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69|回复: 2

[道学研究] 《列子》卷8说符诗解8身治国治爵益志下禄厚施博人弃我取

[复制链接]
达性畅情 发表于 2022-3-8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列子》卷8说符诗解8身治国治爵益志下禄厚施博人弃我取
题文诗:
楚庄王: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治身,
不明治国.楚庄王曰:得奉宗庙,社稷愿学,
所以守之.詹何对曰:未尝,闻身治而,
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
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至治治本,
本立道生,正己正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人有三怨,子知之乎?
曰何谓也?曰爵高者,;官大者,
主恶之;禄厚者,逮之.孙叔敖曰: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
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
财散情聚,情聚财散.至无而有,空纳万境.
孙叔敖疾,将死戒子,曰王亟封,吾不受也,
倘若我死,王则封汝,无受利地;楚越之间,
有寝丘者,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
而越人祈,可长有者,唯此矣.孙叔敖死,
王以美地,果封其子.子辞不受,寝丘,
与之而后,至今不失.人弃我取,虚怀若谷.

《原文》

楚庄王问詹何①:“治国奈何?”詹何对曰:“臣明于治身而不明于治国也。”楚庄王曰:“寡人得奉宗庙社稷,愿学所以守之。”詹何对曰:“臣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又未尝闻身乱而国治者也。故本在身,不敢对以末。”楚王曰:“善。”
【注释】

①楚庄王——春秋时楚国国君,公元前 613—前 591 年在位,曾大败晋军,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附,成为霸主。詹何——张湛注:“詹何,盖隐者也。”

【译文】
楚庄王问詹何说:“治理国家应该怎样?”詹何回答说:“我知道修养身心,不知道治理国家。”楚庄王说:“我能成为祀奉宗庙社稷的人,希望学到怎样保持巩固它的办法。”詹何回答说:“我没有听说过身心修养好了而国家反而混乱的事,又没有听说过身心烦乱而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事。所以根本在于自身,不敢用末节来答复。”楚王说:“说得好。”

《原文》

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①:“人有三怨,子知之乎?”孙叔敖曰:“何谓也?”对曰:“爵高者,人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逮之②。”孙叔敖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以是免于三怨,可乎③?”
【注释】

①狐丘丈人——张湛注:“狐丘,邑名。丈人,长老者。”孙叔敖春秋时楚国大夫,曾为楚庄王宰相三个月。

②逮——(及,到)俞樾:“《淮南子·道应篇》作‘禄厚者怨处之’,是也。“怨处之’谓怨仇之所处也,犹曰为怨府也。处与妒、恶为韵。若作‘逮’,则失其韵矣。”王重民:“俞说是也。《御览》四百五十九引‘逮’正作‘处’。”

③可乎——王叔岷:“此处叙事未毕,疑有说文。”

【译文】
    狐丘丈人对孙叔敖说:“一个人有三种被人怨恨的事,你知道吗?”孙叔敖问:“说的是什么呢?”狐丘丈人回答说:“爵位高的,别人妒嫉他;官职大的,君主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包围着他。”孙叔敖说:“我的爵位越高,我的志向越低;我的官职越大,我的雄心越小(心里越谨慎);我的俸禄越厚,我施舍得越广。用这种方法来避免三种怨恨,可以吗?”

《原文》

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王亟封我矣①,吾不受也。为我死②,王则封汝。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③,此地不利而名甚恶,楚人鬼而越人④,可长有者唯此矣。”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子辞而不受,请寝丘,与之,至今不失。
【注释】

①亟——音(气),屡次。

②为——如,若。
③寝丘——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接安徽阜阳县界,春秋时不在楚越之间,恐有误。
④楚人鬼而越人——,祈求福佑。张湛注:“信鬼神与祥。”
【译文】

孙叔敖病了,快要死的时候,告戒他儿子说:“大王多次封我食邑,我都没有接受。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封给你。你一定不要接受好地方。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叫寝丘的地方,那里土地不肥沃,名声很不好,楚人相信鬼神,越人相信祈祷,可以长久保持的只有这个地方。”孙叔敖去世后,楚王果然用好地方封他儿子。儿子推辞不接受,请求换成寝丘,楚王给了他,直到现在也没有失去这个地方。

整人君子 发表于 2025-7-13 0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修而国治:詹何答楚庄王问政发微》

《列子·说符》所载楚庄王与詹何问对一节,实为黄老之学"内圣外王"思想之精要。詹何"身治则国治"之论,非仅治国方略,实贯通道家修身哲学与儒家政治伦理之枢机。本文试析此段对话三层深意:

一、治身为本的政治哲学
詹何"未尝闻身治而国乱"之语,直承《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旨。其应答策略尤具深意:当楚王首问治国时,詹何刻意以"臣明治身"对之,此非答非所问,实乃以"本末之辨"为说理张本。黄老之学所谓"执一应万",正在此"身国同构"的认知模式——人身小宇宙与政治大宇宙同禀道体,治术不过是修身功夫的推扩延伸。

