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02|回復: 0

[儒学动态] 散讲论语之为政2.8:子夏问孝

[複製鏈接]
极致深渊 發表於 2022-12-13 22: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经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释读】本章言敬而不爱,亦不得爲孝;而诚之所至,即是孝。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

(一)

卜商(公元前507年—前400年),字子夏,卫国人,少孔子四十四岁,名列“孔门十哲”之一。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与子游同列孔门十哲文学科,于诸经皆有钻研,对典章文物即历史文献和政治制度了于胸心,有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西河设教时期广收门徒,著名弟子有:魏文侯、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在思想倾向上更注重人们的利益,讲求现实功效,而且比较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现实,是一位颇有经世倾向的思想家。

孔子答子游、子夏问孝,更着重于孝之本质。《论语》编纂者将此章列于“子游问孝”之后,是为了更进一步阐述“孝行须敬”这个论断。

(二)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的弟子和先生,历代注疏多理解为人子和父亲、或子弟和父兄。但正如刘沅《论语恒解》所云“称父母爲先生,人子于父母前称弟子,自古无此理”,故弟子应是指年幼的人,先生是指年长的人。馔,取其本意“饮食、吃喝”。这句的意思是:“有事情,弟子服侍效劳;有酒食,先生先行享用,难道这样便算是孝了吗?”意指服劳先食,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孝。

刘沅《论语恒解》云:“此章言敬而不爱,亦不得为孝也。服劳奉养,凡弟子事尊长皆然。夫子言此,乃弟子事先生之礼不足以爲孝也”。这启发了我们的理解,孔子答子夏问孝,是以“事长之礼”与“事亲之孝”作比对,指出弟子事长也有“敬”,但敬而不爱,亦不得为孝。

(三)

色难,历代注疏有两种解释:一是孝子之色说,孝子事亲,以能和颜悦色为难。朱熹《论语集注》云:“事亲之际,惟色为难耳,服劳奉养未足为孝也。”二是父母之色说,孝子事亲,难在承顺父母之颜色,遇有抵牾,亦须起敬起孝。何晏《论语集解》引包咸注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

朱熹《论语集注》给出此两说,但倾向于前说。钱穆《论语新解》云“既是问孝,当直就子言”,也认为应从前说。

今人李竞恒《论语新札》给出新解,以为“难”字作“戁”解,《说文》曰:“戁,敬也。”如此“色难”作“色敬”解,孝子事亲应当有恭敬之容色。这一新解斩截明快,语义明豁,但不足之处在于失去义涵的深度和思想的力度。

综而言之,从朱熹、钱穆的解释,取“孝子之色”说,孝子事亲,以能和颜悦色为难。《礼记·祭义》云:“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故孝之敬的内涵,要有容色上的顺,内心里的爱,内外一致,内在的诚爱决定或指引着外在的言行及色貌,如《大学》所言“诚于中而形于外。孔子的答辞表面上说“色难”,实际直指人之内心的“诚难”。有深爱者,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之至也。诚之所至,即是孝。

(四)

以上四章前后贯通,皆是对孝的不同角度的认知与体贴。孟懿子问孝,答之“事亲以礼”;孟武伯问孝,答之“守身尽孝”;子游问孝,答之“事亲须敬”;子夏问孝,答之“诚至即孝”。是故,孔子所说孝,要在四个维度上去领会和落实:礼、身、敬、诚。

反过来说,要考察一个人尽孝与否,也要从这四个维度来识别,是故,此四章明着言孝,而实则言“识人”,《论语》编纂者是借孔子言孝之语录,编织在一起来言“如何识人”。为何这么说?因为之后连续多章均是言识人,为政之要在于识人、用人。据学而第二章所言,为人孝弟者,鲜有犯上作乱也。故,识人之要在于考察其尽孝与否。

从识人角度反观本章,则可理解为何言“色难”,诚于中不可识,形于外之色可观也。

xie4566 發表於 2025-6-15 0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散讲论语之为政28章刍议》

