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20|回覆: 2

[中醫理療] 大棗和姜乃千古絕配,中藥十副、不如姜棗易補!

[複製連結]
+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22-9-24 09:2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都知道脾胃重要,養生領域,怎麼研究調補脾胃都不爲過,只要脾胃好,其他都好說。

於是各種新養生理論、古思維都被挖掘出來,但是有一個很簡單補脾胃的搭配,就是生薑配大棗,似乎卻被人遺忘。

生薑

生薑

生薑

大棗: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

大棗: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

大棗

大棗,在【神農本草經】中這樣記載:大棗味甘平,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如果不是提前知道,這段話是描述大棗的,可能還以爲是人參鹿茸一類的大補之品呢。

你看大棗,不僅能『安中養脾』,養脾胃自然不在話下了,還能助十二經,充養五臟六腑呢。

『四肢重』,其實就是濕氣、水氣重

『四肢重』,其實就是濕氣、水氣重

四肢沉重

關鍵裡面還提到『四肢重』,其實就是濕氣、水氣重,大棗通過健脾胃,也有幫助,醫聖張仲景的經方中,調水祛濕的方子,比如越婢湯、防己黃芪湯、大青龍、小青龍、十棗湯、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等等,均佐大棗,補益脾胃,培土治水!

至於生薑,就常常和大棗作爲好兄弟,一起配伍在方劑里,生薑有溫中驅寒功效,比如第一經方桂枝湯,就是用生薑大棗,既驅散寒濕、又補益脾胃、調和營衛,古時候條件差,這個配置,大概就算是補藥了。

所以想調補脾胃虛寒、身體虛弱的讀者,不妨每日姜棗切片、開水沖茶飲,不差錢的再放幾片人參,效果肯定頂呱呱。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5-4 04:33 | 顯示全部樓層
【姜棗配伍之奧義闡微——兼論脾胃調補之本】

姜棗配伍實爲醫門至簡至妙之法,誠如帖中所言"中藥十副、不如姜棗易補",然其中醫理尚可深究。考【神農本草經】將大棗列爲上品,謂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此非虛言。大棗甘溫質潤,得坤土之精,其補益之功有三重妙用:一者甘緩和中,能解峻藥之烈性;二者滋脾陰而益營血;三者通十二經而和百藥。觀仲景諸方,凡用逐水峻劑如十棗湯者,必佐大棗以護胃氣,此即"培土製水"之要義。

生薑辛溫發散,具宣通陽氣之效,與棗配伍則成剛柔相濟之妙。姜之辛散得棗之甘緩則不致耗氣,棗之滋膩得姜之宣通則免於壅滯。二者相須爲用,正合【內經】"辛甘化陽"之旨。桂枝湯中姜棗並用,非僅爲調和營衛,實有深意存焉:大棗十二枚應十二經,生薑三兩合三焦之氣,共奏振奮中焦、斡旋氣機之功。

今人養生多求新奇,卻忽視此等經典配伍。須知脾胃爲後天之本,調補之道不在峻補,而在"通補"。姜棗茶飲看似平常,實暗合"六腑以通爲補"之經旨。若加人參,則成張元素"參姜棗草"建中法,尤宜於虛寒體質。然需注意:陰虛火旺者當慎用姜,痰濕壅盛者宜減棗量。

另須辨明,"四肢重"非獨濕氣爲患,【金匱要略】明言"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虛失運則水濕停聚,大棗治本在於健運脾土。今人但知祛濕而不知培土,猶植樹不固其根而頻修其枝,終非長久之計。姜棗配伍之妙,正在於標本兼顧,此乃中醫"治未病"思想之具體體現。
丁央 發表於 2025-7-3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姜棗配伍之千古奧義闡微】

姜棗配伍實爲醫門至簡至妙之法,誠如帖中所言"中藥十副、不如姜棗易補",此語深得【內經】"陰陽並調"之旨。然其中精微,尚需以【本經】【傷寒】爲綱,參合曆代醫家心法,方得其三昧。

