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23|回復: 1

[古文观止] 刘向【说苑】卷3建本诗解2君子六本父圣子仁君义臣忠孝亲积德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5-20 17: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说苑卷3建本诗解2君子六本父圣子仁君义臣忠亲积德
题文诗:
子曰行身,有六本焉,本立然后,为君子,
立体有义,而孝为本;处丧有礼,而哀为本;
战阵有队,而勇为本;政治有理,而能为本;
居国有礼,而嗣为本;生才有时,而力为本.
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
事无终始,无务多业;闻记不言,无务多谈;
比近不说,无务修远.反本修迩,君子之道.
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人之道也,
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圣子仁,
君义臣忠.贤父于子,慈惠生之,教诲成之,
养其谊也,藏其伪也,时其节也,慎其施也;
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
勿使见恶,少渐以善,使之早化.故贤子之,
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
容貌也,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
君子事亲,以积,子者亲本,无所推而,
不从命也,推而不从,命者,害亲者故,
亲之所安,子皆供之.贤臣事君,受官之日,
以主为父,以国为家,以士人也,兄弟;
故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难,
不惮其劳,以成其义;故其君主,亦有助之,
以遂其德.夫君臣之,与百姓也,转相为本,
如环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也,莫大于孝;
孝行成内,嘉号布外,是谓建本,荣华自茂.
君以臣为,本臣亦,以君为本;父以子为,
本子亦,以父为本,弃其本,荣华槁矣.
【原文】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后为君子立体有义矣,而孝为本;处丧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队矣,而勇为本;政治有理矣,而能为本;居国有礼矣,而嗣为本;生才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无终始,无务多业;闻记不言,无务多谈;比近不说,无务修远。是以反本修迩,君子之道也。天之所生,地之所养,莫贵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子之亲,君臣之义;父道圣,子道仁,君道义,臣道忠。贤父之于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诲以成之,养其谊,藏其伪,时其节,慎其施;子年七岁以上,父为之择明师,选良友,勿使见恶,少渐之以善,使之早化。
故贤子之事亲,发言陈辞,应对不悖乎耳;趣走进退,容貌不悖乎目;卑体贱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亲以积德,子者亲之本也,无所推而不从命,推而不从命者,惟害亲者也,故亲之所安子皆供之。贤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以主为父,以国为家,以士人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国家,利人民者不避其难,不惮其劳,以成其义;故其君亦有助之以遂其德。夫君臣之与百姓,转相为本,如循环 无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行成于内而嘉号布于外,是谓建之于本而荣华自茂矣。君以臣为本,臣以君为本;父以子为本,子以父为本,弃其本,荣华槁矣。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2 01:28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韩屋牡 發表於 2025-7-27 0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说苑·建本》"君子六本"义疏

刘向《说苑》卷三《建本》篇所载"君子六本"之说,实为儒家修身治世之要义。其文虽简,然内涵深广,今试为诠解如次。

一、六本之结构体系
孔子所谓"行身有六本",实乃构建君子人格的六维根基:
1. 立身之本在孝:"立体有义,而孝为本"。《孝经》云"夫孝,德之本也",孝道乃人伦之始,能孝方能立身行道。
2. 居丧之本在哀:"处丧有礼,而哀为本"。此与《论语》"丧与其易也宁戚"相呼应,强调真情实感重于仪文形式。
3. 战阵之本在勇:"战阵有队,而勇为本"。此处之勇非匹夫之勇,乃《中庸》"知耻近乎勇"之大勇,体现责任担当。
4. 理政之本在能:"政治有理,而能为本"。呼应《大学》"格物致知"之说,为政者须具经世济民之实才。
5. 治国之本在嗣:"居国有礼,而嗣为本"。此涉及宗法制度核心,强调政权延续的合法性基础。
6. 成才之本在力:"生才有时,而力为本"。与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暗合,突出主观能动性。

二、思想源流考辨
此六本说虽托孔子之言,实熔铸先秦儒家多派思想:
孝本论承曾子一脉,《大戴礼记·曾子本孝》可相印证
哀本说与子游"丧致乎哀而止"相通
勇本观可见子路"闻斯行之"的精神气质
刘向整合诸说,形成系统化的君子培养体系,体现汉代儒学"致广大而尽精微"的特点。

三、现代启示价值
1. 本末之辨的当代意义:在功利主义盛行之世,重申"务本"思想,可矫治重术轻道之弊。
2. 德能兼备的治理智慧:"孝"与"能"并重,对干部选拔培养具有启示性。
3. 情感与制度的平衡:"哀为本"提示法治建设中需兼顾人文关怀。

要之,《建本》篇六本之说,上承三代王官之学,下启宋明理学心性之论,诚为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具体展开。今人研习此道,当如朱子所言"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方能得其三昧。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