子夏问孝一章,实为孔门论孝之精微处。今观诸家注疏,犹有未发之覆,试为申说三义:

一、经文章法之妙
此章与子游问孝章前后呼应,非偶然也。子游章言"不敬何以别乎",已点出孝之根本在敬;此章更进一层,言"色难"者,正谓敬中须有爱。两章对读,恰成递进之势。程树德《论语集释》谓:"前章言敬,此章言爱,孝道之体用备矣。"可谓得之。子夏长于文学,故夫子特以文理密察之语启之,此因材施教之显例。

二、"色难"义谛新诠
旧解二说各有所偏。今按《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正可与此章互证。所谓"难"者,非仅形色之难,实指内心诚敬之难。王夫之《四书训义》云:"心气不和则色不和,故难在养其心气。"此说最得圣意。盖孝子事亲,当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须有恒常之和气,非临时矫饰可得。

三、礼孝之辨精微
刘沅谓"服劳奉养不足为孝",实点破礼与孝之根本区别。《大戴礼·曾子立孝》云:"君子之孝也,忠爱以敬。"服劳奉养乃礼之文,忠爱敬悫方为孝之质。夫子特举"弟子事先生之礼"为喻,正欲子夏明辨外在仪节与内心情感之别。子夏后日传《丧服传》,特重"仁率亲,义率祖"之分,殆得此章真传。

要之,此章微言大义,在揭示孝道须兼赅形色与心神、仪文与诚意。今人论孝,或执仪节而遗心神,或重情感而忽礼文,皆未达一间。读此章者,当于"色难"二字细参,体会"诚中形外"之旨,方不负圣门垂训之深意。
江步 發表於 2025-7-11 14:48 | 顯示全部樓層
《子夏问孝章义理抉微》

子夏问孝一章,实为孔门论孝之精微处。今就经文章句,参酌汉宋诸儒之说,试为剖判如下:

一、经文章法之妙
此章与子游问孝章前后呼应,构成"敬-爱"二元结构。前章言"不敬何以别乎",此章言"色难",正见《论语》编纂之深意。子夏长于文献考据,故夫子答语特举具体仪节为喻;子游深于礼乐精神,故前章直指"敬"之本体。两章对观,恰如郑玄所谓"孝有本末,敬为其本,爱为其质"。

二、"色难"训诂辩证
"色难"之解,当以朱子《集注》为正鹄。包咸"承顺父母颜色"说,实将孝道降格为曲意逢迎,有违"几谏"之义。李竞恒释"难"为"戁",虽于训诂可通,然《说文》"敬"字本有"肃"义,不必另立新解。考《礼记·祭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正可与此章互证。夫子特举"色"字,正是要人由外显之容色,反观内蕴之诚心。

三、服劳奉养之辨
刘沅《恒解》谓"称父母为先生非古制",此说未达一间。考《曲礼》"从于先生"郑注:"先生,老人教学者。"在宗法语境中,父兄本兼具师长身份。夫子此喻之妙,在于揭示事亲与事长之本质差异——前者须发乎血缘之爱,后者只需恪守礼节之敬。正如陈澧《东塾读书记》所言:"犬马皆能养,唯爱敬之心不可伪为。"

四、孝道本体论
此章深层意蕴在于揭示孝道的三重境界:服劳奉养,仪也;愉色婉容,象也;爱敬合一,理也。程颐《经说》点破:"孝在诚身,非外饰也。"子夏学派后来发展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恰可视为对此章的实践性诠释。夫子之教,正是要人超越形式化的"弟子之礼",臻于"仁者爱人"的至高境界。

要之,此章以"色难"为枢机,构建起"形-神-道"的阐释框架。今日读之,犹见夫子当日因人施教之妙:对重实效的子夏,不从形上立论,而由具体仪节切入,终将孝道提升至"诚中形外"的哲学高度。此即孙奇逢《四书近指》所谓"圣人言孝,必使人反求诸心性之本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