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6|回复: 0

[儒学动态] 散讲论语之为政第六:孟武伯问孝

[复制链接]
极致深渊 发表于 2022-12-13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文》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释读》本章承上章继续谈孝,谈应当如何尽孝。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一)

历代注疏对本章有三种理解:

第一说,父母爱子心切,尤其担心子女身体健康,惟恐其有疾病。子女能体此心,在日常生活中倍加爱护自己的身体,远离病痛,这就是对父母的孝。孟子云:“守孰为大?守身为大。”守身所以事亲,故人子当知父母之所忧,自能谨疾,不妄为非,不失其身。不失其身,斯为孝也。

第二说,子女应当谨慎持身,把各种能够通过自身努力做好的都做到最好,不让父母操心烦神,而让父母只操心我们所无法避免的疾病。何晏《论语集解》引马融曰:“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后使父母忧”。朱熹《论语集注》进一步解释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意思说子女当谨言慎行,不行非礼之事,不得妄为非法,不使父母忧其德,唯使父母忧其病。

还有第三说,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这个解释最为牵强,若按其说,文本更合理的表达应是“唯父母疾是忧”,且《论语》论孝还有“不改父之道”、生养葬祭等孝行。

钱穆《论语新解》认为这“三说皆合理”,但第三说当作“唯父母疾之忧”始合。朱熹《论语集注》给出前二说,认为皆通,但从其注释顺序上看,应该是更倾向于第一说,于第二说更象是一个补充提示。《朱子或问》中斥马融所注迂昧。

那么,上述三说究竟哪一种解释更合理、更合文本意思?

(二)

理解本章首先要搞清楚《论语》中的“问孝”是什么意思,请教的到底是“什么是孝?或孝是什么”,还是“如何行孝?或应当怎样做才是孝?”我们认为要从后者意义上去理解,孔子并不关心普遍性、必然性概念,如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去追问“美是什么?”“什么是善”,追求从各种具体事物和具体概念中抽升出普遍必然以至超越的理念,并以此为真理之所在;孔子所关注的是各种具体的人如何面对生活,在具体情境下应当如何行动,所确认的“真理”是具体的、多元的、实践的,所谓“道在伦常日用之中”,如《论语》中孔子回答“问仁”“问政”“问孝”总是因人因时而异。这可以说孔子“因材施教”,其实更根本的是思维方式本身所导致的。

所以问孝,问的是“应当如何行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最关键之处,在于“谁”在问。因为必须要从具体的人所面对的具体情境出发,才能予以恰当的回答。

孟武伯,孟懿子之子,名彘,字泄,谥武,鲁哀公十四年(孔子71岁)孟懿子卒后,继位鲁国孟孙氏第10代宗主。《周书·谥法解》谥号“武”的标准是“刚强直理、威强睿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大志多穷”,孟武伯能得到这个谥号,说明其性格勇猛强悍。根据孔子的回答,可以推测孟武伯问孝的时间,是在其继位宗主之前,其问孝时的主要身份是未来的孟孙氏宗主继承人。

根据上述这些信息,我们推测孔子答之“父母唯其疾之忧”,言下之意简单来说就是“你好生活着,就是在行孝”,因为作为鲁国大夫的未来继承人,承担着家族的使命,身体若有个闪失,残疾了,或傻了,或死了,对于孟孙氏家族、甚至鲁国来说,都是大事,继承人问题就是政之根本。而孟武伯又偏偏刚强好勇,容易呈一朝之忿而舍其身忘其亲,故孔子以此答诫之,希望其爱护身体,远离祸患。

(三)

由上言之,历代注疏三说中,第一说为正解。“父母唯其疾之忧”,子女保持身心健康就是对父母的孝。这慎疾守身之道,看似非常简单朴素的理解,其背后其实隐含着儒家孝道之根本。

《孝经·开宗明义章》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何不敢毁伤?因为身体不仅仅属于自己,也属于父母及先祖,身体中流淌着父母的血,继承着祖先的基因。《礼记·祭义》“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哀公问》中孔子曰:“君子无不敬也,敬身为大”。

可见,儒家所理解的身体,绝不仅是形而下的可见之肉身,同时也承载着祖先的信息,承担着家族的使命,祖先之神灵居住在己身之中,家族之繁衍通过已身来实现,身体有其超越肉身的形而上意义。

本章中,孔子揭示出孝道的核心要义,在于身体性,即敬身、守身,所谓的光宗耀祖、传宗接代,都要从身体意义上、从生命延续意义上去理解和阐释,光宗耀祖,是立足于接续过去、承继祖先的己身;传宗接代,是着眼于朝向未来、延续生命的己身。

由此,回看“孟武伯问孝”,可以看出孔子所揭示出来的身体性,同时也是政治性的。孔子要求孟武伯慎疾、守身、敬身,不仅仅指向事亲,同时也指向敬祖,指向生命之延续、家族之繁衍,这是作为鲁国大夫未来继承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这恰恰是政治。

