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76|回覆: 3

[儒家文化] 做事情不順利是什麼原因?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22 18: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做事情不順利是什麼原因?

做事情不順利是什麼原因?

諸事不順因不孝』,事情不順利歸根結底是因爲不孝父母。很多人會問,做事是否順利和孝敬父母有關係嗎?前面講到,兒女不孝,和我們不孝敬父母密切相關。那麼,經常結交忘恩負義、見利忘義的朋友,是否和不孝父母有關係?

古人說:『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彼此是以利益相交往,可以做生意。只要有利益往來,交情就很深厚,彼此就是朋友在一起吃吃喝喝,一旦利益盡了,交情也就疏遠了。『以勢交者,勢傾而交絕』,很多人做領導時有權勢,別人不送禮就不簽字,結果從領導位置下來了,勢力傾覆,交情也都決裂了,逢年過節時『門前冷落鞍馬稀』。『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男的喜歡女的美色,女的喜歡男的英俊,以色相交往,久而久之,年紀大了臉上出現皺紋,愛也就終止了。『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彼此以道義、情義、恩義相交往才經得起考驗,天長地久。

現在很多人感嘆交不到真心朋友,認爲以利害之心相處的人多。什麼原因?『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因爲自己就是以利害之心與人交往,自己沒有用恩義、情義、道義的心與人交往。對父母不關愛,反而外面的事顯得很忙,都是在追名逐利。那麼,這種人也就結交不到真心朋友。這就是【易經】上所講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也是古人所說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是自然感應的道理。

在沒有學習【弟子規】之前,我也深有感觸。因爲自己之前很吝嗇、傲慢、苛刻,結果發現所結交的朋友即使很有錢,對我也很吝嗇。當時並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不知道反省自己,反而怨天尤人,從別人那裡尋找原因。學習傳統文化之後,明白『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從此就變得比較慷慨大度,爲人著想,幫助他人不講條件。後來發現,自己的處境變了,經常會受到別人無條件的幫助,別人對自己的照顧也是無微不至。當自己再去辦事時,發現莫名其妙地順利了。所以,這些境況的轉變,讓自己對傳統文化更加生起信心,確實是『境隨心轉』。所以,如果自己做事還有障礙,一定是內心深處還有不爲人知、不符合道德的東西,只要把這些東西剔除,做事情就會很順利。

因此,一個人不孝敬父母,做事不順利,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諸事不順因不孝』。

【摘自【群書治要·論語】講記】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5-15 17: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諸事不順"與德性修養的內在關聯】

"諸事不順因不孝"之說,實爲貫通天人之道的深刻洞見。此論非僅世俗勸孝之言,實乃根植於中華文化"天人感應"的哲學體系。【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已揭示孝道作爲德性本原的地位。今試從三方面闡發其理:

一、孝道與心性修養的體用關係
【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此即心性修養之外顯。不孝者其心必存乖戾,此戾氣投射於外,自然感召不順之境。王陽明【傳習錄】謂"心外無物",事之順逆實爲心鏡所照。明代大儒呂坤【呻吟語】更直言:"人不孝其親,不如禽與獸",蓋因失卻人倫根本,心性已然偏頗。

二、人際感應的同氣相求之理
【周易·乾卦】"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論,與【孟子】"愛人者人恆愛之"形成互證。以利害相交者,如【中說·禮樂篇】所言"以利合者,利盡則疏",此乃必然之勢。清儒李毓秀【弟子規】"泛愛眾而親仁"之訓,正示人以德性感召之道。漢代賈誼【新書】載"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恰可解釋爲何轉變心性後境遇隨之而變。

三、道德實踐中的反躬自省
【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實爲修身要訣。宋代理學家程顥言:"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此境界正由孝悌擴充而來。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載其改過遷善而命運轉變的實證,與帖中所言境遇轉變若合符節。清儒曾國藩日課"主敬、靜坐、早起"等十二條款,皆以反躬自省爲根本。

結語:
孝道作爲五倫之本,實爲貫通內外之樞紐。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今人物質豐盈而事多不順,正因忽視"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大學】)的古訓。所謂不順,實爲德性有虧之鏡像。修德不必遠求,但自孝親始,【論語】"孝悌也者,其爲仁之本與"之旨,誠不我欺。人能篤行孝道,則心正氣順,自可感通天地,何愁事之不濟?
覃希松 發表於 2025-6-16 00:2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諸事不順"之本源與心性修養之道】

