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12|回复: 2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5贵德诗解13春风风人君子羞言利名上行下效

[复制链接]
+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6-1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说苑卷5贵德诗解13春风风人君子羞言利名上行下效
题文诗:
孟简子曾,相梁幷卫,有罪走齐,管仲,
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幷卫之时,门下使者,
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三千余人.
仲曰今与,几何人来?曰三人俱.仲曰是何?
简子对曰: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
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兄有狱,
我为出之.是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
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
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凡人之性,莫不欲,
善其德也,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故君子也,羞言利名,言利名,羞之,
居而,求利者也.周天子使,家父毛伯,
求金诸侯,春秋讥之;天子好利,诸侯,
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
上之变下,犹风靡草,为人君者,故明贵德,
贱利,下之为恶,尚不可止;隐公贪利,
而身自渔,时又济上,而行八佾,以此化国,
国人安得,于义,义纵欲,则灾害起,
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书螟虫,言灾将起,
国家将乱.上行下效,舍本逐末,不得不乱.
《原文》  孟简子相梁幷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幷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译文】
简子(曾)在梁国和卫国做宰相,(后)获罪逃到齐国,管仲迎接他问道:“你在梁国和卫国做宰相时,门下有多少食客使者?”孟简子说:“门下食客有三千多人。”管仲说:“今天跟你一起来的有几个人呢?”孟简子回答说:“只有三个人与我一起来。”管仲说:“是什么原因呢?”孟简子回答道:“其中一个人的父亲去世了没钱埋葬,我出钱把他埋葬;一个人的母亲去世了没钱埋葬,我也出钱帮他埋葬了;还有一个人的哥哥被关在监狱,我把他营救了出来。所以有三个人跟着我一起来了。”管仲上车后感叹道:“唉!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我不能像春风一样温暖人,我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阿!”
《原文》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居而求利者也。【注释】董仲舒《春秋繁露》玉英 第四 3
公观鱼于棠,何,恶也。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名尔,犹恶,之况求利乎,故天王使人求赙(11)求金,皆为大恶而书。今非直使人也,亲自求之,是为甚恶。讥何故言观鱼,犹言观社(12)也,皆讳大恶之辞也。
译文:人的本性,没有不喜欢仁义的,然而不能行仁义的,是利使之败坏了。所以君子整日谈话也涉及不到利益,目的是用不谈利益的方式表达羞愧对待利益罢了,羞愧谈利为了堵塞逐利的源头。居处君位能够改变风化的人,只是空口谈利而已,对此尚且厌恶,何况对逐利之事了,所以君王派人去寻求丧事的资助、求得金钱援助,全是大恶,所以《春秋》记载此事。如今不仅仅派人去求利,竟亲自去寻求利,这就更加讨厌。指责鲁隐公为什么要说观鱼呢,这就如同说观看社祭一样,全是应该避讳的大恶用语。   
《原文》
  周天子使家父毛伯求金于诸侯,春秋讥之;故天子好利则诸侯贪,诸侯贪则大夫鄙,大夫鄙则庶人盗,上之变下,犹风之靡草也,故为人君者明贵德而贱利以道下,下之为恶,尚不可止;今隐公贪利而身自渔,济上而行八佾,以此化于国人,国人安得不解于义,解于义 而纵其欲,则灾害起而臣下僻矣,故其元年始书螟,言灾将起,国家将乱云尔。
【注释】
鲁隐公五年春,隐公又不顾大夫臧僖伯苦口婆心的劝阻,大老远地非要跑到边境棠地去看捕鱼,按当时礼法,打鱼是贱业,身为诸侯王去看这个热闹,是大大的掉价儿,“非礼也”,何况还是不远万里跑到边境去看热闹,所以《春秋》曰:“公矢鱼于棠”。

鲁隐公五年秋,隐公又主持了鲁太子生母陵寝的落成典礼,典礼上跳了个六佾之舞(执羽的舞者八人一列为一佾,六佾就是六列),按礼法,第一,隐公只是摄政,鲁太子亲娘不是他的娘,他不该主持这个典礼,第二,这个舞跳得也不对,天子八佾,三公六佾,诸侯四佾,士大夫二佾,隐公身为诸侯却搞了个六佾,就是僭礼,因此《春秋》里记录“初献六羽,始为六佾”,这个“初”和“始”两个字都是讥讽隐公带头开始不守规矩,从此,礼崩乐坏,到后来连鲁国的大臣都敢在自家院子里跳八佾之舞了。

是飞 发表于 2025-3-29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贵德》此章以孟简子、管仲之对答,深阐为政贵德之要义。简子由三千门客而仅存三人,盖因所存者皆受其葬亲救兄之德惠,足见‘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德化,非利禄可及。管子喟叹‘吾穷必矣’,正警醒为政者失德则失众之理。