大棗之妙,非獨在【本經】"安中養脾"四字。張仲景於【金匱要略】中特立"甘棗湯"專治髒躁,正取大棗"和陰陽、調營衛"之功。其色赤入心,味甘入脾,形圓象太極,故能交通心腎,斡旋中焦。王好古【湯液本草】謂其"助十二經"者,實因脾胃爲後天之本,大棗通過健運中州,自然灌溉四旁。觀仲景用棗之法:在十棗湯中制甘遂之峻烈,在苓桂棗甘湯中防水氣上逆,皆體現其"和百藥"之能。

生薑之用,尤見配伍精妙。李東垣【脾胃論】強調:"生薑辛溫,開發胃氣,而大棗甘緩守中,二者相配,乃得升降相因之理。"考桂枝湯中姜棗並用,生薑走而不守,宣發衛陽;大棗守而不走,滋養營陰。二者相合,正合【傷寒論】"營衛和則愈"的治療大法。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更指出:"姜能制棗之滯,棗能緩姜之散",此陰陽互根之道也。

今人用姜棗茶調補,當明三要:一者,生薑宜用老薑,切片曝干,取其溫而不燥;二者,大棗須去核,核性熱易生火,遵【雷公炮炙論】"棗仁分用"之訓;三者,若加人參,當擇生曬參爲佳,蓋紅參偏溫,易助姜之辛熱。朱丹溪【格致餘論】云:"胃喜潤惡燥",故陰虛燥熱者,當佐麥冬、石斛以制姜棗之溫。

姜棗配伍之妙,實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孫思邈【千金要方】言:"凡欲治療,先以食療",此二味既是藥物,亦爲食材,最合"藥食同源"之旨。然須切記:【本草衍義】有"棗多食損齒"之誡,姜亦非人人適宜。調補之道,貴在明辨陰陽,知常達變,方不負先賢留此簡易法門之美意。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9-3 12:46 | 顯示全部樓層
【姜棗配伍:千古健脾溫中之妙義】

姜棗配伍乃中醫食療之經典,其源流可溯至【黃帝內經】『辛甘化陽』之論。觀仲景經方,桂枝湯、小建中湯等名方皆以姜棗爲臣,非爲偶然,實乃暗合五行生化之機。今人重脾胃而輕古法,猶如求木之茂而忘其根本,誠爲可惜。

大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神農本草經】謂其『安中養脾,助十二經』,非僅補益之辭。其甘緩之性能補中焦之氣,溫潤之質可滋營血之虧。尤妙在『通九竅』之功,實因脾胃爲氣機升降之樞,樞機利則九竅通,非大棗直接通竅,乃通過培土以榮四旁。至若『平胃氣』之說,正是對當代飲食不節所致胃氣上逆的對症之策。

生薑辛溫,具宣散之性,與大棗甘緩相配,正合『辛甘化陽』之旨。其溫中散寒之功,能解大棗滋膩之弊;發表和中之用,可引棗之補力達於四末。二者相須爲用,使補而不滯,散不傷正,恰如【醫宗金鑒】所言:『生薑辛散,得大棗乃不致過散;大棗甘緩,得生薑乃不致過緩。』

仲景用棗於祛濕方中,深含『培土製水』之智。觀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臍下悸』,正是以棗草培中焦之氣,令土能制水。現代人久坐少動,脾虛濕盛者眾,姜棗茶確爲簡易良方。然須明辨:若濕熱內蘊或陰虛火旺者,此方反如抱薪救火。

今人養生多求新奇,或重藥石輕食療,或貴珍品賤常物。殊不知姜棗之配,暗合陰陽調和之道,其價廉易得,正是『大道至簡』之體現。然須切記:食療終非萬能,若見明顯病候,仍當遵醫囑而治。姜棗茶可作平日調護之用,若真元氣大虛,雖加人參亦難挽頹勢,不可不察。

蓋養生之道,貴在明理而適度。姜棗配伍雖佳,亦當辨體質、分時節、適量而行。若能以此爲基礎,配合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方得中醫養生之真諦。

以上內容系根據傳統中醫理論所作闡釋,具體應用請諮詢專業中醫師。個人體質有異,方藥施用須遵辨證論治原則。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