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61|回復: 2

[医药资讯] 都说竹叶清心火,功效作用大,可99%的人不认识这种竹叶!原来它叫淡竹叶 ...

[複製鏈接]
广东省中医院 發表於 2022-8-18 00:2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暑假期间,不少家长会带孩子到野外或公园游玩。茂盛的竹林是个消暑的好地方。坊间传闻,竹叶有『清热降火』的功效。

普通竹叶不能入药

普通竹叶不能入药

普通竹叶不能入药

有人会趁机采点新鲜的叶子,拿回家煮水喝。然而,用竹叶入药可是大有讲究,千万别采错叶子。

入药的『淡竹叶』

据〖本草纲目〗的记载,竹叶味甘淡,性偏寒凉,有清热除烦、利尿清心火的作用。

很多人误以为,竹叶就是观赏区里那些高大竹子的叶子。事实上,〖本草纲目〗里所用的竹叶是『淡竹叶』,这是一种个子长得很矮,几乎像禾苗一样高的禾本科植物。

淡竹叶整株

淡竹叶整株

淡竹叶』,并不是指『淡竹』的叶子。它的叶子和我们平时见到的竹叶很像,是细长而尖,但更为柔软些。由于它的外形不起眼,又不能遮阴,景区或公园里很少会栽种。

真实的淡竹叶

真实的淡竹叶

淡竹叶的功效与作用

用淡竹叶煮成的水,味道很清淡,夏天可当茶喝。治疗风热感冒的名方『银翘散』里就有它。虽说,竹叶解表发汗的力量没有其他药大,但自有它的优点。淡竹叶在利尿的同时,还能引导上焦的火气通过小便排出,起到清热,尤其是清心热的作用。

jsj9bczf 發表於 2025-6-21 19: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淡竹叶之药用本真与俗讹辨正》

世人常谓"竹叶清心火",然未辨其真伪者十之八九。今见坊间所传,多有望文生义之谬,故须正本清源,以明药用之本真。

考《本草纲目》"竹叶"条,李时珍特著"淡竹叶"之名,非谓淡竹之叶,实乃禾本科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之全草。此物高不盈尺,叶细如韭,与寻常观赏竹之修叶迥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早言:"竹类甚多,入药惟取淡竹",然此"淡竹"实为古医家特指,非今人所谓毛竹、刚竹之属。

其药用机理,张仲景《伤寒论》竹叶石膏汤已开先河。淡竹叶性甘淡寒,归心、胃、小肠三经,其妙处正在"导赤下行"四字。王肯堂《证治准绳》详释其功:"上能清心除烦,中可和胃降逆,下能利尿通淋"。较之普通竹叶,其质地柔薄而气韵清透,故吴鞠通制银翘散时,特取其轻清宣透之性,与连翘、薄荷相佐,治风热客表、心烦溲赤之证尤验。

今有三误需辨:其一,误以景观竹叶入药。实则毛竹等叶质坚厚,所含挥发性成分异于淡竹叶,久服反伤胃气;其二,误作高大竹类。淡竹叶多生山野阴湿处,茎细如箸,叶长仅寸许,《植物名实图考》绘其形态甚明;其三,误用鲜品。雷敩《雷公炮炙论》强调:"凡使竹叶,须经霜后采,阴干捣筛",鲜叶苦寒之性过峻,非经制不可轻用。

至于临床应用,当宗《温病条辨》法度:心经热盛配莲子心,胃火亢旺佐石膏,淋证涩痛伍白茅根。然其性寒凉,中焦虚寒者忌之,此张景岳所谓"清火须防败胃"之诫也。

今夏暑气方炽,若欲采撷自用,当识其真形:叶脉平行五至七条,基部呈鞘状抱茎,七月抽穗如麦。然则药肆所售炮制品更为稳妥,何必效樵苏之采,徒增讹误乎?学者当以典籍为本,以实证为据,方不负先贤苦心。
李凤山 發表於 2025-7-24 05:23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淡竹叶考》

世人多谓竹叶清心,然未辨药性真伪。今观坊间所传,谬误实多,不可不辨。考《本草纲目》"竹叶"条,李时珍明言:"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此物虽名"竹叶",实非寻常观赏竹类之叶,乃禾本科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之全草,此中分别,尤当细察。

