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08|回復: 2

[道学研究]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3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治其赋兵教以礼谊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4-1 16:1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志·刑法志】诗解3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治赋兵教以礼谊
题文诗:
代以来,,法度,至齐桓公,
任用管仲,国富民安.公问行,用师之道,
管仲曰公,欲定卒伍,甲兵,大国亦修,
小国设备,则难以,速得志矣.桓公于是,
乃作内政,而寓军令,故卒伍定,虖里军政,
成虖郊.连其什伍,居处同乐,死生同忧,
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
相见,缓急之时,足以相死.其教已成,
外攘夷狄,内尊天子,以安诸夏.齐桓既没,
晋文接之,亦先定民,作被庐法,总帅诸侯,
迭为盟主.然其礼制,已颇僭差,随时苟合,
求欲速功,不能,王制.之后,
浸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赋,鲁哀公用,
地为,狩治兵,大阅之事,皆失其正.
春秋于是,书而讥之,以存王道.于是师旅,
之战亟动,百姓罢敝,无伏节,死难之谊.
孔子伤焉,曰以不教,,是谓弃之.
故称子路,曰千乘国,可使治赋.子路亦曰:
千乘之国,摄虖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
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且知方也.治赋兵教,以礼谊也.王道所至,
情真义深.有勇有谋,非死非生,向死而生.
【原文】
  周道衰(1),法度堕(2),至齐桓公任用管仲(3),而国富民安。公问行伯(霸)用师之道(4),管仲曰:『公欲定卒伍(5),修甲兵(6),大国亦将修之,而小国设备(7),则难以速得志矣。』于是乃作内政而寓军令焉(8),故卒伍定乎里(9),而军政成乎郊(10)。 连其什伍(11),居处同乐,死生同忧,祸福共之,故夜战则其声相闻,昼战则其目相见,缓急足以相死(12)。其教已成,外攘夷狄(13),内尊天子,以安诸夏(14)。齐桓既没(殁)(15),晋文接之(16),亦先定其民,作被庐之法(17),总帅诸侯,迭为盟主(18)。然其礼已颇僭差(19),又随时苟合以求欲速之功,故不能充王_制(20)。二伯(霸)之后(21),浸以陵夷,至鲁成公作丘甲(22),哀公用田赋(23),搜狩治兵大阅之事皆失其正(24)。【春秋】书而讥之(25),以存王道。于是师旅亟动(26),百姓罢(疲)敝(27),无伏节死难之谊(义)(28)。孔子伤焉(29),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30)。』故称子路曰:(31)『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32)。』而子路亦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33)。』治其赋兵教以礼谊(义)之谓也。
【注释】  (1)道:指治国之道。(2)法度:法令制度。(3)齐桓公:春秋初期齐国之君,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著名政治家,协助齐桓公建立霸业。(4)行霸:实行霸道。(5)定:建制之意。卒伍:古时军队编制的名称,五人为伍,百人为卒。(6)修:修造。甲兵:铠甲和兵器。(7)设备:防备。(8)作内政:指改革政治。寓军令:意谓包括治军。(9)里:乡里。(10)郊:郊野。(11)连其什伍:将军民以五人为伍、二伍为什的编制进行组织。(12)缓急:偏义复词,急迫。(13)夷狄:古时指边远各族。(14)诸夏:指中原各诸侯国。 (15)没:通『殁』,死亡。(16)晋文:即晋文公,名重耳,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17)被庐之法:指晋文公在被庐(晋地)制定改革政治、整顿军队的法令。晋因此而国力强盛。(18)迭:更替。(19)僭(jiàn)差(ci):僭越本分。差:等级。(20)王制:先王的礼制。 (21)二霸:指齐桓公、晋文公。(22)丘甲:鲁国按田亩征发的兵赋制度。据说,按此制,一丘要负担一甸(四丘)的兵赋,可见赋重。(23)田赋:按土地征收赋税。(24)正:正道,指先王之道。(25)【春秋】:鲁周的编年体史书,记事始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计二百四十二年。(26)师旅:军队,这里引申为战争。亟:屡次。(27)疲敝:疲困。(28)伏节:守节。死难:殉难。(29)伤:感伤。焉:兼词,『对比』。(30)『以不教民战』等句:见【论语·子路】。言用未经军事训练的百姓去作战,等于让他们去送死。不教民:未经训练的老百姓。(31)子路:仲由,孔子的学生。(32)子路曰等句:见【论语·公冶长】。(33)子路亦曰等句:引文见【论语·先进】。摄乎:处于。方:道理。
【译文】
周代王道衰败,法令制度被毁坏后,到齐桓公任用管仲,国家才富强人民才安定。齐桓公询问称霸用兵的方法,管仲答道:『您想安定军队,整治武备,大国也将这样做,而小国要想立军备来制敌,就难以很快地达到目标。』于是就依靠制定内政来整治军队法令,因此在里中定卒伍制度,军队政事就在封邑治理中完成。把十人、五人的连在一起,共同生活同享欢乐,死生同忧,祸福共担,所以夜晚作战就可以相互听到声音,白天作战就可看到彼此,危急的时候足以为对方而死。这种教化形成,对外排除了夷狄的侵扰,对内尊崇天子,安定国内诸侯。齐桓公没落后,晋文公加以继承,也是先安定了他的人民,制定被庐之法,统率诸侯,接替做了盟主。但他的礼制已超出本分差错很多,又随时苟合以求急功近利,所以不能算作是先王的法制。齐桓公、晋文公之后,渐渐衰落,到鲁成公时制定使丘地缴纳田赋的法令,哀公又另计田亩和家财各为一赋,狩猎、治理军队和盛大的阅兵等事情都失去正统。
【春秋】对此加以记载并进行指责,以保存王道。这之后,战事屡次发生,百姓羸弱疲困,没有了殉节而死和殉难而死的情义。孔子对此感到伤心,就说:『用未经受过训练的人民去作战,这是在抛弃他们。』因此他称赞子路说:『仲由,到一个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他负责兵赋工作。』而子路也说:『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被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外有军队侵犯它,内又有灾荒,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气,而且懂得道理。』这是说治理税赋和军队同时也要教导以礼义的情况。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5-4 18:52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刑法志》管仲治兵之道发微

