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08|回复: 0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36叙录诗解1赞学务本遏利论荣贤难明暗考绩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6-1 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潜夫论》卷36叙录诗解1赞学务本遏利论荣贤难明暗考绩
题文诗:
生于当世,贵成大功,太上立德,其下立言.
阘茸不才,先器当官,未尝服斯,无效其勋.
心时有感,援笔纪文,字缀愚情,令不忽忘.
刍荛微陋,先圣咨询.草创叙贤,三十六篇,
以继前训,丘明五经.先圣遗业,莫大教训.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智明所成,德义所建.
夫子好学,诲人不倦.故叙赞学.凡士之学,
贵本贱末.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礼虽媒绍,
必载于质.时俗趋末,惧毁.故叙务本.
人皆智德,苦为利昏.行污求荣,戴盆望天.
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将修德行,必慎其原.
故叙遏利.世不识论,以士卒化,弗问志行,
官爵是纪.不义富贵,仲尼所耻.伤俗陵迟,
遂远圣述.故叙论荣.惟贤所苦,察妒所患,
皆嫉过己,以为深怨.或因颣衅,或空造端.
痛君不察,而信谗言.故叙贤难.原明所起,
述暗所生,距谏所败,祸乱所成.当涂咸欲,
专君蔽贤,以擅主权.故叙明暗.上览先王,
以致太平,考绩黜陟,在五经.罚赏之实,
不以虚名.明豫德音,焉问扬庭.故叙考绩.《原文》
夫生于当世,贵能成大功,太上有立德,其下有立言〔2〕。阘茸而不才〔3〕,先〔4〕器能当官〔5〕,未尝服斯■〔6〕,无所效其勋。中心时有感,援笔纪数文〔7〕,字以缀愚情,财令不忽忘〔8〕。刍荛虽微陋,先圣亦咨询〔9〕。草创〔10〕叙先贤,三十六篇〔11〕,以继前训〔12〕,左丘明五经〔13〕。【注释】
〔1〕○铎按:凡古人著书,叙皆在后,又多为韵语,此亦然。

〔2〕襄廿四年左传。

〔3〕史记贾谊传云:“阘茸尊显”,索隐引胡广云:“阘茸,不才之人。”

〔4〕“先”疑“■”。

〔5〕文十年左传云:“当官而行。”

〔6〕新书官人篇云:“王者官人有六等,六曰厮役。”斯、厮古今字。哀二年左传:“人臣隶圉免”,杜注:“去厮役。”释文:‘“厮”字又作“斯”。’引韦昭注汉书云:“析薪曰斯。”按诗:“墓门有棘,斧以斯之。”毛传:“斯,析也。”说文无“厮”字,依音义当作“斯”。宣十二年公羊传:“厮役扈养”,新序杂事四亦作“斯役”。汉书食货志云:“服役者不下二人”,颜师古注:“服,事也。”○铎按:“■”程本作“役”。■,古文役。

〔7〕初学记廿一引尚书中候云:“元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时文写之。”

〔8〕“财”与“才”同。说文云:“忽,忘也。忘,不识也。”二字连文。汉书翟方进传:‘陈庆云:“前我为尚书时,尝有所奏事,忽忘之,留月余。”’

〔9〕诗板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按汉书艺文志论小说家云:“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此文本于彼。

〔10〕论语云:“裨谌草创之。”

〔11〕“先贤”二字疑误。○铎按:“先贤”与“前训”当互易。此节通为五言,“六”上疑脱“有”字。

〔12〕周语云:“咨之前训。”○铎按:“以”上疑脱一字。

〔13〕白虎通五经篇云:“五经何谓?易、尚书、诗、礼、春秋也。”左传序疏:沈氏云:‘严氏春秋引观周篇云:“孔子将修春秋,与左邱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邱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汉书艺文志注:“左邱明,鲁太史。”按“草创”下数语,疑有脱误。
《原文》
先圣遗业,莫大教训。博学多识,疑则思问〔1〕。智明所成,德义所建。夫子好学,诲人不倦〔2〕。故叙赞学第一。【注释】
〔1〕论语。凡经书已注本篇者,此不重出。

〔2〕论语。
《原文》
凡士之学,贵本贱末。大人不华,君子务实〔1〕。礼虽媒绍,〔2〕必载于贽〔3〕。时俗趋末,惧毁道)术〔4〕。故叙务本第二。【注释】
〔1〕文五年左传云:“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

〔2〕仪礼聘礼云:“士为绍摈。”

〔3〕孟子云:“出疆必载质。”“贽”与“质”同。白虎通文质篇云:“贽者质也;质己之诚,致己之悃愊也。”

