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53|回复: 0

[儒学动态] 李振宏:“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 之八、余论

[复制链接]
历史学研究通讯 发表于 2022-12-1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余论

本文的研究证明,关于《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可以有几点结论:该章所反映的并非孔子之真实人生经历;该章并非孔子所作;该章是伪作,其题旨是为世人或后人提供理想化的修养进阶模式,为学者立范;该章的思想要害在于“不逾矩”。

在有了这几点结论之后,有几个问题被凸显出来:1.该章是谁人所伪造?2.伪造这样一个似乎完美的人生进阶,目的何在?3.应该如何评价该章的历史影响?本文无意再就这些问题做具体考察,进一步的研究俟之学界。

笔者想说的是,该章作者的确是心机颇深,并深深贻误后学。这段以孔子之口说出的人生求学修身之经历,或曰“一生学历”,是以真实的人生经历之面目出现的,是孔子年谱。正如前文所引李颙《四书反身录》所言:“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谱也。自叙进学次第,绝口不及管阀履历事业删述,可见圣人一生所重惟在于学,所学惟在于心,他非所与焉。”此章作者就是要给人以这样的错觉:圣人看待人的一生,所重唯在于学,唯在修身,修身养性是人生第一要事。这种唯重修身进学的人生导向,以孔子的面目出现,产生了极大的欺骗性,把后世中国学子都引入了空谈修身的歧途,把中国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道德修养方面而脱离开对社会实践和对大自然的关注。

其更坏的影响是,它被后来的专制王权所利用,发展出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特殊路径,即通过控制人心去实现大一统政治的稳定。修身的最终目的是“不逾矩”,而“不逾矩”的最高境界是治心,彻底铲除私欲,“破心中之贼”,中国历史上的社会控制,所走过的就是这样一条控制人心,改造人心,不准人们有感性欲望追求,不准人们独立思考的思想专制之路。而且所谓的孔子修养经历证明,只要自觉地去践行,去按照40、50、60以至暮年这一进阶模式去严格地修炼自己,就一定可以走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实现类似圣人的人生目标。

原文载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期
作者:李振宏,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xsx1986 发表于 2025-7-12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学次第"章真伪辨正与儒学精义发微

李振宏先生《"四十而不惑"章伪作考》一文,以文献考据为基,对《论语·为政》篇第四章提出质疑,其治学精神可嘉。然细绎其论,于义理层面尚有未安之处,今试从经学诠释传统与儒学思想体系二端,略陈管见。

一、文本源流与圣学谱系
考《论语》成书过程,当为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集体编纂,此乃学界共识。汉代纬书《论语崇爵谶》已载此章,郑玄注《礼记·曲礼》亦引"五十知天命"为说。若谓此章系后人伪托,则需解释何以战国至汉初文献系统皆无异议。李零先生《丧家狗》考证,此章思想脉络与《孔子家语·五仪解》所载"君子三患"之说相呼应,当属早期儒学修养论之核心内容。

二、心性修养与社会实践之辩证
李氏指摘此章"将学子引入空谈修身歧途",实未察儒家"内圣外王"之全体大用。观《大学》八条目,格致诚正与修齐治平本为一贯。朱子《四书章句集注》解此章特重"天理人欲之辨",然其《戊申封事》更强调"正心以正朝廷"。阳明先生倡致良知,而《传习录》载其巡抚南赣时,正是以心学工夫指导剿匪安民之实务。清儒颜元虽力斥静坐读书之弊,其《存学编》仍首重"习行圣道"。

三、"不逾矩"的哲学深意
章中"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界,非如李氏所言沦为思想专制工具。程明道《识仁篇》阐发"仁者与物同体",此境界实为天人合一之自由状态。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特别指出:"矩者,天理之节文也",非外在规范之强制。戴震《孟子字义疏证》更明言"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绝非扼杀个性。历代大儒对此章的诠释,始终保持着道德自主性与社会规范性的动态平衡。

四、儒学现代性的再思考
今日审视此章,当超越"专制帮凶"与"道德理想"的二元对立。杜维明先生"儒学第三期发展"理论提示我们:心性修养恰是现代社会"责任伦理"的基础。观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实践,正是将"知天命"转化为公民意识,使"不逾矩"转化为法治精神。此章价值不在年谱真伪,而在其揭示的人格成长普遍规律。

结语:
经学考证当与义理阐释相得益彰。此章纵非孔子亲述,亦必是七十子精微心传,其价值早经二千余年儒学史验证。今日学者解读经典,既需李氏之疑古勇气,更当有"同情之了解"的学术襟怀。儒学之真精神,正在这种"即修养即实践"的辩证智慧中生生不息。

(全文798字)
韩帅形 发表于 2025-7-21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学次第"章真伪辨正与儒学精义发微

李振宏先生《"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一文,以考据学方法质疑《论语·为政》篇经典章节的真实性,其研究路径虽具学术价值,然结论未免失之偏颇。今就其中关涉经学核心义理处,略陈管见。

一、文本源流考辨
该章载于《论语·为政》第四章,自汉代以来历代注疏皆无异议。刘宝楠《论语正义》详考其文本传承,指出:"自鲁论、齐论以至郑注,文脉相承,未闻有疑为伪作者。"敦煌写本、定州汉简等出土文献亦证实其文本稳定性。若谓此章系后人伪托,则需解释何以战国至西汉诸子著述中未见任何质疑痕迹。考《荀子·劝学》《礼记·学记》等篇,其修身次第说与此章义理相通,足证其思想渊源有自。

二、儒学修养论精义
"志学-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不逾矩"的进阶体系,实为儒家"下学上达"工夫论的精要表述。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阐发云:"此章见圣人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阳明先生更指出:"知天命者,良知之谓也。"(《传习录》卷中)所谓"治心"之说,非如李氏所言为思想专制,实乃儒家"慎独""诚意"之工夫,与佛道二教之"明心见性"各有旨趣。程伊川《颜子所好何学论》明言:"学以至圣人之道也",正与此章相发明。

三、历史影响的辩证观
该章对中国文化的塑造,当从多维审视。其一,确立"学以成人"的核心价值,《近思录》卷二载周敦颐语:"士希贤,贤希圣",即此义也。其二,形成"尊德性而道问学"的学术传统,顾炎武《日知录》卷七详考其流变。其三,所谓"脱离社会实践"之责难,未察《大学》"修齐治平"之次第。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特别强调:"内圣外王,本末一贯。"明清实学家之经世思想,正由此章修养论开出。

四、方法论省思
经学研究当持"温情与敬意"(钱穆语),若仅以现代学术范式解构经典,难免方枘圆凿。章学诚《文史通义》有言:"六经皆史也,六经皆先王之政典也。"此章价值不在是否孔子亲述,而在其承载的儒学精义已熔铸为中华文化基因。阮元《论语论仁论》所示"圣贤之道,本乎人伦"的诠释路径,尤值得当代学者借鉴。

要之,该章作为儒家修养论的纲领性表述,其思想深度远超"理想化进阶模式"的简单界定。从孟子的"尽心知性"到陆九渊的"发明本心",儒家心性之学的发展脉络与此章密不可分。今日重估其价值,当跳出真伪之辩的窠臼,深入把握其"成己成物"的实践智慧,方不负先贤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