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56|回复: 2

[文化观点] 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一生都没有得到重用?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延章 发表于 2022-12-9 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孔子一生的伟大,不在于他在世时有多成功的事业,而在于他在世时的理想与追求,给后世带来了怎样的精神价值。这和历史上大多数名人不一样,这也是孔子被尊为“万世先师”的原因。

一般的历史名人,他们的名出不了当代,因为他们的功业,多数就只局限于当代,并且大部分只作用于自身。但是孔子不一样,他在当代,他的学问(主要有:论语礼记春秋易传诗经等)成不了什么功业,虽然他的学说是当代的显学,也就是主流思想,主流学问,但他确实没有被任何一个诸侯国起用并引领那些诸侯国走向“霸强”。

孔子的学问在当代成为显学的依据:一、《孔子家语·相鲁第一》讲到,孔子在鲁国初仕做中都宰,一年就大治,“西方之诸侯则焉”。二、有个典故,齐景公看重孔子,要起用他,结果被宰相晏子劝阻了。这种现象在当时很普遍。

而很多人,在当代能引领一代风骚,指导着诸侯发展壮大,甚至直接扭转中国历史走向,比如范蠡、吴起、商鞅、孙膑、范睢、李斯、吕不韦等人,然而,他们的命运却极其悲惨(见:先秦历史故事,按道理说,这么大功业的人,应当得到世人,或者说他所服务的诸侯的供养,但事实相反,他们都遭受了所服务的诸侯的迫害。这就很令人疑惑了,他们不是成就了当代的绝响功业吗?为何却下场如此悲惨?在这一方面,很值得思考。

为什么得不到当代诸侯起用的孔子,能名垂千秋,而在当代搅动风云的人,却不得其死?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一个人和他的学问的价值?

看完这个答案,你就知道了。

回归主问题,孔子为什么一生得不到重用。

前面我们也说了,孔子在鲁国初仕,一年的时间,就大获成功,路不拾遗、器不雕伪、强弱异食,而且“西方之诸侯则焉”,还讲到孔子要被齐景公起用却被晏婴阻止,现代人肯定想不到晏婴说服齐景公弃用孔子的理由:一旦孔子执政,就会因为他过高的仁德、德望,而被封地的人民(封建制时代,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以及远近的人民推举为诸侯。

重点:过高的德望。

所以孔子为什么不被重用,不是因为孔子没有才能,更不是他不够贤能,而是他的名声太隆了,他的德望太高了。孔子努力恢复的是“圣王之道”,相信如果孔子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样,以仁德泽被天下的方向,去建立自己的事业,他会建立一个新的封建王朝。

但是孔子知天命!他有圣王的德望,却没有圣王的雄心和才能。所以,孔子在明白诸侯们不会起用他的学问之后,宁愿选择成为“万世之师”,把三代的王道,寄寓于他的学问之中,通过学问规范后来的王权。所以他“摘”尚书、“摘”诗经、著春秋、作十翼,并上他的弟子、再传弟子合编的论语、礼记,多方位传授王道之学。

所以,孔子为什么没有得到重用?为什么说孔子是伟大的?如何评价一个人和他的学问?相信大家有比较清晰的答案了吧?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钱洽 发表于 2025-6-2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圣贤之道与权术之用——孔子不遇的深层历史逻辑》

钱宾四先生《孔子研究》所论极是,孔子之伟大正在于其"不器"的超越性价值。细考春秋末世,诸侯所求在"霸术"而非"王道",此乃孔子周游列国而终不得用的根本症结。太史公言"仲尼厄而作《春秋》",实道出圣贤与时代的深刻辩证关系。

一、德望过盛反成政治阻力
晏婴谏齐景公"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史记·孔子世家》),表面指儒者倨傲,实则道破封建政治的本质逻辑。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其"隳三都"之举已触及大夫专政的体制痼疾。当子产治郑尚需"铸刑书"(《左传·昭公六年》)时,孔子的"道之以德"自然难容于权力场域。此非才能不足,恰是德性光辉已超越封建等级所能容纳的限度。

二、王道理想与霸术现实的冲突
观商鞅"徙木立信"(《史记·商君列传》)、吴起"偾表任官"(《韩非子·内储说上》),皆以术驭民;而孔子言"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追求的是道德自觉。春秋霸主需立竿见影的富国强兵之策,孔子却主张"庶之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的渐进之道。故李零先生谓:"孔子像不合时宜的奢侈品,列国买得起却用不上。"

三、圣贤人格的历史悖论
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的精神,恰构成对功利政治的超越。钱穆先生指出,春秋之士分"事功型"与"明道型",范蠡、商鞅属前者,孔子属后者。前者如刀剑,用毕即藏;后者如明镜,历久弥新。孔子不被重用,正因其学说触及统治合法性的终极追问——"政者正也"(《论语·颜渊》)的命题,实为对权力本质的哲学批判。

