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6|回覆: 0

[道學研究] 【列子】卷4仲尼詩解1真樂真知無所不樂不知不憂而無不爲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2-2-21 17: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列子】卷4仲尼詩解1真樂真知無所不樂不知不憂無不爲
題文詩
仲尼閒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不敢問,
出告顏回,顏回於是,援琴而歌.孔子聞之,
果召回入,曰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哉?
孔子: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
樂天知命,故不憂也:回所以樂.孔子愀然,
有間:有是言哉?汝之意失,此吾昔日,
之言請以,今言爲正;徒知,樂天知命,
之無憂也,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今,
其實:一身,窮達,知去來之,
由之,亡變亂於,心慮爾之,所謂樂天,
知命無憂.曩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
遺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矣.而魯君臣,
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也尚,
不行一國,與當年也,其如天下,與來世何?
吾始,詩書禮樂,無救治亂,未知所以,
革之之方;樂天,知命者之,所憂雖然,
吾得之矣;爾所謂,樂而知者,非古人之,
​所謂樂知;無樂無知,真樂真知,無所不樂,
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不爲;詩書禮樂,
何棄之有?革之何爲?顏回北面,拜手曰回,
亦得之矣.出告子貢,子貢茫然,自失歸家,
淫思七日,不寢不食,以至骨立.顏回重往,
喻之乃返,弦歌誦書,終身不輟.真情自樂,
自樂自知,至知無爲,憂國憂民,情懷天下.
【原文】

    仲尼閒居,子貢入侍,而有憂色。子貢不敢問,出告顏回。顏回援琴而歌。孔子聞之,果召回入,問曰:『若奚獨樂?』回曰:『夫子奚獨憂?』孔子曰:『先言爾志。』曰:『吾昔聞之夫子曰:「樂天知命故不憂。」回所以樂也。』孔子愀然有間,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此吾昔日之言爾,請以今言爲正也。汝徒知樂天知命之無憂,未知樂天知命有憂之大也。今告若其實:修一身,任窮達,知去來之非我,亡變亂於心慮①,爾之所謂樂天知命之無憂也。曩吾修【詩】、【書】,正【禮】、【樂】,將以治天下,遺來世,非但修一身、治魯國而已。
而魯之君臣日失其序,仁義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②?吾始知【詩】、【書】、【禮】、【樂】無救於治亂,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③。雖然、吾得之矣。夫樂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謂樂知也④。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故無所不樂,無所不知,無所不憂,無所不爲。【詩】、【書】、【禮】、【樂】,何棄之有?革之何爲?』顏回北面拜手曰⑤:『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貢。子貢茫然自失,歸家淫思七日⑥,104 不寢不食,以至骨立⑦。顏回重往喻之,乃反丘門,弦歌誦書,終身不輟。
【譯文】
孔子在家中閒坐著,子貢進來侍候,見他面帶愁容。子貢不敢詢問,出來告訴顏回。顏回便一面彈琴一面唱歌。孔子聽到了琴聲,果然把顏回叫了進去,問道:『你爲什麼獨自快樂?』顏回說:『老師爲什麼獨自憂愁?』孔子說:『先說說你的想法。』顏回說:』我過去聽老師說:「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規律,所以就沒有優愁。」這就是我快樂的原因。』孔子的臉色變得悽然,然後說:『有這話嗎?你把意思領會錯了。這是我過去的話,請以今天的話爲准。你只知道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而沒有憂愁的一面,卻不知道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有很多憂愁的另一面。現在告訴你關於這個問題的正確看法:修養自身,聽任命運的窮困與富貴,懂得生死都不由我自己,因而心慮不會被外界改變和擾亂,這就是你所說的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而沒有憂愁的一面。過去我整理【詩經】、【尚書】,訂正禮制與樂律,準備以此治理天下,流傳後世,並不是只修養自身、治理魯國就滿足了。
     而魯國的國君和大臣一天比一天喪失秩序,仁義道德一天天衰敗,人情善性一天天刻薄。這個學說在一個國家的今天還行不通,又能對整個天下與後世怎樣呢?我這才知道【詩經】、【尚書】、禮制樂律對於治理亂世沒有什麼作用,但卻不知道改革它的方法。這就是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的人所憂愁的事情。雖然如此,但我還是明白了一些。我們所說的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並不是古人所說的樂於順應自然、懂得命運。沒有樂,沒有知,才是真正的樂,真正的知,所以沒有不快樂的事,沒有不知道的事,沒有不憂愁的事,沒有不能做的事。【詩經】、【尚書】、禮制樂律,又喪失了什麼呢?又爲什麼要改革它呢?』顏回面向北拱手作揖說:『我也明白了。』他出來告訴了子貢。子貢莫名其妙,回家深思了七天,不睡不吃,以至骨瘦如柴。顏回又去開導他,然後才回到孔子門下,彈琴唱歌,誦讀詩書,一生也沒停止過。
【注釋】

