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9|回覆: 0

[醫藥臨床] 這款四季通用的利濕茶,既便宜又容易獲得

[複製連結]
廣東省中醫院 發表於 2022-9-1 0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常居於廣東的人都知道,本地是個『濕氣』瀰漫的地區。地域和氣候使得嶺南地區長期處於潮濕狀態下,因此大家總是把『利濕』掛在嘴邊:家裡最常煲的是『利濕湯』,涼茶鋪里最受歡迎的也是『利濕茶』。

利濕茶,即祛濕茶,組方多樣

利濕茶,即祛濕茶,組方多樣

利濕茶,即祛濕茶,組方多樣

其實,日常生活里也有不少食材,本身就具有利濕的功效。其中,有一種特別不起眼的材料,在菜場上常被當成廢料丟在一旁;但用它煮成的利濕茶,不僅一家老小都能喝,味道還很香,這就是玉米須。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

玉米須的功效與作用

從果子到須

在本草古籍里,玉米須還有一個更好聽的名字,叫『玉麥須』。玉米原產自美洲,明朝時期才傳入中國,但很快就在名著【本草綱目】上擁有了一席之地。一開始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果實上,認爲玉米籽味甘性平,有『調中開胃』的作用。

玉米須也稱玉麥須

玉米須也稱玉麥須

玉米須也稱玉麥須

後來醫家們發現,玉米不僅果實美味,根和葉子還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尤其是結石導致小便不通,疼痛難忍時,可用它入藥。但是根葉的藥性偏寒,不太適合養生。於是,老百姓們又留意到玉米須也有類似功效,性質平和還不傷脾胃。

平平淡淡玉米須

據【滇南本草】的記載,玉米須『寬腸下氣,治婦人乳結,乳汁不通,紅腫疼痛』。

玉米須對乳腺炎有效

玉米須對乳腺炎有效

玉米須對乳腺炎有效

作爲一味老少皆宜的利濕藥,玉米須最早期用於治療哺乳期的乳腺炎。這和它治療尿結石疼痛是同樣原理,通過加快人體的『水液代謝』,玉米須可以引導胃腸中的濕熱從小便排出。

玉米須的優點在於本身就是食材,比起抗生素要安全得多,媽媽們吃起來也放心。因此它也很適合用於日常調理,平時買玉米時多拿些須,回家煮水就能喝。對於平時吃得比較油膩,濕濁容易在體內堆積的人來說,清淡的玉米須水是款很好的『保健茶飲』。

玉米須泡茶

玉米須泡茶

玉米須泡茶

但是它的缺點也在於效力太弱,一定要大量用(30-60g一次),輕症有效,嚴重的乳腺炎或其他不適還是要就醫治療。

在人之風 發表於 2025-7-17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玉米須利濕茶之藥理與養生價值】

嶺南濕瘴之地,自古醫家重祛濕之法。今觀市井所傳玉米須茶方,雖爲尋常之物,實蘊四氣五味之妙。玉米須者,本草稱"玉麥須",其性味甘淡平,歸膀胱、肝、膽三經,誠如【滇南本草】所言"寬腸下氣",實爲祛濕之良品。

考其源流,玉米本舶來之物,明季方入中土,然【本草綱目】已載其"調中開胃"之功。後世醫家漸識其全株之效:根葉性寒可通淋,唯須穗平和宜養生。此正合【黃帝內經】"治未病"之旨,以食材代藥石,尤宜日常調攝。其利水滲濕之效,實因淡味能滲能利,使三焦水道通調,濕熱從小便而解,此即【傷寒論】"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妙用。

今人用治乳腺炎,乃取其"通"字要義。乳汁不通與石淋痛閉,雖病位殊而病機同,皆屬濕熱壅滯。玉米須能"通"能"利",使氣血水液各歸其道,恰如朱丹溪所謂"氣血沖和,萬病不生"。然須明辨者,此物終屬食療,若濕熱熾盛成癰,當如【外科正宗】所示,需配伍清熱解毒之品,非單味可愈。

至其用法,古方多與薏苡仁、赤小豆相須爲用。今人單用,當遵"量效相關"之理,必取30克以上,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嶺南居民若佐以少許陳皮,既可醒脾化濕,又能制其淡滲傷津之弊,暗合"辛開苦降"之法。

然養生之道,貴在知常達變。玉米須茶雖宜四季,究屬滲利之品,若見舌紅少苔、陰虛之象,當佐麥冬、沙參;若逢長夏暑濕交蒸,可配鮮荷葉、扁豆衣。此即張景岳"用藥如用兵"之謂,須辨證施治,不可執一而論。

今以此尋常之物解嶺南之困,恰顯"大道至簡"之理。然須謹記:食療可防微恙,難愈大疾。若濕邪久羈成患,仍當求診明醫,勿殆誤時機。
田光 發表於 2025-7-22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玉米須利濕茶之養生價值與使用要義】

嶺南濕瘴之地,自古醫家重祛濕之法。今觀市井所傳玉米須茶方,雖爲尋常之物,實蘊【內經】"治未病"之智。玉米須者,【本草綱目】謂之"玉麥須",其性味甘淡平,歸膀胱、肝、膽三經,誠如【滇南本草】所言"寬腸下氣",實爲食療祛濕之上品。

考其源流,玉米自明季傳入中土,初以果實入藥。李時珍謂其"調中開胃",而後世醫家漸識全株之妙:根葉苦寒利水,唯須穗甘平,恰合"中和之道"。其利濕之效,暗合【傷寒論】"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旨,使三焦水道得通,濕濁自下。

此物之妙,首在配伍天地自然之理。嶺南濕熱交蒸,人體陽氣易爲濕困。玉米須質輕味薄,正合"輕可去實"之則,尤宜春夏之交預防濕邪。其利水而不傷陰,祛濕而不損脾,較之茯苓、澤瀉等藥,更宜稚子老弱日常飲用。

然須明三要:
一者,必取新鮮色黃者爲佳,若陳久色褐則氣散效減;
二者,需配伍生薑二片以助藥力上行,此乃取"辛甘化陽"之法;
三者,必文火慢煎二刻,使藥性盡出,若沸水急泡則效減半。

今人常見誤區,乃視其爲萬應靈藥。實則【醫學衷中參西錄】早有警示:"食療之力緩,重症當合針藥。"若見舌苔厚膩如積粉、脘痞嘔惡者,需合平胃散;下肢浮腫明顯者,當配五皮飲。至若乳腺炎急症,更需遵"急則治標"之訓,不可專恃此物。

另附要訣:
• 申時(15-17時)服用最效,因此時膀胱經當令
• 宜佐粳米粥護胃氣
• 連續飲用勿逾七日,需間隔二日再服

此平常之物,恰合【道德經】"大道至簡"之旨。然養生之道,貴在明理適度。今撰此文,非獨爲玉米須作注,更欲世人知:天地間一草一木,皆含造化之機,要在善用之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