損害自己,比如,有的人好色,好色過度,給自己的身體帶來損害,面黃肌瘦,甚至會染上嚴重的性病、艾滋病等。一個人有好色的嗜好,往往給自己的身心帶來不和諧、不健康。此外,有的人喜歡賭博、嗜賭,結果賭得傾家蕩產,所以有人一出賭場的門,就從橋上跳下去自殺,因為還不起巨額的高利貸,家產都賭光了,又借了很多高利貸,賭不回來,最後走上絕路,這都是因為不良的嗜好摧殘人心所導致的。現在的人喜歡玩手機,翻看不良的、暴力傾向、色情傾向的視頻,這也對自己的身心有損害。

勿以財貨殺子孫』,留錢財給子孫,『賢者多財損其志』,本來兒孫很賢德、有能力,留很多錢財給子孫,子孫會覺得不需要奮鬥了,反而折損子孫的志氣;『愚者多財益其過』,本來子孫很愚鈍,又給子孫留很多錢財,子孫就會驕奢淫逸,增長子孫的過失。

言重則有法,行重則有德,貌重則有威,好重則有觀』,這是教導人在言、行、貌、好等方面,都要學其莊重,要有所檢點。

蕅益大師對『君子不重則不威』這句話解釋得更加透徹,什麼是不重則不威?蕅益大師說:『期心於大聖大賢,名為自重。如果一個人不希望成為聖人、賢人,那不知自重、不知自愛。為什麼一個人不發成聖成賢的心就是不尊重自己?【大學】開篇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本善是每一個人本自具足的。『人皆可以為堯舜,塗之人可以為禹』,既然每一個人都可以成聖成賢,但現在還都是凡夫俗子,這就值得羞恥。既然明德是人本具的,是人的本分,現在還自甘墮落、自處凡愚,那不就是不自重、不自愛嗎?

戒慎恐懼名為威』,一個人自重自愛,又希聖希賢,他的行為自然能做到戒慎恐懼,這就叫做『威』。他的心行就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事事小心謹慎。能把成聖成賢的心保持不變,勇猛精進地改過自新,時時檢點自己是不是自重自愛、具足威德,是不是真正覺悟,這就叫做學固。

倘自待稍輕,便不能念念兢業惕厲,而暫覺還迷矣。』『自待稍輕』,對自己的修養、提升德行稍微輕忽、放縱、稍不覺悟,就會放逸自己。對自己隨便、馬虎,對自己的責備就少了,就不能夠『念念兢業惕厲』,不能時時刻刻,甚至念念都保持戰戰兢兢的態度,對自己的行為可能就放縱了。結果必定是『暫覺還迷』,雖然暫時覺悟,但最後還是迷惑顛倒。修行為什麼這麼難?為什麼時間這麼長?就是因為有時聽聖賢教誨,覺悟了;稍微放縱一點,『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這時候就又迷惑了。

此直以不重為根本病也』,這句話道破了人不能成聖成賢的原因,就是不自重,不把成聖成賢作為自己的目的,所以在生活中放逸、隨便、輕忽,馬馬虎虎,這是做學問的大病。修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要覺得自己懂的道理很多,書已經讀很長時間,境界就提升了。真正的修行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念頭、言語,真正把這些全都改正過來,才是真修行。什麼是凡夫?凡夫就是反反覆覆,做錯事能夠懺悔警覺,但是下次遇到同樣的境界又免不了受誘惑而墮落,再懺悔、再墮落,這就叫做反反覆覆。

白定 發表於 2025-6-27 04:06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為學之莊重與言行之檢束】

【群書治要】所載"君子口無戲謔之言,言必有防;身無戲謔之行,行必有檢"之訓,實為治學修身之要義。此中深意,當從三重境界解之:

一曰"慎言為立德之基"。揚雄【法言】所謂"言重則有法",非謂言辭刻板,實指言語當如【禮記·緇衣】"言有物而行有格"之謂。昔孔子設四科之教,言語位列德行之後,蓋因"修辭立其誠"(【周易·乾卦】),言語失度則德性有虧。今人宴飲之際,每以俳優之語為能,此非但不能增其威儀,反墮"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之弊。

二曰"謹行乃成學之本"。【中論】言"行必有檢",實與【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相發明。朱子釋此曰:"重,厚重也。威,威嚴也。"此非故作矜持之態,實為"君子之學,貴乎慎始"(【近思錄】卷二)之意。昔顧炎武日課【日知錄】,錢大昕著【十駕齋養新錄】,皆以嚴謹之態治學,終成一代大儒。

三曰"莊敬達教化之功"。【孟子】"正己而物正"之說,與【中庸】"君子篤恭而天下平"之理相通。程明道云:"學者須先識仁,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此即【中論】"不慍怒而教行閨門"之奧義。張載講學關中,其弟子呂大臨記其"終日危坐,雖燕居必冠帶",此等氣象,自然令人肅然起敬。

今之學者,當以"主敬"為第一要義。王陽明【傳習錄】云:"學者時時刻刻常睹其所不睹,常聞其所不聞,工夫方有下落。"所謂不放逸者,非拘泥形跡,實為心有所主。如能於此三境用功,則【中論】之旨可明,聖賢之道可達矣。

(全文798字)
九天雲中龍 發表於 2025-7-10 22:5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治學修身當以莊敬為本】

拜讀尊帖所述"不放逸享樂"之論,深契古聖先賢垂訓之要義。今不揣譾陋,謹就莊重之道與治學之關係略陳管見。

一、莊敬為進德之基
【禮記·曲禮】開篇即言"毋不敬",此三字實為千古學人之圭臬。徐幹【中論】所云"口無戲謔""行必有檢",正是對"君子九思"中"貌思恭,言思忠"的具體詮釋。朱子嘗言:"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蓋心若放逸,則如明鏡蒙塵,照物必不能真切。昔顧炎武著【日知錄】,每日晨起必盥沐焚香,方始著述,此即"重貌則有威"之實證。

二、言行相顧乃成德之驗
揚雄【法言】四重之說,實本於孔子"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之教。司馬光【涑水記聞】載范仲淹"夜寢必省日間言語",此乃"言重有法"之典範。今人每以"幽默"為尚,殊不知【周易·繫辭】早有"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之戒。王陽明【傳習錄】云:"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戲謔之言恰如蠹蝕心根,不可不戒。

三、慎獨功夫在日用常行間
【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之教,正與帖中"妻妾不可黷,朋友不可狎"相發明。張履祥【楊園先生全集】記其師劉宗周"雖盛暑必衣冠端坐",此等功夫非為做與人看,實是心術精微處。今之學者當效法陸隴其【三魚堂日記】之法,每日記錄言行得失,方可謂之"行重有德"。

四、莊敬乃教化之本
帖中引【孟子】"正己而物正"之語,深得教化真諦。呂坤【呻吟語】云:"自治宜嚴,待人宜恕。"君子之威不在聲色,而在"不言而化"的德潤之功。程頤見學者有懈容,即曰:"此便是放肆。"可見古人於細微處最見精神。

結語:
治學如逆水行舟,放逸則退。願與諸君共勉莊敬之道,以【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為鏡,以【中論】"言必有防"為則,使學問與德業並進。昔人云:"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誠哉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