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11|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21 圣贤拿道德来绑架自己,所以宁守仁义,施于有政,不与无德之政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20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第二十一章: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有人对孔子说,『先生怎么不出仕参政呢?』孔子说,『【尚书】说,「要行孝啊,因有孝顺恭敬父母、敬悌友爱兄弟,并由此延伸施行到政事中,才能成就德政。」尽孝悌之道也是参政啊,你以为怎么做才是参政?』
论语新解·为政篇】有人对孔子说:『先生为何不从事政治呀!』先生说:『古书里有两句话说:「孝啊!真是孝啊!又能友爱及你的兄弟。」只要在家施行孝弟正当有条理,那也是从事政治了,如何纔算是从事政治呀!』
论语译注·为政篇】有人对孔子道:『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孔子道:『【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定公夺取昭公的侯位而代之,因此孔子不仕定公,【左传】说昭公是定公的兄长,【公羊传】则说是定公的父亲,孔子讲这句话有戒鉴的意思。
二、为政以德,这个德就是君王自己的仁义之德;而仁义的根本是孝悌,所以能孝悌才能施德政;反过来,德政就是以仁义之德教化天下,所以尽了孝悌之道的本身,就是落实了德政,因此孔子说也是参政了。
三、【尚书·周书·君陈】周成王说,『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白话翻译就是,君陈,只因你的美德孝顺恭敬父母,只因你孝悌友爱兄弟,你能够施行德政了。可见本章要讲的仍然是如何施行德政的问题,强调德政要从孝悌开始,即孝顺恭敬父母,敬悌友爱兄弟。
四、虽然孔子引用【尚书】的话与记载的不完全相同,但义理是一致的,都是强调从孝悌入手去推行德政。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君子务本,德政之本在孝悌,社会伦理秩序在孝悌,要谨守孝悌之道。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不管做什么事,一定要有务本的思维,如果不守住根本,做事就没有根基,就会不知所以。
二、孝悌是仁义之本,而德政就是仁义之政,所以孝悌也是德政之本。
三、企业管理和政治有本质上的一致性,所以一个企业要长久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借鉴德政,在企业内由上到下,带头推行仁义思想。

词语注释
【书】云以下三句,是【尚书】的逸文,作伪古文【尚书】的便从这里采入【君陈】篇。
施,这里应该当『延及』讲,从前人解为『施行』,不妥。
施于有政,『有』字无义,加于名词之前,这是古代构词法的一种形态。详拙著文言语法,杨遇夫先生说:『政谓卿相大臣,以职言,不以事言。』说详增订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论语子奚不为政解那么,这句话便当译为『把这种风气影响到卿相大臣上去』。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wbg10 發表於 2025-4-16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二十一章微义阐微

此章问答实为孔门政教思想之枢机,其要义可分三端论之:

一、政教本原论
孔子以《尚书》"孝乎惟孝"应答"奚不为政"之问,实开"家政即国政"之微言。考《君陈》篇"克施有政"之训,可知周代"德政"体系乃以宗法伦理为根基。郑玄注《周礼》云"孝友为政本",正与此章相发明。朱子《集注》谓"孝弟乃仁之本",此本末之辨,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纲维。孔子虽处"定昭易位"之乱局(《左传·定公元年》载定公逐兄自立),其"不仕"非消极避世,乃以孝悌实践完成更高维度的政治参与。

二、德政实践论
"施于有政"之"施",马融释为"延及",王肃解作"施行",二说互补。德政之要,在使私德(孝悌)与公政(治国)形成连续性实践。康有为《论语注》指出:"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此即《大学》"修齐治平"之雏形。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引《书》与今本《君陈》字句稍异,此非记忆之误,乃"述而不作"之微旨——强调孝悌非仅为家庭伦理,实为政治伦理之原型。

三、现代性启示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六经皆史,皆先王之政典",此章尤见其义。今人解"为政",当突破职务性理解:其一,社会组织中,领导者的孝悌示范实为管理伦理之基,如日本企业"家族主义经营"即暗合此道;其二,个体在数字时代的言行影响,亦属"施于有政"的现代形态。董仲舒《春秋繁露》云"以孝治天下者,贵德行而贱刑罚",此义于当代社会治理尤具镜鉴价值。

要之,此章以"孝悌-德政"的体用关系,揭示了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真正的为政不在于职位占有,而在于道德影响力的辐射。程颐所谓"一人孝弟,一家之政"(《河南程氏经说》),正是对此章精义的抉发。在价值碎片化的当代,重溯此"伦理即政治"的传统智慧,或可为重建社会信任提供文化资源。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4-22 15: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为政》第二十一章义理阐微

本章所载孔子"孝悌即政"之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枢要。今试从三端阐发其精义:

一、政道之本在伦理
孔子引《尚书》"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之语,揭示政治本质乃伦理之延伸。朱子《集注》谓:"孝友,家庭之政也。推之家国而准,则其为政亦大矣。"此即《大学》"家齐而后国治"之先声。值得注意的是,孔子所处时代正值鲁国"三桓专权",其以孝悌解政,实含针砭时弊之深意。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明:"当时世卿专政,孔子不欲轻出,故托孝弟以讽世。"

二、德政之体用关系
本章体现儒家"体用一源"的思维特质。孝悌为体,政教为用。程颐《经说》云:"孝弟者,仁之本;政事者,仁之施。"孔子所谓"是亦为政",非谓放弃公共责任,而是强调政治正当性必植根于道德实践。清儒毛奇龄《论语稽求篇》指出:"夫子以《书》证孝弟即政,正见修己治人原非两事。"此与《孟子·离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形成呼应。

三、士人参政之维度
孔子对"不为政"之问的回应,展现儒家"道尊于势"的政治立场。其深层意涵有三:其一,士人当以道统自任,不汲汲于禄位;其二,政治参与不限于制度性渠道,文化教化亦是重要途径;其三,道德实践本身即具有政治改造力。王阳明《传习录》申发此义:"在父子则为孝慈,在君臣则为忠敬,随其所遇而为之,无非政也。"

今人读此章,当明三义:
1. 政治文明建设须以伦理秩序为基础,现代治理体系仍需重视家风建设;
2. 公民参与政治不必拘泥形式,日常道德实践即是政治素养的培育;
3. 领导者当知"为政以德"非虚言,组织管理效能源自成员道德自觉。

章末可引《近思录》卷八伊川语作结:"治道有自本而言,有就事而言。自本而言,莫大乎引君当道,君正而国定矣。"孔子之答,正是此"本末一贯"之政治智慧的生动体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