《汉书·志·刑法志》所载管仲论兵一节,实为周代礼崩乐坏背景下军事思想转型之关键。其言"欲定卒伍,修甲兵"而不得速志者,非仅战术之虑,乃深契"刑起于兵,礼刑相济"之古义。今试析其要旨三端:

一、兵制与国本相维
管仲谏桓公"大国修备,小国设备"之难,实指春秋诸侯竞相扩军之困局。《周礼·夏官》"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之制,本为寓兵于农、兵民一体。而管仲所定"卒伍"之法,既承三代军赋遗意,复创"作内政而寄军令"(《国语·齐语》)之新章,使军政隐于民政,此其"难以速得志"之深层机栝——非畏战也,乃恐失礼法之本也。

二、礼谊为兵教之魂
志文特标"教以礼谊",实点明管仲治兵精义。《管子·牧民》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其训练士卒必先"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汉书》原文),正合《司马法》"仁本"篇"以礼为固,以仁为胜"之旨。班固于此暗揭齐桓"尊王攘夷"之霸业,实赖礼法维系,非徒武力强横。

三、死生同忧的治军伦理
"死生同忧,祸福共之"八字,实为上古军礼核心。《吴子·励士》言"父子之兵",《孙子·九地》论"同舟而济",皆可与此互证。考《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范宣子论"死生之道",知春秋时兵家已倡"士众一心"(《三略·上略》),管仲之制正是将军队伦理根植于宗法共同体意识,此其超越单纯刑赏处。

要之,班固录此段于《刑法志》,非偶然也。周代军礼衰变之际,管仲以"卒伍"整军、以"礼谊"化民,实开后世"礼法合一"制度先河。唐杜佑《通典·兵典》称"齐桓晋文之制,犹存三代遗风",正可作此注脚。今人观之,犹见古圣贤寓刑于礼、融兵于政之深心焉。

(全文798字)
天噬眼泪 發表於 2025-5-1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刑法志》管仲治兵之道发微

《汉书·志·刑法志》所载管仲答齐桓公问,实为周室衰微后兵制思想之重要转折。其言"欲定卒伍,修甲兵"而虑及"大国亦修,小国设备",非仅战术之论,更暗合《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之战略智慧。管仲之对,折射出春秋时期军事思想由王道征伐向霸权制衡之演变,其中深意,值得细究。

一、卒伍之制与礼法同源
管仲首言"定卒伍",此乃承周制遗绪。《周礼·夏官》载"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卒伍编制本为井田制下兵农合一之体现。然至春秋,诸侯多"堕法度",管仲重建卒伍,实为以军事编制重构社会秩序。其制寓"礼"于兵:卒长、伍长之选必取"有勇力秀出者"(《管子·小匡》),此即《礼记》"选贤与能"思想在军制之延伸。班固于此着墨,正揭示汉人视兵制为礼法外化之观念。

二、"修甲兵"的辩证之道
所谓"修甲兵",非独器用之备,更含"教之以礼谊"的深层诉求。《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晋文公"作三军,谋元帅",赵衰举郤縠"说礼乐而敦诗书",可证春秋兵家尤重文化教养。管仲阻桓公速战之念,恰体现"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的慎战思想。其虑及他国戒备,暗合《司马法》"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之训,彰显战略家的全局视野。

三、共忧共福的治军伦理
文中"死生同忧,祸福共之"八字,实为管仲军事思想之精髓。《吴子·治兵》言"与之安,与之危",孙武强调"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攻》),皆与此呼应。此种伦理观,将宗法社会的血缘纽带转化为军队凝聚力,使齐军"居同乐,行同和,死同哀"(《国语·齐语》)。班固特录此语,亦折射汉代"以孝治天下"的伦理政治对军事论述的渗透。

结语
管仲之对,表面言兵,实则贯通礼法、伦理、战略三层。其说上承三代王制,下启战国兵学,班固载入《刑法志》,正见汉儒以"刑兵一体"视角重构治道传统之努力。读此段当知:古人论兵,必本于礼;言刑,必归于仁。此即《汉书》"观风俗,知得失"之深意所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