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48|回復: 1

[道学研究] 【潜夫论】卷18爱日诗解1主明官正民静力余故务省役为民爱日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3-29 15: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潜夫论】卷18爱日诗解1明官正民静力余故务省役为民爱
题文诗:
国之所以,为国,以有民也;民之所以,
为民,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
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以日力也.
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
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
所谓治国,之日舒长,非谒羲和,而令安行,
又非能,增分度而,益漏刻也.乃君明察,
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
而力有余,故视日长.所谓乱国,之日促短,
非谒羲和,而令疾驱,又非能,减分度而,
损漏刻也,乃君不明,则百官乱,而奸宄兴,
法令鬻卖,而役赋繁,布衣困于,吏政仕者,
穷于,冤民,乃得也,烈士交私,
乃见保也,奸臣肆心,于上乱化,流行于下,
君子载质,而车驰也,细民怀财,而趋走故,
视日短也.经有:王事靡盬,不遑将父.
古闲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养也.
孔子,庶则富之,既富教之.是故礼义,
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富足,生于宽暇,
贫穷起于,无日者也.圣人深知,力者民本,
而国之基,故务省役,为民爱日.如此,
尧敕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邵伯,
不忍烦民,听断棠下,能兴时雍,而致刑错.
【原文】
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2〕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3〕。治国之日舒以长,故其民闲暇而力有余〔4〕;乱国之日促以短,故其民困务而力不足。【注释】

