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6|回覆: 0

[儒學動態] 散講論語之為政第六:孟武伯問孝

[複製鏈接]
極致深淵 發表於 2022-12-13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經文】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釋讀】本章承上章繼續談孝,談應當如何盡孝。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一)

歷代註疏對本章有三種理解:

第一說,父母愛子心切,尤其擔心子女身體健康,惟恐其有疾病。子女能體此心,在日常生活中倍加愛護自己的身體,遠離病痛,這就是對父母的孝。孟子云:『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守身所以事親,故人子當知父母之所憂,自能謹疾,不妄為非,不失其身。不失其身,斯為孝也。

第二說,子女應當謹慎持身,把各種能夠通過自身努力做好的都做到最好,不讓父母操心煩神,而讓父母只操心我們所無法避免的疾病。何晏【論語集解】引馬融曰:『言孝子不妄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憂』。朱熹【論語集注】進一步解釋說:『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於不義為憂,而獨以其疾為憂,乃可謂孝。』意思說子女當謹言慎行,不行非禮之事,不得妄為非法,不使父母憂其德,唯使父母憂其病。

還有第三說,子女誠心孝其父母,或用心過甚,轉使父母不安,故為子女者,惟當以父母之疾病為憂,其他不宜過分操心。這個解釋最為牽強,若按其說,文本更合理的表達應是『唯父母疾是憂』,且【論語】論孝還有『不改父之道』、生養葬祭等孝行。

錢穆【論語新解】認為這『三說皆合理』,但第三說當作『唯父母疾之憂』始合。朱熹【論語集注】給出前二說,認為皆通,但從其注釋順序上看,應該是更傾向於第一說,於第二說更象是一個補充提示。【朱子或問】中斥馬融所注迂昧。

那麼,上述三說究竟哪一種解釋更合理、更合文本意思?

(二)

理解本章首先要搞清楚【論語】中的『問孝』是什麼意思,請教的到底是『什麼是孝?或孝是什麼』,還是『如何行孝?或應當怎樣做才是孝?』我們認為要從後者意義上去理解,孔子並不關心普遍性、必然性概念,如古希臘蘇格拉底、柏拉圖一樣去追問『美是什麼?』『什麼是善』,追求從各種具體事物和具體概念中抽升出普遍必然以至超越的理念,並以此為真理之所在;孔子所關注的是各種具體的人如何面對生活,在具體情境下應當如何行動,所確認的『真理』是具體的、多元的、實踐的,所謂『道在倫常日用之中』,如【論語】中孔子回答『問仁』『問政』『問孝』總是因人因時而異。這可以說孔子『因材施教』,其實更根本的是思維方式本身所導致的。

所以問孝,問的是『應當如何行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最關鍵之處,在於『誰』在問。因為必須要從具體的人所面對的具體情境出發,才能予以恰當的回答。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字泄,諡武,魯哀公十四年(孔子71歲)孟懿子卒後,繼位魯國孟孫氏第10代宗主。【周書·諡法解】諡號『武』的標準是『剛強直理、威強睿德、克定禍亂、刑民克服、大志多窮』,孟武伯能得到這個諡號,說明其性格勇猛強悍。根據孔子的回答,可以推測孟武伯問孝的時間,是在其繼位宗主之前,其問孝時的主要身份是未來的孟孫氏宗主繼承人。

根據上述這些信息,我們推測孔子答之『父母唯其疾之憂』,言下之意簡單來說就是『你好生活着,就是在行孝』,因為作為魯國大夫的未來繼承人,承擔着家族的使命,身體若有個閃失,殘疾了,或傻了,或死了,對於孟孫氏家族、甚至魯國來說,都是大事,繼承人問題就是政之根本。而孟武伯又偏偏剛強好勇,容易呈一朝之忿而舍其身忘其親,故孔子以此答誡之,希望其愛護身體,遠離禍患。

(三)

由上言之,歷代註疏三說中,第一說為正解。『父母唯其疾之憂』,子女保持身心健康就是對父母的孝。這慎疾守身之道,看似非常簡單樸素的理解,其背後其實隱含着儒家孝道之根本。

【孝經·開宗明義章】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為何不敢毀傷?因為身體不僅僅屬於自己,也屬於父母及先祖,身體中流淌着父母的血,繼承着祖先的基因。【禮記·祭義】『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禮記·哀公問】中孔子曰:『君子無不敬也,敬身為大』。

可見,儒家所理解的身體,絕不僅是形而下的可見之肉身,同時也承載着祖先的信息,承擔着家族的使命,祖先之神靈居住在己身之中,家族之繁衍通過已身來實現,身體有其超越肉身的形而上意義。

本章中,孔子揭示出孝道的核心要義,在於身體性,即敬身、守身,所謂的光宗耀祖、傳宗接代,都要從身體意義上、從生命延續意義上去理解和闡釋,光宗耀祖,是立足於接續過去、承繼祖先的己身;傳宗接代,是着眼於朝向未來、延續生命的己身。

由此,回看『孟武伯問孝』,可以看出孔子所揭示出來的身體性,同時也是政治性的。孔子要求孟武伯慎疾、守身、敬身,不僅僅指向事親,同時也指向敬祖,指向生命之延續、家族之繁衍,這是作為魯國大夫未來繼承人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而這恰恰是政治。