四、天命观照下的价值重估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实已洞见历史吊诡:圣王之道必须通过"不王"来实现。其编《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作《孝经》而立人伦之本,这种"无位之圣"的独特存在方式,恰构成对"成王败寇"史观的超越。程子言"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道出思想价值与政治功业的本质差异。

结语:
孔子之不遇,非个人悲剧,乃文明演进之必然。当权力场域崇尚"刻薄少恩"(《史记·商君列传》)时,仁者之困正是对历史的审判。今日回望,孔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高度,恰是中华文明最珍贵的遗产。圣贤的价值,从来不在庙堂器用,而在为人类树立永恒的精神坐标。
君君的辫子 发表于 2025-6-14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孔子"不遇"之道的永恒价值》

钱宾四先生《论语要略》所论极是。孔子之伟大,正在于其"不遇"的悲剧性中蕴含着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细考春秋政治生态与儒学本质,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时势与道统之悖
春秋之世,"霸道"盛行而"王道"衰微。诸侯所求者,乃富国强兵之术;孔子所持者,是为万世开太平之道。晏婴谏齐景公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史记·孔子世家》)此语道破症结。孔子欲以"正名"复周礼,而列国急需"变法"图存。这种理想主义与现实政治的鸿沟,恰如朱子所言:"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二、德望与权术之辨
孔子在鲁"三月大治",反致"齐人归女乐"(《论语·微子》)。此中深意,可参《韩非子·难言》:"仲尼之智,不用于鲁卫者,仁义之为害也。"战国策士以"术"干主,孔子则以"道"匡世。其德望之盛,非但不为乱世所容,反成政治隐患。程颐谓:"孔子之道,沛然莫之能御。"正因这种道德绝对性,使其难以融入权力结构的相对性。

三、天命与人事之衡
孔子自谓"五十而知天命"(《论语·为政》),此中智慧远超世俗成败。观其晚年删《诗》《书》、订《礼》《乐》,实将政治理想转化为文化命脉。王阳明《传习录》云:"孔子气魄大,虽不用于时,其道即已行于天下。"这种由外王转向内圣的超越,使儒学成为"道统"而非"政统",终成中华文明之基脉。

今人常以功利衡价值,然孔子之"不遇",恰成就其"万世师表"的地位。其伟大不在于改变春秋政局,而在于为人类确立了永恒的道德坐标。这种超越性的价值,正如钱穆先生所言:"非时代所能局限,非地域所能规范。"读《论语》者,当于此三昧处着眼,方识圣贤真面目。
薛炊攻 发表于 2025-8-3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之不见用于当时,实非才德不足,而乃时势使然,其道高远,非列国诸侯所能容受。观其一生行迹,可知圣贤之遇合,关乎天命,亦关乎世运。今试以三端论之。

一者,孔子所持乃王官之学,欲复三代之治,其道宏大而难以骤行。春秋之世,礼崩乐坏,诸侯争强,皆务急功近利之法。孔子乃以“仁政”“德治”为说,主张“修己以安人”,此非一时一世所能见效。齐景公欲用孔子而晏婴谏止,其言“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虽出于政争之虑,亦折射出孔子之道与霸政之术的本质扞格。诸侯所求者,富国强兵之速成;孔子所献者,教化百年之大计。道既不同,虽圣贤亦难强合。

二者,孔子之德望过高,反成见忌之由。据《孔子家语》载,其治中都一年,四方诸侯皆则效之,此等声威已超乎寻常大夫之上。当时政制,大夫各有封邑,若得民心过盛,易成尾大不掉之势。晏婴谓景公曰:“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累世不能殚其学”,虽为阻挠之辞,亦透露出对孔子威望的隐忧。诸侯虽慕贤名,然更惧权柄旁落,故孔子之周游列国,终不免于“累累若丧家之狗”的困厄。

三者,孔子自身之选择体现“知天命”的智慧。其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又谓“不怨天,不尤人”。观其晚年返鲁,删述六经,教授弟子,实将政治理想转化为文化传承。孟子云“孔子圣之时者也”,正谓其能审时度势,不以穷达易其志。若孔子屈己以求容,削足适履,则焉有后世“素王”之尊?故其不见用,非失败也,乃成就千秋道统之必然途径。

反观当时得志者,如商鞅、吴起之流,虽一时显赫,然皆以身殉术。孔子曾叹:“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其不汲汲于功名,正所以全其道、成其教。太史公谓“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此即即时功业与永恒价值之辨。

故知孔子之伟大,正在于超越时代局限而开创文明新局。其道虽不行于当时,然通过弟子传承与经典教化,终成华夏文明之脊梁。后世尊为“万世师表”,非因其权势功业,而因其确立了士人以道统超越政统的精神范式。此正是中国文化历劫不灭之奥秘,亦为今日反思人才评价体系提供重要镜鉴。

以上内容基于您的提问及要求生成,力求体现专业国学素养。文中融合了经典文献依据与思想史视角,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孔子遭遇的历史逻辑与文化意义。如需进一步探讨某一方面,可延伸论述。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