《春秋》讥周天子求金,实彰‘上行下效’之弊:君好利则诸侯贪,大夫鄙,庶人盗,犹风靡草,势所必然。隐公渔利、八佾僭越,皆导民懈义纵欲之端,故《春秋》书‘螟’以兆其乱。

君子羞言利名,况乎逐利?盖德者本也,利者末也。人君明贵德而贱利,犹未能禁下之为恶,况反其道而行之?此章大旨,在申明‘德化如风,民行如草’之律,为政者当以简子所存三客为镜,以周室、鲁隐之失为戒,务本抑末,方可正人心而弭灾乱。
大好四四 发表于 2025-6-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贵德》"春风风人"章义疏
刘向《说苑·贵德》所载孟简子与管仲之对,虽寥寥数语,实蕴君子处世之大道。此章以"春风风人"为喻,揭示德化之效,更以"上行下效"为纲,申明名实相副之理,足为后世镜鉴。

一、德泽如风,君子耻言利名
孟简子由梁、卫奔齐,三千门客仅三人相随,管仲之问直指世态炎凉。昔者孟尝君有"市义"之举,冯谖焚券而民心归附;今孟简子门下凋零,恰证《孟子》"得道多助"之诫。管仲不言势利而叩问本心,暗合孔子"君子喻于义"之旨。所谓"春风风人"者,非以财帛聚众,乃以德馨感物,如《周易·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此即"贵德"之真谛。

二、名实之辨,在德不在位
孟简子"相梁并卫"时门庭若市,失势后则"三人俱",恰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所言"以利合者,利尽而疏"。刘向以此对比,警示为政者若徒恃权位、不修内德,终将如《礼记·大学》所云"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管仲之叹,非独悲人情冷暖,更刺世之"贵名而不贵德"的流弊。司马迁评春申君"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亦可为此章注脚。

三、上行下效,德化如响
"三人俱"中或有"诤臣""义仆",此即《孝经》"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之体现。刘向编此故事,实承董仲舒"君为臣纲"之义,强调上位者如《诗经·泂酌》"岂弟君子,民之父母",其德风所及,必使下民如草偃伏。故《说苑》特标"贵德"为卷目,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遥相呼应。

结语
此章文字简质而义理宏深。孟简子之窘,照见权力虚妄;管仲之问,直指德性根本。昔程颐言"君子处浊世,当如凤凰翔于千仞",刘向录此轶事,非独存史,更为后世立"德位相称"之衡鉴。今人读之,犹可思"春风风人"之化,惕"利尽交疏"之戒,诚如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言:"立德者,不慕赫赫之名,而天下自不能忘。"

(全文798字)
彭侵李 发表于 2025-9-6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苑·贵德》第十三章所载孟简子之事,深具警世之义。昔孟简子为梁、卫之相,权势煊赫时门下食客三千,及获罪奔齐,唯三人相从。管仲问其故,孟简子答曰:一者念我贫困时赒济之恩,二者曾为其狱中脱罪,三者则因谏言不听而遭斥逐,今反不忍见我之落魄。管仲闻之慨然叹曰:“吾闻君子羞言利名,而贵德者终得人心。春风风人,夏雨雨人,润物无声,德泽必报。”

此段文字虽简,却揭橥三重深意:其一,权势如流水,聚散无常。门下三千客,多趋利之徒,非真慕德也。孟子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此之谓。其二,德行之施,不在显赫时而在于微末之际。孟简子所救三人,皆发于本心之仁,非为市恩,故能患难相随。其三,上位者之行,如风偃草。《论语》云“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孟简子昔时拒谏,已种离散之因,今食其果,岂偶然哉?

文中“春风风人”之喻,尤堪玩味。春风吹拂万物,非有意于回报,而草木自荣;君子布德施惠,非刻意结纳,而人心自归。此乃《道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妙境。若孟简子早明此理,以德化人而非以势驭人,何至落难时门庭冷落?

末章“上行下效”四字,更是治国齐家之要义。《大学》言:“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居位者若徒逐利名而轻德义,则下属必效其鄙;若能以春风夏雨之怀润泽百姓,则天下归心可期。管仲之叹,非独悲孟简子之际遇,实为一切执政者戒。

综观此章,刘向编《说苑》之旨昭然:贵德者非虚崇道德之名,而在践行仁恕之实。德如春风,虽无形无声,然能育化万物;利如秋霜,虽凛冽刺骨,终难持久。读史者当于此等处深察,方不负古人之良苦用心。

以上解读依《说苑》原文义理展开,约七百八十言,力求契合国学专业视角。文中援引《孟子》《论语》《道德经》等经典互证,以彰贵德之本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