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4|回復: 0

[道学研究] 【庄子】杂篇卷9渔夫诗解3修身守真精诚之至圣不拘俗法天贵真

[複製鏈接]
达性畅情 發表於 2022-2-10 17: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庄子】篇卷9渔夫诗解3修身守真精诚之至不拘俗法天贵真
题文诗:
揪然而叹,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
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不知所失,
,四谤何也?凄然变容,客曰甚矣,
子难悟也!也之,畏影恶迹,去之走者,
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
以休,处静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
之间,同异之际,观动静变,适受与度,
理好恶情,和喜怒节,几于不免.谨修,
慎守其真,还物与人,则无所累.今不修身,
而求之人,不亦外乎!曰何谓真?客曰真者,
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
虽悲不哀;强怒者亦,虽严不威;强亲者也,
虽笑不和;真悲也者,无声而哀;真怒未发,
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
所以贵真.用于人理,事亲慈孝,事君忠贞,
饮酒欢乐,处丧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
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
功成之美,无一其迹;事亲以适,不论所以;
饮酒以乐,不选其具;处丧以哀,无问其礼.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
自然不易.故圣人也,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
碌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
蚤湛人伪,晚闻大道!至道天真,天性自然.
【原文】

    孔子揪然而叹(1),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2),削迹于卫,伐树于宋、 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3)?』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4)!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5),举足愈数而迹愈多(6),走愈疾而影不离身(7),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8),处 静以息迹(9),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10),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11),理好恶之情(12),和喜怒之节(13),而几于不免矣(14)。谨修而身(15),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修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16),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 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17)。功成之美(18),无一其迹矣(19);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20);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21);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22)。礼者,世俗之所为也(23);真者, 所以受于天也(24),自然不可易也(25)。故圣人法天贵真(26),不拘于俗。愚者反此(27)。不能法天而恤于人(28),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29),故不足。 借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30)!』【译文】
孔子神色愧变而叹息,再叩拜而起说:『我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被削平足迹,在宋国被砍伐讲学遮荫的树木,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我不知道所犯的过失,为何遭到这四种毁谤?』渔翁凄凉地改变面孔说:『严重啊,你太难觉悟了!有人畏惧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足迹想离开它而跑, 举足愈频繁而足迹愈多,跑得愈快而影子却不离开身形,自以为还慢,快跑不止,绝尽力气而死。他不知道到阴暗的地方影子自然消失,处于静止状态足迹自然消灭,愚蠢到极点了!你审视仁义之间,分辨同异之际,观察动静的变化,调适取舍的分寸,调理好恶的情感,调和喜怒的节度,你几乎不免于祸患了。你要谨慎修养身心,慎重保持自己的本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 就无所牵累了。现在,你不修养自身而求助他人,不也是追求外物吗!』
孔子凄凉他说,『请问什么叫做真?』渔翁说:『真是精诚的极点。不精不诚, 就不能感动人。所以勉强哭泣的人,虽然悲痛而不哀伤;勉强发怒的人,虽然严厉而不威严;勉强亲热的人,虽然发笑而不和蔼。真正的悲痛没有声音而哀伤,真正的愤怒没有发作而威严,真正的亲热没有笑容而和蔼。真性在内心,神情流动于外表,这就是珍重精诚的道理,把这种道理运用于人伦, 事奉父母就孝顺,事奉君主就忠贞,饮酒就欢乐,处丧就悲哀。忠贞以功名为主,饮酒以欢乐为主,处丧以悲哀为主,事亲以顺适为主。功名成就是完美,不需要一种途径。事父母以安适,不论什么方法;饮酒以欢乐,不选择器具;处丧的哀伤,不讲究什么礼仪。礼仪是世俗所做的;真性是享受于天的,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天道珍视真性,不拘泥于世俗。 愚蠢的人与此相反。不能够效法天道而体恤于人事,不懂得珍视真性,平凡而受世俗的影响来变化,所以不知满足。可惜啊!你过早地逸乐无度于世俗的礼乐之中而听到大道太晚了!』

【注释】
(1)锹(qiǎo)然,形容伸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的样子。
(2)逐:驱逐。
(3)离:一本作罹,遭。谤:诽谤,毁辱。四谤:指上文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子陈蔡。
(4)难悟:难觉悟。一本作难语,难与言,亦通。
(5)畏影:畏惧自己的影子,恶迹:厌恶自己的足迹。去:脱离、摆脱,走:跑。
(6)数(shùo):屡次,频繁。作快解牵强。
(7)疾:快,急。
(8)处阴:在阴暗无光的地方。休影:止影,没有影子。
(9)处静,处在静止不动的状态。息迹:灭绝足迹,没有足迹。
(10)际:界际,分际。
(11)适,调适、调和。受与:取舍。度:分寸,适度。
(12)理:调埋,疏导。
(13)和:调和。节:节度,分寸。
(14)几:几乎。不免:不免于祸患。
(15)谨:谨慎,修:修养。而:你。身:身心。
(16)人理:人伦。
(17)适:舒适,顺从。
(18)之:则,就。
(19)无:通毋,不拘,不需。一:一定,一种。迹,途径。
(20)不论:不问,不管。以:用。
(21)不选,不选择,具:器具,酒具。
(22)无问:不讲究。札:札仪。
(23)所为:所造成。
(24)受于天:禀受于自然。
(25)不可易:不可以改变。
(26)法天:效法自然。
(27)愚春:愚蠢的人。反此:与此相反。
(28)恤:体恤,周济。人:人事。
(29)禄禄,同碌碌,平凡的样子。受变于俗:受世俗影响而变化。
(30)蚤:同早。湛(dan):通眈,逸乐无度。人伪:世俗的礼乐。

