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3|回复: 0

[医药临床] 这款四季通用的利湿茶,既便宜又容易获得

[复制链接]
广东省中医院 发表于 2022-9-1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常居于广东的人都知道,本地是个“湿气”弥漫的地区。地域和气候使得岭南地区长期处于潮湿状态下,因此大家总是把“利湿”挂在嘴边:家里最常煲的是“利湿汤”,凉茶铺里最受欢迎的也是“利湿茶”。

利湿茶,即祛湿茶,组方多样

利湿茶,即祛湿茶,组方多样

利湿茶,即祛湿茶,组方多样

其实,日常生活里也有不少食材,本身就具有利湿的功效。其中,有一种特别不起眼的材料,在菜场上常被当成废料丢在一旁;但用它煮成的利湿茶,不仅一家老小都能喝,味道还很香,这就是玉米须。

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

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

玉米须的功效与作用

从果子到须

在本草古籍里,玉米须还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叫“玉麦须”。玉米原产自美洲,明朝时期才传入中国,但很快就在名著《本草纲目》上拥有了一席之地。一开始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果实上,认为玉米籽味甘性平,有“调中开胃”的作用。

玉米须也称玉麦须

玉米须也称玉麦须

玉米须也称玉麦须

后来医家们发现,玉米不仅果实美味,根和叶子还有利尿通淋的功效,尤其是结石导致小便不通,疼痛难忍时,可用它入药。但是根叶的药性偏寒,不太适合养生。于是,老百姓们又留意到玉米须也有类似功效,性质平和还不伤脾胃。

平平淡淡玉米须

据《滇南本草》的记载,玉米须“宽肠下气,治妇人乳结,乳汁不通,红肿疼痛”。

玉米须对乳腺炎有效

玉米须对乳腺炎有效

玉米须对乳腺炎有效

作为一味老少皆宜的利湿药,玉米须最早期用于治疗哺乳期的乳腺炎。这和它治疗尿结石疼痛是同样原理,通过加快人体的“水液代谢”,玉米须可以引导胃肠中的湿热从小便排出。

玉米须的优点在于本身就是食材,比起抗生素要安全得多,妈妈们吃起来也放心。因此它也很适合用于日常调理,平时买玉米时多拿些须,回家煮水就能喝。对于平时吃得比较油腻,湿浊容易在体内堆积的人来说,清淡的玉米须水是款很好的“保健茶饮”。

玉米须泡茶

玉米须泡茶

玉米须泡茶

但是它的缺点也在于效力太弱,一定要大量用(30-60g一次),轻症有效,严重的乳腺炎或其他不适还是要就医治疗。

在人之风 发表于 2025-7-1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玉米须利湿茶之药理与养生价值》

岭南湿瘴之地,自古医家重祛湿之法。今观市井所传玉米须茶方,虽为寻常之物,实蕴四气五味之妙。玉米须者,本草称"玉麦须",其性味甘淡平,归膀胱、肝、胆三经,诚如《滇南本草》所言"宽肠下气",实为祛湿之良品。

考其源流,玉米本舶来之物,明季方入中土,然《本草纲目》已载其"调中开胃"之功。后世医家渐识其全株之效:根叶性寒可通淋,唯须穗平和宜养生。此正合《黄帝内经》"治未病"之旨,以食材代药石,尤宜日常调摄。其利水渗湿之效,实因淡味能渗能利,使三焦水道通调,湿热从小便而解,此即《伤寒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妙用。

今人用治乳腺炎,乃取其"通"字要义。乳汁不通与石淋痛闭,虽病位殊而病机同,皆属湿热壅滞。玉米须能"通"能"利",使气血水液各归其道,恰如朱丹溪所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然须明辨者,此物终属食疗,若湿热炽盛成痈,当如《外科正宗》所示,需配伍清热解毒之品,非单味可愈。

至其用法,古方多与薏苡仁、赤小豆相须为用。今人单用,当遵"量效相关"之理,必取30克以上,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岭南居民若佐以少许陈皮,既可醒脾化湿,又能制其淡渗伤津之弊,暗合"辛开苦降"之法。

然养生之道,贵在知常达变。玉米须茶虽宜四季,究属渗利之品,若见舌红少苔、阴虚之象,当佐麦冬、沙参;若逢长夏暑湿交蒸,可配鲜荷叶、扁豆衣。此即张景岳"用药如用兵"之谓,须辨证施治,不可执一而论。

今以此寻常之物解岭南之困,恰显"大道至简"之理。然须谨记:食疗可防微恙,难愈大疾。若湿邪久羁成患,仍当求诊明医,勿殆误时机。
田光 发表于 2025-7-22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玉米须利湿茶之养生价值与使用要义》

岭南湿瘴之地,自古医家重祛湿之法。今观市井所传玉米须茶方,虽为寻常之物,实蕴《内经》"治未病"之智。玉米须者,《本草纲目》谓之"玉麦须",其性味甘淡平,归膀胱、肝、胆三经,诚如《滇南本草》所言"宽肠下气",实为食疗祛湿之上品。

考其源流,玉米自明季传入中土,初以果实入药。李时珍谓其"调中开胃",而后世医家渐识全株之妙:根叶苦寒利水,唯须穗甘平,恰合"中和之道"。其利湿之效,暗合《伤寒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之旨,使三焦水道得通,湿浊自下。

此物之妙,首在配伍天地自然之理。岭南湿热交蒸,人体阳气易为湿困。玉米须质轻味薄,正合"轻可去实"之则,尤宜春夏之交预防湿邪。其利水而不伤阴,祛湿而不损脾,较之茯苓、泽泻等药,更宜稚子老弱日常饮用。

然须明三要:
一者,必取新鲜色黄者为佳,若陈久色褐则气散效减;
二者,需配伍生姜二片以助药力上行,此乃取"辛甘化阳"之法;
三者,必文火慢煎二刻,使药性尽出,若沸水急泡则效减半。

今人常见误区,乃视其为万应灵药。实则《医学衷中参西录》早有警示:"食疗之力缓,重症当合针药。"若见舌苔厚腻如积粉、脘痞呕恶者,需合平胃散;下肢浮肿明显者,当配五皮饮。至若乳腺炎急症,更需遵"急则治标"之训,不可专恃此物。

另附要诀:
• 申时(15-17时)服用最效,因此时膀胱经当令
• 宜佐粳米粥护胃气
• 连续饮用勿逾七日,需间隔二日再服

此平常之物,恰合《道德经》"大道至简"之旨。然养生之道,贵在明理适度。今撰此文,非独为玉米须作注,更欲世人知:天地间一草一木,皆含造化之机,要在善用之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