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5|回復: 1

[医药临床] 健脾胃、祛寒湿一个小妙招,全家老少都适宜、风寒湿痹都有用! ...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22-8-31 09: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寒湿为病,在中医养生里,是一个常见症型,寒湿不是个好东西,走到哪里,哪里就得病、不舒服。

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

寒湿体质是万病之源

  • 肠胃沾上寒湿,就容易腹痛不适、拉肚子、食欲不振、浑身乏力;
  • 脑袋沾上寒湿,就容易头疼,头上仿佛裹了层湿哒哒的毛巾、沉沉的;
  • 肩颈沾了寒湿,就容易得颈椎病、肩周炎,胳膊抬不起来、脑袋转不过去;
  • 胳膊腿关节沾了寒湿,就容易活动受限,阴雨天加重、遇冷加剧。

中医调治寒湿非常拿手的,比如肠胃寒湿,内服的话,可以用一个温阳大将中成药来调理。

除此之外,艾灸神阙穴的方法,又舒服又好用,就是略显麻烦,有的人还受不了艾烟、艾灰,今天教给大家一个更简单、不用任何外力的绿色疗愈法,就是用手心热敷,一样好用。

手心热敷之前先搓一下手心,效果更好

手心热敷之前先搓一下手心,效果更好

手心热敷之前先搓一下手心,效果更好

曾有一朋友,平素脾胃虚寒,一天不知咋想的,早饭喝了一大碗绿豆粥,是纯纯的绿豆熬制的,那是相当的寒凉,本来就是清热解毒用的。

果不其然,早上刚到单位,就觉得肠胃不适、浑身没劲儿不适,但是工作在身,不便请假,于是就教他用左手心捂住最痛最不舒服的地方,右手可以敲键盘、握鼠标,也不耽误工作。

这个法子简单,利用手心聚温祛寒,就是要坚持好一会儿。

用手心捂住疼痛处,保持一段时间

用手心捂住疼痛处,保持一段时间

用手心捂住疼痛处,保持一段时间

他说手温一捂上去,就明显感觉似乎舒服了那么一点,坚持了大概一个多小时,就基本没什么大碍了。

所以中医看病时,如果发现患者哪里喜温、喜按,哪里不舒服捂一捂、温暖一下就舒服了,往往就是哪里虚寒,这也是人体自救的一个方式,比如有的人心脏虚寒,晚上睡觉都要双手捂着心窝才行,有的人关节寒湿疼痛,不方便调治的时候,也可以长时间用手捂着缓解,只要用上温化的手段,往往都能见效。

熊季 發表於 2025-4-24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手心温敷法祛寒湿之机理与临证应用》

(一)寒湿致病机理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寒湿之邪伤人,首犯太阴。观今人所言肠胃沾湿则腹痛泄泻,头项受邪则如裹如蒙,正合《金匮要略》"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之论。其病机核心在于阳气不展,如日照被云翳所蔽,故见诸般凝滞之象。

(二)手心温敷法探源
此法实本《黄帝内经》"形寒寒饮则伤肺"之戒,反其道而行之。手心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针灸大成》谓其"主身热烦渴,心闷妄言",实具交通心肾、温煦三焦之效。搓手生热乃取"动而生阳"之理,较艾灸更为和缓,尤宜老人稚子。昔年先师传授"掌心熨腹"之法,正与此道暗合。

(三)临证施用要诀
1. 辨证为先:必见喜温喜按、得热则缓之象,若见红肿热痛则忌用
2. 操作次第:双掌相搓至热,先覆神阙(脐中),次按患处,如文书所述案例
3. 时间火候:当持续30分钟以上,效法艾灸"火足气到"之旨
4. 辅佐之道:可佐以生姜切片置脐,增其温散之力

(四)养生防病延伸
此法不独治已病,更宜防未病。晨起掌心熨目可祛眼睑浮肿,睡前温敷涌泉能引火归元。然需知"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平素当忌生冷、适运动,配合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导引术,方为根本之计。

按:今人治病多求速效,而忽自然疗能。手心温敷之法,看似至简,实含"天人相应"之奥义。吾尝见沪上名医用此法治小儿寒泻,佐以隔盐熨脐,三日内必效。读者但存恒心,自可体会其中妙处。若寒湿久羁不化,仍当及时就医,勿执一法以应万变。
许舍昀 發表於 2025-7-21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手心温敷法祛寒湿之机理与临证要诀》

(按:此篇乃应道友之请,就俗传手心温敷法作学理阐发。凡八百言,依《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为纲,参以丹溪、东垣诸家之说,明其理而析其法。)

寒湿为患,其来也渐。《素问·调经论》有云:"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今观世人所患,多属太阴、太阳两经之证。脾胃属土而主四肢,寒湿困脾则运化失司,上蒙清阳则头如裹帛,下注关节则屈伸不利。此皆阳气不得宣通之故,诚如张介宾所言:"阳气不至之处,便是病邪盘踞之所。"

手心温敷一法,看似简易,实含三要:一取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乃火经火穴,《针灸大成》谓其"主身热烦心";二借掌心天然温煦之力,恰合"少火生气"之旨;三得"同气相求"之理,以人身之阳气温通病处之阴寒。昔年东垣先生治中焦虚寒,创补中益气汤,今以手心代汤药,正是"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的验之法。

临证施用,须明五则:其一,当先搓热掌心,效法《诸病源候论》导引之术,激发手三阴经气;其二,所捂部位需对应脏腑俞募,如胃痛取中脘,头痛按百会;其三,持续时间当逾一刻(注:古之一刻今约半小时),使阳气徐徐透入;其四,辅以深长呼吸,引肾间动气上济;其五,症减后当服薏苡仁粥巩固,遵《本草纲目》"薏苡仁健脾益胃,胜湿祛风"之训。

此法虽佳,亦有禁忌:阴虚火旺者慎用,外伤红肿热痛者禁用,重症患者仍需延医诊治。昔丹溪翁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手心温敷实为调和气血之权宜法,若欲长治久安,还当参酌四时阴阳,配合导引按蹻,使正气存内而邪不可干。

(结语:医道贵在变通,外治之法尤重心意专一。执一法而御万变,此岐黄之妙谛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