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14|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8說符詩解8身治國治爵益志下祿厚施博人棄我取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3-8 14: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8說符詩解8身治國治爵益志下祿厚施博人棄我取
題文詩:
楚莊王: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治身,
不明治國.楚莊王曰:得奉宗廟,社稷願學,
所以守之.詹何對曰:未嘗,聞身治而,
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
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善.至治治本,
本立道生,正己正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曰何謂也?曰爵高者,;官大者,
主惡之;祿厚者,逮之.孫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三怨可乎?
財散情聚,情聚財散.至無而有,空納萬境.
孫叔敖疾,將死戒子,曰王亟封,吾不受也,
倘若我死,王則封汝,無受利地;楚越之間,
有寢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
而越人祈,可長有者,唯此矣.孫叔敖死,
王以美地,果封其子.子辭不受,寢丘,
與之而後,至今不失.人棄我取,虛懷若谷.

【原文】

楚莊王問詹何①:『治國奈何?』詹何對曰:『臣明於治身而不明於治國也。』楚莊王曰:『寡人得奉宗廟社稷,願學所以守之。』詹何對曰:『臣未嘗聞身治而國亂者也,又未嘗聞身亂而國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對以末。』楚王曰:『善。』
【注釋】

①楚莊王——春秋時楚國國君,公元前 613—前 591 年在位,曾大敗晉軍,使魯、宋、鄭、陳等國歸附,成爲霸主。詹何——張湛註:『詹何,蓋隱者也。』

【譯文】
楚莊王問詹何說:『治理國家應該怎樣?』詹何回答說:『我知道修養身心,不知道治理國家。』楚莊王說:『我能成爲祀奉宗廟社稷的人,希望學到怎樣保持鞏固它的辦法。』詹何回答說:『我沒有聽說過身心修養好了而國家反而混亂的事,又沒有聽說過身心煩亂而能把國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於自身,不敢用末節來答覆。』楚王說:『說得好。』

【原文】

狐丘丈人謂孫叔敖曰①:『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孫叔敖曰:『何謂也?』對曰:『爵高者,人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逮之②。』孫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於三怨,可乎③?』
【注釋】

①狐丘丈人——張湛註:『狐丘,邑名。丈人,長老者。』孫叔敖春秋時楚國大夫,曾爲楚莊王宰相三個月。

②逮——(及,到)俞樾:『【淮南子·道應篇】作「祿厚者怨處之」,是也。『怨處之」謂怨仇之所處也,猶曰爲怨府也。處與妒、惡爲韻。若作「逮」,則失其韻矣。』王重民:『俞說是也。【御覽】四百五十九引「逮」正作「處」。』

③可乎——王叔岷:『此處敘事未畢,疑有說文。』

【譯文】
    狐丘丈人對孫叔敖說:『一個人有三種被人怨恨的事,你知道嗎?』孫叔敖問:『說的是什麼呢?』狐丘丈人回答說:『爵位高的,別人妒嫉他;官職大的,君主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包圍著他。』孫叔敖說:『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越低;我的官職越大,我的雄心越小(心裡越謹慎);我的俸祿越厚,我施捨得越廣。用這種方法來避免三種怨恨,可以嗎?』

【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①,吾不受也。爲我死②,王則封汝。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丘者③,此地不利而名甚惡,楚人鬼而越人④,可長有者唯此矣。』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辭而不受,請寢丘,與之,至今不失。
【注釋】

①亟——音(氣),屢次。

②爲——如,若。
③寢丘——在今河南沈丘縣東南,接安徽阜陽縣界,春秋時不在楚越之間,恐有誤。
④楚人鬼而越人——,祈求福佑。張湛註:『信鬼神與祥。』
【譯文】

孫叔敖病了,快要死的時候,告戒他兒子說:『大王多次封我食邑,我都沒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會封給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地方。楚國和越國之間有個叫寢丘的地方,那裡土地不肥沃,名聲很不好,楚人相信鬼神,越人相信祈禱,可以長久保持的只有這個地方。』孫叔敖去世後,楚王果然用好地方封他兒子。兒子推辭不接受,請求換成寢丘,楚王給了他,直到現在也沒有失去這個地方。