前章,孔子借在位大夫孟懿子问孝,揭示在当下政治架构中应当如何行孝;本章,借未来大夫孟武伯问孝,强调要在生命延续意义上理解应当如何行孝。前者,强调孝的空间性意义;后者,强调孝的时间性意义,两者的共同点则是政治性,都是从政治上去观看、理解孝。

南桥净士 发表于 2025-7-24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章义理辨析

孟武伯问孝一章,历代注疏聚讼纷纭,今试为折衷。窃以为解经当以文本为基,以语境为要,以义理为归,三者相参,乃得圣贤本意。

一、文本训诂之辨
"父母唯其疾之忧"八字,句式结构实为解经关键。王引之《经传释词》明言"唯"字在此作限制性副词,谓"独也、仅也"。考《论语》句式,"唯其疾之忧"当为"唯忧其疾"之倒装,与"唯你是问""唯命是从"同构。故第三说谓当作"唯父母疾是忧",不仅无版本依据,且淆乱句式,钱穆先生已辨其非。

二、语境分析之要
孟武伯乃鲁国孟孙氏之后,《左传》载其"不能守父之业",孔子答语实有深意。马融注揭示的"不妄为非"之说,正切孟武伯行事之弊。朱子《或问》虽斥马注迂昧,然《集注》仍并存二说,盖因第一说言守身之理,第二说切问者之病,二者本可互通。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光地《论语札记》云:"武伯多可忧之事,故圣人言此以警之",最得因材施教之旨。

三、义理系统之证
孔子论孝从无抽象定义,皆就事言理。《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与第一说相契;"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又与第二说相通。清儒刘宝楠《论语正义》折衷二说,谓:"人子能慎行其身,不陷不义,则父母但忧其疾",最为通达。至若黄式三《论语后案》谓"疾兼身心言之",则又进一解。

四、现代诠释之径
徐复观先生《中国人性论史》指出,孔子之教重在"具体生命之觉醒"。本章要义不在孝之定义,而在唤醒人子对生命整体的责任感。唐君毅《中国哲学原论》更言此章体现"存在与价值之统一"——身体存在即具道德价值。此说实已超越汉宋门户,直契儒学真精神。

结语:
解经当如戴震所言"以词通道",本章宜以马融、朱子二说并存为善。表面观之似言养生之道,深层实蕴修身之旨。父母之忧疾,正是人子修德之机;身体之养护,实为道德之载体。此即《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之妙谛,亦儒家"即事明理"之真精神所在。学者当于此体会圣人应答之微意,不可执一而废百也。

(全文798字)
潘汀肝 发表于 2025-7-26 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为政》"孟武伯问孝"章义理抉微

孟武伯问孝一章,虽仅八字,然义蕴深广。历代注家解"父母唯其疾之忧"一句,聚讼纷纭,今当以经学诠释学之法则,先明文本,次辨义理。

一、训诂学视角的文本确定性
马融、朱熹所主二说,实为本章诠释之双轨。第一说以"其"指子女,谓父母唯忧子女之疾;第二说以"其"指父母,谓子女唯忧父母之疾。考诸古汉语语法,"其"字作领格代词时,既可承前指代"父母",亦可隔句回指"孟武伯"。然细审《论语》语例,如"其为人也孝悌"(学而)、"视其所以"(为政)等,"其"多指代问话主体。此当从马融、朱子第二说为胜。王引之《经传释词》论"其"字用法,亦证此解更合先秦语法惯例。

二、思想史脉络中的诠释差异
汉儒重实用伦理,故马融强调"不妄为非"的消极守身;宋儒重心性修养,朱子遂转向"不陷不义"的积极成德。二者实一脉相承,皆本于《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之训。清儒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指此章当与"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章互参,可见孝道之实践性本质。第三说虽见于钱穆,然考诸战国文献,未见以"忧父母疾"为孝道核心之例,恐系后世衍生之义。

三、孔门问答的语境还原
孟武伯乃鲁国孟孙氏之后,其家世显赫而多僭越。《左传》载孟氏屡违礼制,故孔子答语实含深意。程树德《论语集释》引郑汝谐言:"武伯多可忧之事,故圣人以疾为比。"此正合孔子"因材施教"之旨。观《论语》问孝诸章,答孟懿子主"无违",答子游重"敬养",答子夏言"色难",皆针对问者特质。本章之答,实诫孟武伯当以守身免祸为先,使父母仅忧其自然之疾,不忧其人祸之患。

四、儒家孝道的实践智慧
此章精义在于揭示孝道的消极维度。《大戴礼记·曾子立孝》云:"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孝矣。"与本章形成互文。儒家之孝非仅温情赡养,更含严肃的自我规训。朱熹《四书或问》谓:"马说虽浅,然于警戒小子之道为切。"正是点明此章对贵族子弟的警醒作用。当今之世,子女多令父母忧其德行前程,反不如使父母仅忧其身体健康,孔子之言,犹有现实针砭之效。

结语:本章当以第二说为正解,然须置于春秋贵族政治语境中理解。孔子之言既是普遍性的伦理教导,更是针对性的政治规训。孝道在此展现为双重义务:子女须严守分际以安亲心,父母则当节制忧虑以成子德。这种双向伦理责任,正是儒家"亲亲互隐"思想的精微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