〔4〕句脱一字。程本作“行术”。○铎按:“术”上疑脱“圣”字,下云“遂远圣述”,是其例。
《原文》
人皆智德,苦为利昏〔1〕。行污求荣〔2〕,戴盆望天〔3〕。为仁不富,为富不仁〔4〕。将修德行,必慎其原。故叙遏利第三。【注释】
〔1〕史记平原君传论云:‘鄙语曰:“利令智昏。”’说苑贵德篇云:“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2〕汉书楚元王传刘向封事云:“行污而寄治,身私而托公。”

〔3〕汉书司马迁传答任安书云:“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后汉书第五伦传云:“戴盆望天,事不两施。”

〔4〕孟子。
《原文》
世不识论,以士卒化〔1〕,弗问志行,官爵是纪。不义富贵,仲尼所耻〔2〕。伤俗陵迟〔3〕,遂远圣述〔4〕。故叙论荣第四。
〔1〕字误。王侍郎云:‘“卒化”当作“族位”。论荣篇云:“今观俗士之论也,以族举德,以位命贤。”下文又以族、位对文,是其证。’

〔2〕论语。

〔3〕荀子宥坐篇云:“世之陵迟亦久矣。”汉书于定国传云:“俗化陵夷”,颜师古注:“言颓替也。”“陵夷”与“陵迟”同,说文作“夌●”。

〔4〕“述”字误。俞樾云:‘述,读为“术”。诗日月篇:“报我不述”,释文曰:“述,本亦作术。”述、术古通用,非误也。’○铎按:俞说是也。下叙本政云:“述在于君”,亦以“述”为“术”。
《原文》
惟贤所苦〔1〕,察妒所患,皆嫉过己,以为深怨〔2〕。或因颣衅〔3〕,或空造端〔4〕。痛君不察,而信谗言〔5〕。故叙贤难第五。【注释】
〔1〕方言云:“惟,凡思也。”

〔2〕燕策云:“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

〔3〕“颣衅”旧作“类舋”。淮南子泛论训云:“夏后氏之璜,不能无考;明月之珠,不能无颣。”高诱注:“考,瑕衅也。颣,盘若丝之结颣也。”(颣衅缺点毛病

〔4〕汉书楚元王后刘向传元帝诏云:“俗人乃造端作基,非议诋欺。”

〔5〕诗沔水云:“谗言其兴”,毛传:“疾王不能察谗也。”青蝇云:“无信谗言。”
《原文》
原明所起,述暗所生〔1〕,距谏所败〔2〕,祸乱所成。当涂之人,咸〔3〕欲专君〔4〕,壅蔽贤士,以擅主权〔5〕。故叙明暗第六〔6〕。【注释】
〔1〕○铎按:“述”疑当作“迹”。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迹汉功臣,亦皆剖符世爵”。贾谊传:“窃迹前事”,师古注:“寻前事之踪迹。”迹、迹同。汉三老赵宽碑:“追迹前勋”,本书本政篇:“远迹汉元以来”,皆其义。“迹”或作●,故讹。

〔2〕史记殷本纪云:“知足以拒谏。”“距”与“拒”通。

〔3〕“咸”旧作“成”。

〔4〕治要载申子大体篇云:“一臣专君,群臣皆蔽。”晏子春秋谏下云:“臣专其君,谓之不忠。”

〔5〕管子明法解云:“臣有擅主者,则主令不得行,而下情不上通。”

〔6〕○铎按:本篇“暗”作“暗”,同。
《原文》
上览先王,所以致太平〔1〕,考绩黜陟,着在五经。罚赏之实,不以虚名。明豫德音〔2〕,焉问扬庭〔3〕。故叙考绩第七。【注释】
〔1〕“太”字衍,本篇“致平”凡四见。法言寡见篇云:“因秦之法,清而行之,亦可以致平乎?”汉书王莽传:“辅翼于帝,期于致平。”颜师古注:“致太平。”后汉纪明帝纪:‘宋均曰:“治皆致平。”’后汉书崔骃后实传政论云:“以严致平,非以宽致平也。”马融传广成颂云:“致平于仁义之渊。”中论审大臣篇云:“其术诚合乎致平之道。”又云:“治国致平之术。”皆其证。○铎按:笺“本篇”当云“此篇”。

〔2〕“豫”疑当作“务”。昭四年左传云:“先王务修德音。”