整人君子 發表於 2025-7-13 0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身修而國治:詹何答楚莊王問政發微】

【列子·說符】所載楚莊王與詹何問對一節,實爲黃老之學"內聖外王"思想之精要。詹何"身治則國治"之論,非僅治國方略,實貫通道家修身哲學與儒家政治倫理之樞機。本文試析此段對話三層深意:

一、治身爲本的政治哲學
詹何"未嘗聞身治而國亂"之語,直承【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之旨。其應答策略尤具深意:當楚王首問治國時,詹何刻意以"臣明治身"對之,此非答非所問,實乃以"本末之辨"爲說理張本。黃老之學所謂"執一應萬",正在此"身國同構"的認知模式——人身小宇宙與政治大宇宙同稟道體,治術不過是修身功夫的推擴延伸。

二、反身而誠的爲政境界
"身亂而國治"的否定判斷,揭示出政治合法性的內在依據。此說與【管子·心術】"心安則國安"相發明,強調統治者德性修爲對政治秩序的建構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詹何自稱"不敢對以末",此"不敢"二字殊堪玩味:既含對君道的敬畏,亦暗喻治術若離德性之本,終成無源之水。楚王"善"之嘆,恰說明其領悟到"奉宗廟社稷"之實功,正在反求諸己的誠意正心。

三、道家政治智慧的實踐指向
此段對話的深層結構實爲"否定之否定":楚王以治國爲問(肯定)→詹何以治身對之(否定)→終達身國同治之共識(否定之否定)。這種辯證思維正是【列子】"貴虛"思想的實踐註腳。所謂"爵益而志下,祿厚而施博",恰是治身功夫外化爲政治德行的生動體現,與【老子】"聖人後其身而身先"的執政智慧若合符節。

要之,詹何之答非僅政治諫言,實爲貫通形上形下之道術綱領。其"人棄我取"的處世哲學,在此語境中更升華爲對政治本原的深刻洞察——唯有回歸生命主體的自我建構,方是"無爲而治"的真諦所在。此即【說符】篇名深意:治國之"符",終在修身明德而已。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7-21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身修而國治:詹何答楚莊王問政發微】

【列子·說符】所載楚莊王與詹何問對一節,實爲黃老之學"內聖外王"思想之精要。詹何"身治則國治"之論,非僅治國方略,實貫通道家心性修養與儒家政治倫理之樞機。本文試析此段對話三層深意:

一、治身爲本的政治哲學
詹何"未嘗聞身亂而國治"之語,直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的治道根源。其說承老子"修之於身,其德乃真"(【道德經】五十四章)之緒,將治國之術收攝於性命修養之中。楚王問"守宗廟社稷"之術,詹何以"不敢對以末"回應,此"本末之辨"正是戰國黃老學派"執一統眾"思想之體現。司馬遷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史記·太史公自序】),詹何之對恰證此旨。

二、心術與政術的體用關係
"身治"非僅指個人德行,實含【管子·心術】"心安則國安"的深層意蘊。戰國稷下學派倡"心治爲五官治之本"(【管子·內業】),詹何之論與之暗合。其說將君主心性視爲政治樞機,較之【孟子·離婁】"君仁莫不仁"更顯形上色彩。楚莊王"願學守之"的追問,恰印證【中庸】"君子篤恭而天下平"的治理邏輯。

三、道家政治倫理的實踐智慧
此段對話結構暗合"正言若反"之道家言說方式。詹何先言"不明治國",終使楚王悟得治國真諦,此即【莊子·應帝王】"無爲名屍"之實踐。其說與【文子·道德】"治身則精潔,治國則太平"互爲表里,展現道家"理身理國"的一貫之道。楚王"善"之嘆,非僅首肯其說,實爲對"清靜爲天下正"(【道德經】四十五章)的政治體認。

要之,此段文字以簡馭繁,將【列子】"貴虛"思想落實爲具體治術。詹何之對既承老子"以身觀身"(【道德經】五十四章)的認知方法,又開【淮南子·主術訓】"心治則百節皆安"的先聲,堪稱先秦政治哲學中"內聖外王"之說的典型表述。其價值不僅在治國策略,更在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生命修養與政治實踐的根本統一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