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33|回覆: 1

[古文觀止] 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2君子六本父聖子仁君義臣忠孝親積德

[複製鏈接]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5-20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2君子六本父聖子仁君義臣忠親積德
題文詩:
子曰行身,有六本焉,本立然後,為君子,
立體有義,而孝為本;處喪有禮,而哀為本;
戰陣有隊,而勇為本;政治有理,而能為本;
居國有禮,而嗣為本;生才有時,而力為本.
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
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聞記不言,無務多談;
比近不說,無務修遠.反本修邇,君子之道.
天之所生,地之所養,莫貴乎人,人之道也,
莫大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父聖子仁,
君義臣忠.賢父於子,慈惠生之,教誨成之,
養其誼也,藏其偽也,時其節也,慎其施也;
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良友,
勿使見惡,少漸以善,使之早化.故賢子之,
事親發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趣走進退,
容貌也,不悖乎目;卑體賤身,不悖乎心.
君子事親,以積,子者親本,無所推而,
不從命也,推而不從,命者,害親者故,
親之所安,子皆供之.賢臣事君,受官之日,
以主為父,以國為家,以士人也,兄弟;
故苟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難,
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君主,亦有助之,
以遂其德.夫君臣之,與百姓也,轉相為本,
如環無端,夫子亦云,人之行也,莫大於孝;
孝行成內,嘉號布外,是謂建本,榮華自茂.
君以臣為,本臣亦,以君為本;父以子為,
本子亦,以父為本,棄其本,榮華槁矣.
【原文】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後為君子立體有義矣,而孝為本;處喪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隊矣,而勇為本;政治有理矣,而能為本;居國有禮矣,而嗣為本;生才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不悅,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聞記不言,無務多談;比近不說,無務修遠。是以反本修邇,君子之道也。天之所生,地之所養,莫貴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聖,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賢父之於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誼,藏其偽,時其節,慎其施;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
故賢子之事親,發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趣走進退,容貌不悖乎目;卑體賤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親以積德,子者親之本也,無所推而不從命,推而不從命者,惟害親者也,故親之所安子皆供之。賢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為父,以國為家,以士人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國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君亦有助之以遂其德。夫君臣之與百姓,轉相為本,如循環 無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行成於內而嘉號布於外,是謂建之於本而榮華自茂矣。君以臣為本,臣以君為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其本,榮華槁矣。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韓屋牡 發表於 2025-7-27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說苑·建本】"君子六本"義疏

劉向【說苑】卷三【建本】篇所載"君子六本"之說,實為儒家修身治世之要義。其文雖簡,然內涵深廣,今試為詮解如次。

一、六本之結構體系
孔子所謂"行身有六本",實乃構建君子人格的六維根基:
1. 立身之本在孝:"立體有義,而孝為本"。【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孝道乃人倫之始,能孝方能立身行道。
2. 居喪之本在哀:"處喪有禮,而哀為本"。此與【論語】"喪與其易也寧戚"相呼應,強調真情實感重於儀文形式。
3. 戰陣之本在勇:"戰陣有隊,而勇為本"。此處之勇非匹夫之勇,乃【中庸】"知恥近乎勇"之大勇,體現責任擔當。
4. 理政之本在能:"政治有理,而能為本"。呼應【大學】"格物致知"之說,為政者須具經世濟民之實才。
5. 治國之本在嗣:"居國有禮,而嗣為本"。此涉及宗法制度核心,強調政權延續的合法性基礎。
6. 成才之本在力:"生才有時,而力為本"。與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暗合,突出主觀能動性。

二、思想源流考辨
此六本說雖托孔子之言,實熔鑄先秦儒家多派思想:
孝本論承曾子一脈,【大戴禮記·曾子本孝】可相印證
哀本說與子游"喪致乎哀而止"相通
勇本觀可見子路"聞斯行之"的精神氣質
劉向整合諸說,形成系統化的君子培養體系,體現漢代儒學"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特點。

三、現代啟示價值
1. 本末之辨的當代意義:在功利主義盛行之世,重申"務本"思想,可矯治重術輕道之弊。
2. 德能兼備的治理智慧:"孝"與"能"並重,對幹部選拔培養具有啟示性。
3. 情感與制度的平衡:"哀為本"提示法治建設中需兼顧人文關懷。

要之,【建本】篇六本之說,上承三代王官之學,下啟宋明理學心性之論,誠為儒家"內聖外王"之學的具體展開。今人研習此道,當如朱子所言"虛心涵泳,切己體察",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