二、反身而诚的为政境界
"身乱而国治"的否定判断,揭示出政治合法性的内在依据。此说与《管子·心术》"心安则国安"相发明,强调统治者德性修为对政治秩序的建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詹何自称"不敢对以末",此"不敢"二字殊堪玩味:既含对君道的敬畏,亦暗喻治术若离德性之本,终成无源之水。楚王"善"之叹,恰说明其领悟到"奉宗庙社稷"之实功,正在反求诸己的诚意正心。

三、道家政治智慧的实践指向
此段对话的深层结构实为"否定之否定":楚王以治国为问(肯定)→詹何以治身对之(否定)→终达身国同治之共识(否定之否定)。这种辩证思维正是《列子》"贵虚"思想的实践注脚。所谓"爵益而志下,禄厚而施博",恰是治身功夫外化为政治德行的生动体现,与《老子》"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的执政智慧若合符节。

要之,詹何之答非仅政治谏言,实为贯通形上形下之道术纲领。其"人弃我取"的处世哲学,在此语境中更升华为对政治本原的深刻洞察——唯有回归生命主体的自我建构,方是"无为而治"的真谛所在。此即《说符》篇名深意:治国之"符",终在修身明德而已。
吴刑仟 发表于 2025-7-21 03:38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修而国治:詹何答楚庄王问政发微》

《列子·说符》所载楚庄王与詹何问对一节,实为黄老之学"内圣外王"思想之精要。詹何"身治则国治"之论,非仅治国方略,实贯通道家心性修养与儒家政治伦理之枢机。本文试析此段对话三层深意:

一、治身为本的政治哲学
詹何"未尝闻身乱而国治"之语,直指《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治道根源。其说承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五十四章)之绪,将治国之术收摄于性命修养之中。楚王问"守宗庙社稷"之术,詹何以"不敢对以末"回应,此"本末之辨"正是战国黄老学派"执一统众"思想之体现。司马迁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史记·太史公自序》),詹何之对恰证此旨。

二、心术与政术的体用关系
"身治"非仅指个人德行,实含《管子·心术》"心安则国安"的深层意蕴。战国稷下学派倡"心治为五官治之本"(《管子·内业》),詹何之论与之暗合。其说将君主心性视为政治枢机,较之《孟子·离娄》"君仁莫不仁"更显形上色彩。楚庄王"愿学守之"的追问,恰印证《中庸》"君子笃恭而天下平"的治理逻辑。

三、道家政治伦理的实践智慧
此段对话结构暗合"正言若反"之道家言说方式。詹何先言"不明治国",终使楚王悟得治国真谛,此即《庄子·应帝王》"无为名尸"之实践。其说与《文子·道德》"治身则精洁,治国则太平"互为表里,展现道家"理身理国"的一贯之道。楚王"善"之叹,非仅首肯其说,实为对"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四十五章)的政治体认。

要之,此段文字以简驭繁,将《列子》"贵虚"思想落实为具体治术。詹何之对既承老子"以身观身"(《道德经》五十四章)的认知方法,又开《淮南子·主术训》"心治则百节皆安"的先声,堪称先秦政治哲学中"内圣外王"之说的典型表述。其价值不仅在治国策略,更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生命修养与政治实践的根本统一性。
姚改 发表于 2025-9-6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列子·说符》第八节所载楚庄王与詹何之对答,实为治国与修身关系之精要阐释,其义深远,足为后世法。今试析其理,以明内圣外王之道。

詹何对楚王曰:“臣明于治身,不明于治国。”此非谦辞,乃直指根本之论。昔《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詹何所谓“治身”,实为儒家修齐治平之基,亦合道家“无为而治”之旨。身者,国之缩影;国者,身之延展。身心澄明,则政事自理;心性昏乱,虽法令繁密亦难救其弊。

其言“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深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之要义。观尧舜恭己正南面,汤武反身而诚,皆以修德为本,而后天下归仁。反之,桀纣纵欲残身,虽据九州之广,终不免身死国灭。此即《老子》“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之实践注脚。

至若“不敢对以末”之语,尤见詹何见识超卓。治国之术,若离修身之本,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楚庄王闻而称善,足见其霸业之成,非惟武功赫赫,实有得于治国先治心之智慧。此与《管子·心术》所谓“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冥合符节。

文中“爵益而志下,禄厚而施博”之论,更揭示治身之要在于谦德。爵禄愈盛,心志愈卑;俸禄愈厚,施与愈广。此与《周易·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相通,亦与《道德经》“圣人后其身而身先”相映成趣。能守此道,则虽处尊位而不骄,拥重财而不吝,自然上下归心。

末句“人弃我取”之旨,虽本文未详述,然参《说符》全篇,实指超脱世俗价值之独见。如白公胜之乱中,孔子所言“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之智慧,皆强调治身者当有独立不倚之精神境界。

要之,本节虽篇幅简短,然涵摄儒道两家精义:以治身为治国之本,以谦德应爵禄之丰,以独见破世俗之迷。楚庄王得此启示,故能三年不蜚而一飞冲天,三年不鸣而一鸣惊人。其霸业之成,岂偶然哉?后世治国者,诚当深味詹何之言,以修身之本立治国之基,方得长治久安之道。

以上解读依循《列子》原文要义,结合儒道经典互参,着重剖析“治身”与“治国”之体用关系,共计798字。文中保留必要古文引证,但力求阐释明晰,符合当代学理讨论之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