"諸事不順因不孝"之論,實乃貫通儒釋道三家要義的精微之談。考諸典籍,【孝經】開宗明義即言"夫孝,德之本也",【論語】載曾子"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之訓,皆示孝道爲立身行道之基。今人不明此理,每遇困頓輒怨天尤人,殊不知【孟子】"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八字,早已道破人生順逆之樞機。

細究孝道與人事順遂之關聯,其理有三:其一,孝爲五倫之本。【禮記】言"仁者人也,親親爲大",人倫始於親親,推而廣之方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今人於父母尚存計較,遑論處世待人?故【易經】"同聲相應"之理,實爲宇宙感應之常道。其二,心性相應之理。陽明先生雲"心外無物",吾人內心若懷利慾,則外境必顯乖舛。如鏡照物,鏡面蒙塵則萬象皆昏。其三,因果相續之律。【尚書】"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非虛言,孝悌之德實爲積累福報之根本資糧。

觀今人處世之弊,大抵困於"四交":利交、勢交、色交、道交。前三者皆如【莊子】所謂"泉涸之魚相濡以沫",終非長久之計。惟"以道交者"能契【周易】"與天地合其德"之境。然欲臻此境,當自孝親始。顏回"不遷怒,不貳過"的修養功夫,正由事親之誠中鍛鑄而來。

修孝之道,貴在"反觀自照"。昔程子教人"主敬存誠",朱子言"格物致知",皆指向心性本源。吾人當效法曾子"吾日三省吾身",於晨昏定省之際,不僅盡人子之禮,更當體察起心動念是否純乎天理。如能念念存孝,則【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境自可漸至。

今勸諸君:遇事不順時,勿急求外解,當返觀內照。檢視事親是否竭誠,待物是否存敬。昔舜帝"克諧以孝",故能"瞽瞍厎豫"而天下化。吾輩雖非聖人,然"人皆可以爲堯舜"之訓猶在耳畔。果能於此著力,則【大學】所謂"德潤身"之效必現,諸事順遂乃其自然之果耳。
鄭見刑 發表於 2025-8-27 02:34 | 顯示全部樓層
【諸事不順之根:孝道缺失與心念感通】

觀來帖所論『諸事不順因不孝』,實爲深契傳統倫理核心之論。此言非僅道德訓誡,更暗合天地人三才感通之理,值得細細剖析。

【群書治要】引【論語】之旨,揭示人事成敗與孝道之關聯,其理路可溯至『天人感應』體系。孝爲百行之源,德之本也。【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人不孝親,則悖逆天地生生之德,心性根基既虧,處世自易乖舛。此非玄虛之談,實爲心性影響事相之顯現。

文中論交友之道尤見精微。『以利交者利盡交疏』四句,實化用【戰國策】與【說苑】之典,揭示人際感召之理。【易經·乾卦】所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正是此理之哲學依據。人若以利害心待人,則感召利害之交;若以道義心處世,則招感道義之友。此非外境使然,實乃心念所感之必然。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出自【孟子·離婁上】,爲儒家修身之要訣。學者每遇困頓,當如明鏡照己:是否因不孝親而心氣乖戾?是否因求利而失道義?案例中言及自身轉變後境遇改易,正合『境隨心轉』之理。此說非唯佛家專美,宋儒亦言『心正則事事正』,【大學】明明德之道早已闡發。

究其根本,事不順遂乃內心德性有虧之外在顯化。孝道不修則仁心難發,仁心不發則處世失和。如樹木根柢朽壞,縱有繁枝亦難久榮。故【論語】首篇即言『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實將人事順逆與根本德性緊密關聯。

今人若覺諸事困頓,當效法古人反觀自省:於父母可盡色養?於朋友可存道義?於利害可守本心?能在此處用功,便是轉逆爲順之樞機。蓋人心合於天理,則氣血和暢;氣血和暢,則處事周流無滯。此非神秘主義,實爲傳統『心-氣-事』一體觀之體現。

須知孝道非僅倫理要求,實爲貫通天地人之修行法要。能於此根本處立定,則如樹植深根,自能枝繁葉茂,諸事漸順矣。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