前章,孔子借在位大夫孟懿子問孝,揭示在當下政治架構中應當如何行孝;本章,借未來大夫孟武伯問孝,強調要在生命延續意義上理解應當如何行孝。前者,強調孝的空間性意義;後者,強調孝的時間性意義,兩者的共同點則是政治性,都是從政治上去觀看、理解孝。

南橋淨士 發表於 2025-7-24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章義理辨析

孟武伯問孝一章,歷代註疏聚訟紛紜,今試為折衷。竊以為解經當以文本為基,以語境為要,以義理為歸,三者相參,乃得聖賢本意。

一、文本訓詁之辨
"父母唯其疾之憂"八字,句式結構實為解經關鍵。王引之【經傳釋詞】明言"唯"字在此作限制性副詞,謂"獨也、僅也"。考【論語】句式,"唯其疾之憂"當為"唯憂其疾"之倒裝,與"唯你是問""唯命是從"同構。故第三說謂當作"唯父母疾是憂",不僅無版本依據,且淆亂句式,錢穆先生已辨其非。

二、語境分析之要
孟武伯乃魯國孟孫氏之後,【左傳】載其"不能守父之業",孔子答語實有深意。馬融注揭示的"不妄為非"之說,正切孟武伯行事之弊。朱子【或問】雖斥馬注迂昧,然【集注】仍並存二說,蓋因第一說言守身之理,第二說切問者之病,二者本可互通。程樹德【論語集釋】引李光地【論語札記】云:"武伯多可憂之事,故聖人言此以警之",最得因材施教之旨。

三、義理系統之證
孔子論孝從無抽象定義,皆就事言理。【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與第一說相契;"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又與第二說相通。清儒劉寶楠【論語正義】折衷二說,謂:"人子能慎行其身,不陷不義,則父母但憂其疾",最為通達。至若黃式三【論語後案】謂"疾兼身心言之",則又進一解。

四、現代詮釋之徑
徐復觀先生【中國人性論史】指出,孔子之教重在"具體生命之覺醒"。本章要義不在孝之定義,而在喚醒人子對生命整體的責任感。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更言此章體現"存在與價值之統一"——身體存在即具道德價值。此說實已超越漢宋門戶,直契儒學真精神。

結語:
解經當如戴震所言"以詞通道",本章宜以馬融、朱子二說並存為善。表面觀之似言養生之道,深層實蘊修身之旨。父母之憂疾,正是人子修德之機;身體之養護,實為道德之載體。此即【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之妙諦,亦儒家"即事明理"之真精神所在。學者當於此體會聖人應答之微意,不可執一而廢百也。

(全文798字)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26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為政】"孟武伯問孝"章義理抉微

孟武伯問孝一章,雖僅八字,然義蘊深廣。歷代注家解"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句,聚訟紛紜,今當以經學詮釋學之法則,先明文本,次辨義理。

一、訓詁學視角的文本確定性
馬融、朱熹所主二說,實為本章詮釋之雙軌。第一說以"其"指子女,謂父母唯憂子女之疾;第二說以"其"指父母,謂子女唯憂父母之疾。考諸古漢語語法,"其"字作領格代詞時,既可承前指代"父母",亦可隔句回指"孟武伯"。然細審【論語】語例,如"其為人也孝悌"(學而)、"視其所以"(為政)等,"其"多指代問話主體。此當從馬融、朱子第二說為勝。王引之【經傳釋詞】論"其"字用法,亦證此解更合先秦語法慣例。

二、思想史脈絡中的詮釋差異
漢儒重實用倫理,故馬融強調"不妄為非"的消極守身;宋儒重心性修養,朱子遂轉向"不陷不義"的積極成德。二者實一脈相承,皆本於【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之訓。清儒毛奇齡【論語稽求篇】指此章當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章互參,可見孝道之實踐性本質。第三說雖見於錢穆,然考諸戰國文獻,未見以"憂父母疾"為孝道核心之例,恐系後世衍生之義。

三、孔門問答的語境還原
孟武伯乃魯國孟孫氏之後,其家世顯赫而多僭越。【左傳】載孟氏屢違禮制,故孔子答語實含深意。程樹德【論語集釋】引鄭汝諧言:"武伯多可憂之事,故聖人以疾為比。"此正合孔子"因材施教"之旨。觀【論語】問孝諸章,答孟懿子主"無違",答子游重"敬養",答子夏言"色難",皆針對問者特質。本章之答,實誡孟武伯當以守身免禍為先,使父母僅憂其自然之疾,不憂其人禍之患。

四、儒家孝道的實踐智慧
此章精義在於揭示孝道的消極維度。【大戴禮記·曾子立孝】云:"不虧其體,不辱其身,可謂孝矣。"與本章形成互文。儒家之孝非僅溫情贍養,更含嚴肅的自我規訓。朱熹【四書或問】謂:"馬說雖淺,然於警戒小子之道為切。"正是點明此章對貴族子弟的警醒作用。當今之世,子女多令父母憂其德行前程,反不如使父母僅憂其身體健康,孔子之言,猶有現實針砭之效。

結語:本章當以第二說為正解,然須置於春秋貴族政治語境中理解。孔子之言既是普遍性的倫理教導,更是針對性的政治規訓。孝道在此展現為雙重義務:子女須嚴守分際以安親心,父母則當節制憂慮以成子德。這種雙向倫理責任,正是儒家"親親互隱"思想的精微體現。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