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35|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2德非求報陰德陽報隱行昭名天下一家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27 1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5貴德詩解2德非求報陰德陽報隱行昭名天下一家
題文詩: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郊望禘嘗,
聖王非求,報於鬼神.山致其高,雲雨起焉;
水致其深,蛟龍生焉;真情君子,致其道德,
福祿歸焉.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
必有昭名,古者之有,溝防不修,水為人害,
禹鑿龍門,平治水土,辟伊闕使,民得陸處;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教以,君臣之義,
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
民食不足,后稷教之,闢地墾草,糞土樹谷,
令百姓乃,家給人足;三後之後,無不王,
有陰德也.周室,禮義,孔子,
三代之道,教導後世,繼嗣至今,不絕者由,
有隱行也.周頌:豐年者也,多黍多稌,
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
以洽百禮,降福孔偕.禮記:上牲損則,
用下牲也,下牲損則,祭不備物.以其舛之,
為不樂也.故聖人之,於天下猶,一堂之上,
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索然,向隅而泣,
一堂之人,皆不樂矣;聖於天下,譬一堂上,
有一人,不得其所,孝子不敢,以物薦進.
聖人真情,情懷天下,天下一家,舉國一人.
【原文】
聖王布德施惠,非求報於百姓也;郊望禘嘗,非求報於鬼神也。山致其高,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君子致其道德而福祿歸焉。夫有陰德者必有陽報,有隱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溝防不修,水為人害,禹鑿龍門,辟伊闕,平治水土,使民得陸處;百姓不親,五品不遜,契教以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辨,長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教之,闢地墾草,糞土樹谷,令百姓家給人足;故三後之後,無不王者,有陰德也。周室衰,禮義廢,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於後世,繼嗣至今不絕者,有隱行也。周頌曰:『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 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偕。』禮記曰:『上牲損則用下牲,下牲損則祭不備物。』以其舛之為不樂也。故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今有滿堂飲酒者,有一人獨索然向隅而泣,則一堂之人皆不樂矣;聖人之於天下也,譬猶一堂之上也,有一人不得其所,則孝子不敢以其物薦進。
【注釋】
1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福孔偕豐收年穀物車載斗量, 穀場邊有高聳的糧倉, 億萬斛糧食好好儲藏。 釀成美酒千杯萬觴, 在祖先的靈前獻上。各種祭典一一隆重舉行, 齊天洪福在萬戶普降。
注釋 ⑴黍:小米。稌:稻。 ⑵廩:糧倉。 ⑶億:周代以十萬為億。秭(zi):數詞,十億。 ⑷醴(lǐ):甜酒。 ⑸烝:獻。畀:給予。祖妣:男女祖先。 ⑹洽:配合。百禮:各種禮儀。

無人者 發表於 2025-4-17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貴德篇闡微:論陰德陽報與聖王之道

劉向【說苑·貴德】此章抉發聖王治世之精微,其要義可析為三重境界:一曰"德非求報"之天道自然,二曰"陰德陽報"的德性法則,三曰"天下一家"的政教理想。三者環環相扣,構成儒家德治思想的完整體系。

首論"德合天道"的自然義。文中以"山致其高,雲雨起焉;水致其深,蛟龍生焉"為喻,揭示道德實踐如同自然規律般具有必然性。聖王布德施惠、祭祀鬼神皆"非求報",此正合【周易】"不言所利"的天地之道。值得注意的是"郊望禘嘗"的祭祀描寫,實暗含【禮記·祭統】"外則盡物,內則盡志"的雙重維度——祭祀非為邀福,乃是通過儀式完成天人秩序的建構。

次論"陰德陽報"的實踐法則。文中列舉大禹治水、契敷五教、后稷教稼三聖功業,皆體現"有陰德者必有陽報"的歷史規律。特別需要辨明的是,"陰德"非指隱秘行善,而是【尚書·洪範】"乂用三德"的治理智慧。禹之"鑿龍門"屬剛克,契之"教五品"屬柔克,后稷"糞土樹谷"屬正直,三者共同構成王道德治的完整範式。至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導後世",更將這種陰德傳統轉化為"述而不作"的文化傳承。

終論"天下一家"的政教理想。"一堂之上"的譬喻,實本於【禮記·禮運】"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的構想。文中"一人向隅"的細節描寫,深得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之道。而"孝子不敢以其物薦進"的表述,則暗合【孝經】"不敢毀傷"的慎終追遠之義。這種將個人道德、家族倫理與天下秩序貫通的思想,正是漢代"春秋大一統"理論的核心要義。

【周頌】【禮記】的引文尤具深意。"豐年多黍"章展現德政致福的圖景,"上牲損則用下牲"體現禮以義起的權變智慧。二者共同說明:真正的德治既要有"萬億及秭"的物質基礎,又需"以洽百禮"的精神提升。這種政教結合的思想,正是對"陰德陽報"命題的最佳註腳。

要之,此章通過歷史敘事與經典互證,構建起"道德—福報—治平"的完整邏輯鏈。在禮崩樂壞的漢代,劉向此論既是對上古德治傳統的追溯,更是對當時"霸王道雜之"政治實踐的深刻反思。其以"一堂"喻天下的思維範式,至今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着古老而常新的智慧啟迪。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