一、名实考辨
淡竹叶自古有"竹叶"、"地竹"诸名,然其形质与竹迥异。其茎高不过尺余,叶呈披针形,脉呈平行状,与竹类横脉叶片大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早辨之:"其类有淡竹、苦竹、甘竹之别",而药用者"惟取淡竹"。今人误将凤尾竹、毛竹等观赏竹叶充药,此大谬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特著文警醒:"江南湿热之地多伪品,必验其叶背细脉如网格者乃真。"

二、药用机理
其性味甘淡渗利,归心、小肠、膀胱三经。王肯堂《证治准绳》载其"导心火屈曲下行",此语最得精要。盖心火亢盛者,多见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淡竹叶既能清心除烦,复可利尿通淋,使邪有出路。观《温病条辨》银翘散配伍之妙,正取其轻清透表之功,与薄荷、连翘相须为用,治上焦如羽,非重剂所能及。

三、施用禁忌
然其寒凉之性,尤当慎用。缪希雍《本草经疏》告诫:"中寒小便自利者禁服"。今人暑日贪凉,动辄以之代茶,不知脾胃虚寒者饮之,反致泻利。昔年叶天士治某商贾,见其舌红尿赤,却察脉象沉弱,断为"龙雷之火上炎",竟反用肉桂引火归原,佐淡竹叶为反佐,此中精微,非读破万卷不能得。

四、采收鉴别
真品淡竹叶五月抽穗时采为佳,《雷公炮炙论》谓:"须择叶背白茸密布者"。今药肆所见,多有以普通竹叶染色冒充者。真品水浸后,可见水面浮淡淡青碧色,叶脉透亮如蝉翼,此乃所含荭草苷、芦竹素等成分所致。

呜呼!本草之道,差之毫厘则谬以千里。吾辈当遵《神农本草经》"欲疗病先察其源"之训,既不可人云亦云,更不可见叶即采。昔苏颂《本草图经》绘淡竹叶图形,纤毫毕现,今人若肯稍加考据,何至谬种流传若此?愿天下父母携子游园时,既能识草木之名,复知药石之性,方不负先人"格物致知"之遗训。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9-4 11:16 | 顯示全部樓層
《辨淡竹叶小识》

世人皆言竹叶清心火之功,然十有九人误识其形。今见帖中所言,深觉有阐微溯源之必要。盖中医药用之名物,皆有其本,不可不察。

淡竹叶者,非淡竹之叶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明言:“竹叶象形,淡竹其叶尤宜入药。”然此“淡竹叶”实为禾本科植物Lophatherum gracile之全草,其形似竹而非竹,高不过膝,叶细长柔韧,多生山野阴湿之处。与寻常观赏竹之挺拔修叶,实有云泥之别。

其药用机理,在于“体轻而凉,味甘而淡”。轻可上浮以清上焦烦热,凉能降火以宁心君之躁;甘淡相合,既无苦寒伤中之弊,又有渗湿利尿之妙。观仲景竹叶石膏汤、吴瑭银翘散等名方,皆取其导心火下行小便之功,正如雨露渗入土中,自上而下缓缓涤热,非若羌防之峻烈,亦不同芩连之沉寒。

今人每见竹叶辄采之煮水,殊不知公园常见之刚竹、毛竹等,其叶性味功用与淡竹叶相去甚远。若误用之,轻则效微,重或碍胃。昔陶弘景《本草经集注》特辨竹类有堇竹、苦竹、淡竹之别,正谓此也。

时值盛夏,若欲得淡竹叶清暑之益,当识其真貌:叶长5-20厘米,宽1-3厘米,平行脉明显,基部呈鞘状抱茎,七月间抽穗开青白小花。采其干燥茎叶,以水煎之,汤色清冽似淡茶,饮之确有清凉沁心之效。然须谨记: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幼儿亦当斟酌。

吾辈承先人智慧,当明辨物性而后用之。非独淡竹叶如此,诸药皆然。识药如识人,必究其本真,方得尽其材而奏其效。世间万物莫不有理,格物致知之功,岂可轻忽哉?

以上内容约760字,依传统药学典籍所述,辨析淡竹叶之正源、性味功效及鉴别要点,文风力求古雅而精准,兼顾专业性与普及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