〔1〕○铎按:爱日者,谓爱惜日力民时也。吕氏春秋上农篇云:『敬时爱日,至老不休。』此篇名二字所本。
〔2〕『有』字疑衍。○铎按:本传亦有『有』字,汪例以下句而疑衍,然转恐是下句字脱耳。
〔3〕后汉书张纯后奋传云:『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崔实政论同。管子八观篇云:『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地非民不动,民非作力毋以致财。』淮南子主术训云:『食者民之本也 ,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周语云:『丰殖九薮。』
〔4〕孟子云:『今国家闲暇。』
【原文】
所谓治国之日舒以长者,非谒羲和而令安行也〔1〕,又非能增分度〔2〕而益漏刻也〔3〕。乃君明察而百官治,下循正而得其所,则民安静而力有余,故视日长也〔4〕。所谓乱国之日促以短者,非谒羲和而令疾驱也,又非能减分度而损漏刻也。乃君不明〔5〕则百官乱而奸宄兴〔6〕,法令鬻而役赋繁,则希民困于吏政〔7〕,仕者穷于典礼〔8〕,冤民囗狱乃得直〔9〕,烈士交私乃见保〔10〕,奸臣肆心于上〔11〕,乱化流行于下〔12〕,君子载质而车驰,细民怀财〔13〕而趋走〔14〕,故视日短也。【注释】
〔1〕艺文类聚五十二『谒』上有『能』字,下同。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闲,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郭璞注:「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启筮曰:『空桑之苍苍 ,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旸谷。故尧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时。』」楚辞离骚云:『吾令羲和弭节兮』,王逸注:『羲和,日御也。弭,按也。按节,徐步也。』『安行』亦『弭节』之意。
〔2〕本传注引洛书甄耀度曰:『凡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度为千九百三十二里。日一日行一度,月一日行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一也。』
〔3〕说文云:『漏,以铜受水刻节,昼夜百刻。』周礼絜壶氏郑注:『漏之箭,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闲,有长短焉。太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翻译:所以乱国时间很多也很容易只需一个念头即可,不是拜谒羲和(太阳神)就能使法令迅速传达,也不是减少计量表就能使时间变长
〔4〕商子垦令篇云:『无宿治,则邪官不及为私利于民,而百官之情不相稽,则农有余日。』
〔5〕『君不明』类聚作『君暗』。
〔6〕汉书五行志云:「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亡背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亲近习,长同类。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百官废乱。」
〔7〕说文云:『俙,讼面相是也。』徐锴曰:『面从相质也。』『希』乃『俙』之省。○俞樾云:「『希民』二字无义,疑当作『布衣』,以『布衣』与『仕者』对举,犹慎微篇云:『人君闻此,可以悚●;布衣闻此,可以改容』,以『布衣』与『人君』对举也。慎微篇又云:『由此言之,有希人君,其行一也。』汪笺云:『有希当作布衣。汉碑布作■,与希相似。』然则此篇『布』字,亦因作『■』而误作『希』可知矣。『衣』与『民』下半亦微似。」○铎按:俞说是。
〔8〕『典』疑『曲』之误。崔实政论云:『长吏或实清廉,不肯媚灶,曲礼不行于所属,私爱无囗于囗府』,魏志荀彧传云:『文帝曲礼事彧』是也。汉书儒林传云:「严彭祖廉直不事权贵,或说曰:『君■不修小禮曲意,亡貴人左右之助。』」『曲礼』即『小礼曲意』。按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曰:『河海润千里,其令祠官修山川之祠,为岁事,曲加礼』,王莽传云:『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皆『曲礼』之证。○铎按:汪说是也。古书典、曲二字多相乱,周语上:『瞽献曲』,潜叹篇及史记周本纪作『献典』,误与此同。
〔9〕空格程本作『就』。汉书酷吏田延年传:「霍将军曰:『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按就狱得直,吏政犹未大坏,此当为『鬻狱』。昭十四年左传云:『雍子自知其罪,而赂以买直。鲋也鬻狱。』『鬻狱乃得直』即所谓『买直』也。○铎按:作『鬻狱』是也。程本作『就』,音近而误。
(鬻狱:释义:借诉讼案件收取贿赂。)
〔10〕汉书张汤传云:『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属交私。』元后传:「王凤云:『御史大夫音谨敕,臣敢以死保之。』」○铎按:『交私』字张汤传两见。
〔11〕昭十二年左传云:『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12〕隐五年左传云:『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毛诗凯风序云:『卫之淫风流行。』
〔13〕『财』类聚作『贿』。
〔14〕后汉书皇甫规传云:『载贽驰车,怀粮步走。』○铎按:孟子滕文公下篇:『出疆必载质。』白虎通瑞贽篇云:『贽者,质也。』
翻译:于是君王不明智贤达则百官乱而奸邪兴风作浪,法令繁重徭役大兴,于是希望民被吏政所困,官员典礼被典礼所束,冤枉人民的事情经常发生,烈士要与官员勾结才能被保全,奸臣唯心所欲,乱化在朝堂之下流行,君子隐居山野,良民怀财而逃,所以乱国之日很短。
【原文】
诗云:『王事靡盬,不遑将父〔1〕。』言在古闲暇而得行孝,今迫促不得养也〔2〕。孔子称庶则富之,既富则教之〔3〕。是故〔4〕礼义生于富足〔5〕,盗窃起于贫穷〔6〕,富足生于宽暇,〔7〕贫穷起于无日。圣人深知,力者乃民之本也,而国之基〔8〕,故务省役而为民爱日。是以尧敕羲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9〕;邵伯讼不忍烦民,听断棠下〔10〕,能兴时雍而致刑错〔11〕。【注释】
〔1〕四牡。(诗经四牡:王事靡盬,不遑将父译文:但君王的差使还没有完成,我顾不上把老父亲来奉养。)
〔2〕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诏曰:『今天下孝子顺孙,愿自竭尽以承其亲,外迫公事,内乏资财,是以孝心阙焉。』意与此同。○铎按:此鲁诗义,说见陈乔枞鲁诗遗说考八。
〔3〕论语。(【论语•子路】第九章: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4〕『是故』旧脱,据传补。
〔5〕史记货殖传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淮南子齐俗训云:『夫民有余即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
〔6〕邓析子无厚篇云:『凡民有穿窬为盗者,有诈伪相迷者,此皆生于不足,起于贫穷。』
〔7〕『足』旧作『贵』,据传改。汉书郊祀志:「公孙卿曰:『非少宽暇,神不来。』」
〔8〕『国基』注见本政篇。○铎按:本传『也』字在『基』下。
〔9〕书尧典。○铎按:此引『人时』作『民时』,用今文。
〔10〕诗甘棠郑笺云:『召伯听男女之讼,不重烦劳百姓,止舍小棠之下而听断焉。』此『讼』上当有『决』字,史记燕世家云:『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定九年左传杜注:『召伯决狱于蔽芾小棠之下。』○铎按:『讼』上疑脱『理』字,『理讼』见下文。
〔11〕书尧典云:『黎民于变时雍。』『刑错』注见德化篇。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medest 發表於 2025-4-18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潜夫论·爱日》篇阐发"民为国本,时为民命"之要义,诚为治国之圭臬。今试析其理,以明王道之枢机。