〔3〕易夬:“扬于王庭。”○铎按:“焉”犹“乃”也,“于是”也。说见经传释词二。扬庭,谓大公无私。

李凤山 发表于 2025-6-30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三十六叙录诗解一阐微

王符《潜夫论》末卷《叙录》,实为全书精义之总纲。其文以"立德立言"为旨归,以"刍荛可采"自况,将三十六篇著述之要义凝练为五言韵语,诚如太史公《自序》之制,乃东汉子书叙录之典范。今就首段所涉《赞学》《务本》等七篇要旨,试为申说。

首言"生于当世,贵成大功"二句,实统摄全书经世之志。《赞学》篇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此王符以"立德"为体、"立言"为用思想之根基。其学宗仲尼,而尤重"切磋琢磨"之功,盖针对东汉章句之学流于空疏而发。

次言"阘茸不才"四句,当与《论荣》《贤难》二篇互参。《论荣》谓"所谓贤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禄、富贵荣华之谓也",此即"先器当官"之真谛。而《贤难》篇痛陈"一犬吠形,百犬吠声"之世相,正为"未尝服斯,无效其勋"作注脚。王符身处浊世,故其论才德之辨,往往带有"明夷"之悲。

至若"刍荛微陋"之喻,可见《务本》《遏利》之微旨。《务本》开宗明义:"凡为治之大体,莫善于抑末而务本。"其以农桑为本、游业为末,以教化为本、巧辩为末,实承晁错《论贵粟疏》之绪。《遏利》篇更直言"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此即"先圣咨询"之具体化——盖取《周易》"积善余庆"、《尚书》"不殖货利"之训。

《明暗》《考绩》二篇,尤见王符政治思想之卓识。《明暗》提出"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暗也",直指东汉中后期"壅蔽"之弊;《考绩》则主张"官长不考功,则吏怠傲而奸宄兴",与仲长统《昌言》所言"选士用能,不拘阶次"遥相呼应。此二篇实为汉代考课制度之重要文献。

统观叙录首段,王符以"立德立言"自勉,以"刍荛可采"自谦,其文质而义奥,辞约而旨丰。三十六篇之述,上承《荀子·成相》之遗韵,下开《文心雕龙·序志》之先河,在东汉子书中独树一帜。其价值不仅在于"字缀愚情"的个体表达,更在于构建了一套以儒家为本、兼采法道的治世体系,对理解汉魏之际的思想转型具有枢纽意义。

(全文798字)
邋遢欧米茄 发表于 2025-7-23 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潜夫论》卷三十六叙录诗解义疏

《潜夫论》末卷叙录,乃王符自述著述之旨,其文虽简,而义理深湛。今就首段所论,析其大要如下:

一、立身之旨:德业与言述
‘生于当世,贵成大功’者,盖言士人处世,当以匡时济世为志。然功业有次第,故继云‘太上立德,其下立言’。此本《左传》‘三不朽’之旨,而王符特重‘立德’为先,盖以道德为治世之本。然其自谦‘阘茸不才’,谓己未居官位,未能‘先器当官’而建功,故退而著书,以文载道。此可见汉代士人‘穷则独善,达则兼济’之进退观。

二、著述之由:感时而作
‘心时有感,援笔纪文’八字,道尽著述本怀。王符生逢东汉衰世,外戚宦官擅权,故其书多针砭时弊。‘刍荛微陋’之喻,取自《诗经》‘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虽卑贱,或有可取。此谦辞中暗含‘草野议政’之精神,与《盐铁论》‘贤良文学’之议一脉相承。其云‘先圣咨询’,更托古圣以自重,明其言非空谈,实欲补裨政教。

三、篇章之构:继圣述贤
‘草创叙贤,三十六篇’二句,总括全书结构。所谓‘叙贤’,非仅列古贤事迹,实以褒贬寓教化。如《赞学》崇儒术,《务本》斥浮末,《遏利》戒贪奢,《论荣》辨真伪,《贤难》叹才士困厄,《明暗》析君臣之道,《考绩》严吏治——皆以‘贤’为枢,贯串治道、伦理、经济诸端。其体例虽似杂论,然‘以继前’三字,明言承续先秦诸子‘明道救世’之传统,尤近荀子‘隆礼重法’之思。

四、文风之辨:质实与深婉
王符文风,以‘字缀愚情,令不忽忘’为特色。其辞不尚华藻,而务求切直,如《爱日篇》直斥‘百官盗扰’,《述赦篇》痛陈‘赦宥生奸’,皆锋芒毕露。然此段自叙,却以谦抑之语包蕴刚健之志,所谓‘微言大义’,正是汉代经学家法。

结语
《叙录》虽短,已见王符‘处士横议’之胆识与‘以文化成’之襟怀。其书不入东汉主流辞赋之流,而独守‘子学’批判精神,可谓‘立言’以‘立德’之实践。今人读之,犹可感其‘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志。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