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62|回覆: 0

[儒學動態] 李振宏:『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 之八、餘論

[複製鏈接]
歷史學研究通訊 發表於 2022-12-14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八、餘論

本文的研究證明,關於【論語】『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可以有幾點結論:該章所反映的並非孔子之真實人生經歷;該章並非孔子所作;該章是偽作,其題旨是為世人或後人提供理想化的修養進階模式,為學者立範;該章的思想要害在於『不逾矩』。

在有了這幾點結論之後,有幾個問題被凸顯出來:1.該章是誰人所偽造?2.偽造這樣一個似乎完美的人生進階,目的何在?3.應該如何評價該章的歷史影響?本文無意再就這些問題做具體考察,進一步的研究俟之學界。

筆者想說的是,該章作者的確是心機頗深,並深深貽誤後學。這段以孔子之口說出的人生求學修身之經歷,或曰『一生學歷』,是以真實的人生經歷之面目出現的,是孔子年譜。正如前文所引李顒【四書反身錄】所言:『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譜也。自敘進學次第,絕口不及管閥履歷事業刪述,可見聖人一生所重惟在於學,所學惟在於心,他非所與焉。』此章作者就是要給人以這樣的錯覺:聖人看待人的一生,所重唯在於學,唯在修身,修身養性是人生第一要事。這種唯重修身進學的人生導向,以孔子的面目出現,產生了極大的欺騙性,把後世中國學子都引入了空談修身的歧途,把中國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道德修養方面而脫離開對社會實踐和對大自然的關注。

其更壞的影響是,它被後來的專制王權所利用,發展出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的特殊路徑,即通過控制人心去實現大一統政治的穩定。修身的最終目的是『不逾矩』,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是治心,徹底剷除私慾,『破心中之賊』,中國歷史上的社會控制,所走過的就是這樣一條控制人心,改造人心,不准人們有感性慾望追求,不准人們獨立思考的思想專制之路。而且所謂的孔子修養經歷證明,只要自覺地去踐行,去按照40、50、60以至暮年這一進階模式去嚴格地修煉自己,就一定可以走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實現類似聖人的人生目標。

原文載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1期
作者:李振宏,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

xsx1986 發表於 2025-7-12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學次第"章真偽辨正與儒學精義發微

李振宏先生【"四十而不惑"章偽作考】一文,以文獻考據為基,對【論語·為政】篇第四章提出質疑,其治學精神可嘉。然細繹其論,於義理層面尚有未安之處,今試從經學詮釋傳統與儒學思想體系二端,略陳管見。

一、文本源流與聖學譜系
考【論語】成書過程,當為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集體編纂,此乃學界共識。漢代緯書【論語崇爵讖】已載此章,鄭玄注【禮記·曲禮】亦引"五十知天命"為說。若謂此章系後人偽托,則需解釋何以戰國至漢初文獻系統皆無異議。李零先生【喪家狗】考證,此章思想脈絡與【孔子家語·五儀解】所載"君子三患"之說相呼應,當屬早期儒學修養論之核心內容。

二、心性修養與社會實踐之辯證
李氏指摘此章"將學子引入空談修身歧途",實未察儒家"內聖外王"之全體大用。觀【大學】八條目,格致誠正與修齊治平本為一貫。朱子【四書章句集注】解此章特重"天理人慾之辨",然其【戊申封事】更強調"正心以正朝廷"。陽明先生倡致良知,而【傳習錄】載其巡撫南贛時,正是以心學工夫指導剿匪安民之實務。清儒顏元雖力斥靜坐讀書之弊,其【存學編】仍首重"習行聖道"。

三、"不逾矩"的哲學深意
章中"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非如李氏所言淪為思想專制工具。程明道【識仁篇】闡發"仁者與物同體",此境界實為天人合一之自由狀態。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特別指出:"矩者,天理之節文也",非外在規範之強制。戴震【孟子字義疏證】更明言"聖人治天下,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絕非扼殺個性。歷代大儒對此章的詮釋,始終保持着道德自主性與社會規範性的動態平衡。

四、儒學現代性的再思考
今日審視此章,當超越"專制幫凶"與"道德理想"的二元對立。杜維明先生"儒學第三期發展"理論提示我們:心性修養恰是現代社會"責任倫理"的基礎。觀新加坡"儒家倫理教育"實踐,正是將"知天命"轉化為公民意識,使"不逾矩"轉化為法治精神。此章價值不在年譜真偽,而在其揭示的人格成長普遍規律。

結語:
經學考證當與義理闡釋相得益彰。此章縱非孔子親述,亦必是七十子精微心傳,其價值早經二千餘年儒學史驗證。今日學者解讀經典,既需李氏之疑古勇氣,更當有"同情之了解"的學術襟懷。儒學之真精神,正在這種"即修養即實踐"的辯證智慧中生生不息。

(全文798字)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7-21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學次第"章真偽辨正與儒學精義發微

李振宏先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一文,以考據學方法質疑【論語·為政】篇經典章節的真實性,其研究路徑雖具學術價值,然結論未免失之偏頗。今就其中關涉經學核心義理處,略陳管見。

一、文本源流考辨
該章載於【論語·為政】第四章,自漢代以來歷代註疏皆無異議。劉寶楠【論語正義】詳考其文本傳承,指出:"自魯論、齊論以至鄭注,文脈相承,未聞有疑為偽作者。"敦煌寫本、定州漢簡等出土文獻亦證實其文本穩定性。若謂此章系後人偽托,則需解釋何以戰國至西漢諸子著述中未見任何質疑痕跡。考【荀子·勸學】【禮記·學記】等篇,其修身次第說與此章義理相通,足證其思想淵源有自。

二、儒學修養論精義
"志學-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順-不逾矩"的進階體系,實為儒家"下學上達"工夫論的精要表述。朱子【四書章句集注】闡發云:"此章見聖人全體至極,純亦不已之妙。"陽明先生更指出:"知天命者,良知之謂也。"(【傳習錄】卷中)所謂"治心"之說,非如李氏所言為思想專制,實乃儒家"慎獨""誠意"之工夫,與佛道二教之"明心見性"各有旨趣。程伊川【顏子所好何學論】明言:"學以至聖人之道也",正與此章相發明。

三、歷史影響的辯證觀
該章對中國文化的塑造,當從多維審視。其一,確立"學以成人"的核心價值,【近思錄】卷二載周敦頤語:"士希賢,賢希聖",即此義也。其二,形成"尊德性而道問學"的學術傳統,顧炎武【日知錄】卷七詳考其流變。其三,所謂"脫離社會實踐"之責難,未察【大學】"修齊治平"之次第。王船山【讀四書大全說】特別強調:"內聖外王,本末一貫。"明清實學家之經世思想,正由此章修養論開出。

四、方法論省思
經學研究當持"溫情與敬意"(錢穆語),若僅以現代學術範式解構經典,難免方枘圓鑿。章學誠【文史通義】有言:"六經皆史也,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此章價值不在是否孔子親述,而在其承載的儒學精義已熔鑄為中華文化基因。阮元【論語論仁論】所示"聖賢之道,本乎人倫"的詮釋路徑,尤值得當代學者借鑑。

要之,該章作為儒家修養論的綱領性表述,其思想深度遠超"理想化進階模式"的簡單界定。從孟子的"盡心知性"到陸九淵的"發明本心",儒家心性之學的發展脈絡與此章密不可分。今日重估其價值,當跳出真偽之辯的窠臼,深入把握其"成己成物"的實踐智慧,方不負先賢垂訓之深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