一、民时与国运相系
王符立论精微,首揭"国-民-谷-功-日"五重相生之理。民者,国之血肉;谷者,民之命脉;人功者,谷之源泉;日力者,功之根基。此连环相扣之说,较《管子》"民非作力毋以致财"更进一境。其以"日力"为终极依托,实发前人所未发。所谓"治国之日舒以长",非谓羲和御日缓行,乃指政清民安之时,百姓得尽地利、不夺农时,如《诗经》"王事靡盬"之叹,正是乱世反照。

二、政治清明乃时日延展之本
文中"君明察而百官治"六句,实为全篇枢要。明君之治,不在增减漏刻,而在吏治肃清。百官各司其职,则奸宄不生;法令不鬻,则冤狱得直。此与《尚书》"庶狱庶慎"之训相合,较崔寔《政论》"国以民为本"说更具操作性。尤可贵者,指出"视日长"乃主观体验与客观效用的统一,暗合现代时间社会学之要义。

三、省役爱日乃圣王之道
篇末引尧典"敬授民时"、邵伯"棠下听讼"二典,揭示圣王政治精髓。孔子"富之教之"之说,在此获得时间维度诠释:富足必以宽暇为前提,礼义需时日涵养。王符深谙"力者民本"之理,将儒家养民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时政主张,较之泛言仁政更具实践智慧。

今观是篇,其"爱日"之说实含三重深意:于天道,则顺四时不夺农时;于治道,则简政省刑以纾民力;于人道,则使百姓得尽孝养之欢。三者环环相扣,构成完整的治国伦理。后汉政论家中,能如此系统论述时间政治学者,实罕其匹。当今治理之道,犹当以此为鉴,使民力得舒,国本永固。
西门土豆 發表於 2025-4-19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潜夫论·爱日》治国安民之本探微

《潜夫论·爱日》篇以“民为国本,谷为民命”为纲,层层递进,揭示治国之道在于“惜民力、重农时”。其文曰:“国之所以为国者,以有民也;民之所以为民者,以有谷也;谷之所以丰殖者,以有人功也;功之所以能建者,以日力也。”此四句如连环相扣,直指治国核心——民力与时间的合理配置,实为汉代黄老思想与儒家民本理念之融合。

一、民力为国之根基
王符以“民—谷—功—日”为逻辑链条,阐明国家存续依赖民力,而民力之效在于农耕。古人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民若无暇耕稼,则谷无所出,国本动摇。故“治国之日舒以长”,谓政简刑清,使民得专力于本业。此与《管子》“时政”之说相通,皆强调行政效率与农时保障之平衡。

二、“爱日”即爱民
“日力”者,民之生产时间也。王符痛陈当时官吏“烦役扰民”之弊:“讼狱冗滞,徭役无度”,致使民众“舍本逐末,疲于奔命”。其倡“省役爱日”,非仅减赋轻刑,更需主明官正——君主以清明立纲,官吏以廉直履职,方能“民静而力余”。此说直指官僚体系效率低下之害,与《盐铁论》“疾吏苛政”之论呼应。

三、历史镜鉴与当代启示
汉代文景之治,奉行“与民休息”,遂有“太仓之粟充溢”;而秦末“戍徭无已”,终致天下溃叛。王符之论,实为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今观之,“爱日”思想仍具现实意义:行政冗余与形式主义,犹似古之“烦役”,蚕食社会活力;而“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恰是“省役”之现代实践。

结语
《爱日》篇之精义,在于将“时间”视为治国资源,以民力高效配置为衡量标准。其言虽简,却贯通“民本—吏治—经济”三重维度。读此篇者,当思“为政者一日万机,而民不可一日失时”之训,诚哉斯言!

(全文约780字)

注:本文依《潜夫论》文本,结合汉代政治经济背景,以“民本—效率”为主线析义,力求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