①亡——【集釋】:『「亡」本作「止」,今從【藏】本、世德堂本、秦本正。』
②矣——楊伯峻:『於省吾【易經新證】以爲「矣」即【詩·召南·采蘩】「於以采蘩,之「以」,何也。』
③此樂天知命者之所優——楊伯峻:『【御覽】四六八引「此樂天知命者之所憂」下有「也」字。』
④所謂——【集釋】:『「所謂」二字,各本皆倒作「謂所」,今從吉府本正。』
⑤拜——王念孫:『拜乃 之偽。』 ,今『拱』字。楊伯峻:『 拜形相近而誤也。』
⑥淫——深。
⑦骨立——形容人消瘦到了極點。

無音之境 發表於 2025-7-11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仲尼】"真樂真知"義疏

【列子·仲尼】此章以"憂樂之辨"爲樞機,闡發道家"真知""真樂"之旨。今據文本,分三重義理疏解如次:

一、憂樂相照之機
子貢見孔子"有憂色"而不敢問,顏回反以琴歌應對,此中已顯二人境界差異。子貢執於形跡,囿於師徒禮法;顏回則體道深遠,知聖人憂樂非俗情可測。孔子"奚獨憂"之問,實爲啟悟之機,顏回以"樂天知命"對答,正契【周易·繫辭】"樂天知命故不憂"之旨。然孔子"愀然有間"者,蓋顏回所悟尚滯於名言概念,未臻究竟。

二、真知之三重境界
1. 俗知:子貢之"憂",乃拘於表象認知,此即【莊子·齊物論】所謂"小知間間"。
2. 名相之知:顏回引"樂天知命"爲說,雖合聖訓,然【文子·道德】云"聖人之學,本於道德",執著經訓反成理障。
3. 真知:孔子終言"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此即【老子】"絕學無憂"之化境。郭象注【莊子】云"忘樂而樂足",正可發明此義——超越對待之知,方契玄同之境。

三、無爲之大用
"無所不樂"非縱情肆欲,乃【淮南子·原道訓】"與道沉浮俯仰"之謂;"無不爲"亦非妄作,實【老子】"無爲而無不爲"之妙用。列子特以"不知不憂"點破:真知者消弭主客二分,故憂樂雙遣;真樂者冥合天理,故動靜皆宜。此即【沖虛經】所謂"形充空虛,乃至委蛇"之境。

要之,此章以師徒問答爲表,以道體論爲里。顏回之對猶帶儒家色彩,孔子之詰則顯道家真詮。讀者當知:列子所述孔子,實爲黃老思想投射,與【論語】所載有本質差異。明乎此,方可不滯文字,得窺"無樂無知"之真際。
非中文名二 發表於 2025-7-14 20:43 | 顯示全部樓層
【列子·仲尼】"真樂真知"義疏

【列子·仲尼】此章以"憂樂之辨"爲樞機,實闡發道家"真知"與"真樂"之體用關係。顏回"援琴而歌"與孔子"有憂色"之對詰,非止師徒閒談,實乃道器之辨的絕妙註腳。今試析其要義三層:

一、樂天知命非究竟義
顏回引孔子"樂天知命故不憂"爲答,此乃儒家常道,然孔子反"愀然有間",正見【列子】托聖立言之深意。郭象注【莊】云"知命者非知也",與此章暗合。蓋執著"知命"之樂,猶落二邊,未達"無樂無不樂"之境。文中孔子終言"吾與汝無其文",即破除"知命"名言桎梏,此道家"絕聖棄智"之轉語也。

二、憂樂雙泯方契真常
顏回之樂尚屬"有待",孔子之憂實爲"無待"之顯相。【沖虛經】以"憂色"爲藥,療治滯樂之病。林希逸【口義】謂:"大聖人之憂,正是樂處。"此即【道德經】"眾人熙熙,如享太牢"與"我獨泊兮其未兆"之對觀。真樂不在琴歌外相,而在"不憂"之本體,所謂"無樂而無不樂"者。

三、無知無爲乃真境界
篇末"無樂無知,是真樂真知"八字,直揭道要。張湛注云:"忘歡而後樂足,遺知而後知全。"此非否定認知,乃超越主客對待之"大知"。猶【莊子·應帝王】"無爲名屍,無爲謀府",真知之體本自空寂,故能"無不爲"。文中"無所不爲"非妄作,乃"循天理而舉事"之謂,與【周易】"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同參。

要之,此章以儒門問答爲表,演道家玄旨爲里。顏回代表"滯跡"之見,孔子所示乃"忘筌"之境。真知如太虛無相,真樂似春水無痕。學者當於孔子"愀然"處會取,莫向顏回琴聲中捉摸。列子垂示之妙,正在此"憂樂雙遣"中顯"道用無窮"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