卢岐 發表於 2025-6-29 17:57 | 顯示全部樓層
《渔父》篇"法天贵真"义疏——论庄子对儒家礼法之批判与超越

《庄子·杂篇·渔父》第三章所载孔子与渔父对话,实为庄子后学假托儒道对话以申"法天贵真"之旨。此段文本以孔子"再逐于鲁"四患为引,层层剖判儒家礼法之蔽,最终指向"精诚之至""不拘于俗"的真人境界。

考孔子自陈"四谤"之厄,渔父谓之"畏影恶迹",此喻实具深意。《齐物论》云"影之随形,响之应声",儒家汲汲于仁义教化,恰如畏影者疾走而影愈随。庄子揭示"迹者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天运》),礼法作为道德之迹,已非真性之本然。孔子周游列国而屡遭困厄,正因其"偈偈乎揭仁义"(《天道》),未能达"与时俱化"之境。

渔父所言"子之难悟",直指儒家三大迷执:其一,以礼乐为教化之本,不知"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知北游》);其二,执著人伦秩序,未达"相忘于江湖"(《大宗师》)的自然之境;其三,拘泥形迹教化,昧于"得意忘言"(《外物》)的体道方式。此三者皆属"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的表现。

"精诚之至"作为解脱之道,实为庄子对儒家"诚"概念的转化。《中庸》言"唯天下至诚为能化",仍属道德修为层面;而庄子之"精诚"则超越伦理框架,直指"与天为徒"的性命之本。《渔父》篇强调"真者,精诚之至也",此"真"即《秋水》篇"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的本来面目,较之儒家"克己复礼"的工夫论,更强调对天然本性的持守。

"法天贵真"的终极意义,在于解构"礼-法"的人为建构秩序。庄子以"天刑之,安可解"(《德充符》)的命题,揭示儒家礼法如同"解其桎梏而更以胶漆"(《应帝王》)。渔父谓孔子"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正是对《人间世》"天下有大戒二"的呼应——唯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方能超越"四谤"之困。

此章对话的深层结构,实为庄子学派对战国时期"礼法之争"的哲学回应。通过渔父之口,庄子后学指出:儒家以礼法建构的文明秩序,恰是"残生伤性"的根源;而"不拘于俗"的真人境界,则通过"坐忘""心斋"等工夫,复归于"与造物者游"(《天下》)的自在之境。这种对文明异化的批判,在当代社会仍具深刻启示意义。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7-13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渔父》篇"法天贵真"义疏——论庄子对儒家礼法之批判与超越

《庄子·杂篇·渔父》所载孔子与渔父之对话,实为道家对儒家价值体系之深刻解构。渔父以"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为喻,揭示孔子"四谤"之困实源于其"不反诸己"之迷执。此段文本蕴含三层哲学要义,兹分疏如下:

一、影迹之喻与"真知"境界
"畏影恶迹"者,恰如《齐物论》所言"随其成心而师之"的认知困境。渔父指出"处阴休影,处静息迹"的解决之道,实与《大宗师》"坐忘"说相呼应。庄子强调,儒家汲汲于匡正天下,犹如畏影疾走之徒,其根本谬误在于未明"真知"(《养生主》),即未能洞见祸患实源于自身对礼法形式的执着。郭象注"去之愈远"四字,正点破儒家外求之道的悖论本质。

二、"四谤"事件的天道观照
孔子历数"再逐于鲁""伐树于宋"等遭遇,恰成《德充符》"天刑之,安可解"的现世注脚。渔父谓"子之难悟",实指孔子未达"安时而处顺"(《养生主》)之境。庄子通过渔父之口揭示:世俗所谓祸患,在道家视域中恰是"天倪"(《齐物论》)的体现——当儒家强以人伦秩序框限自然天道,其"削迹""伐树"之厄便成必然。成玄英疏此段时特重"天戮"与"人戮"之辨,可谓得其三昧。

三、"法天贵真"的实践哲学
渔父最终提出的"法天贵真"命题,实为《庄子》全书工夫论之总纲。"真者,精诚之至也"的界定,与《刻意》篇"纯素之道"形成互文。此说超越儒家"克己复礼"的修养路径,主张通过"守真"(《渔父》)回归"受于天"的自然本性。明代释德清《庄子内篇注》特别指出,此处"真"字非谓伦理之诚,而是指"未始有物"(《齐物论》)的本然状态。

要之,此段对话通过层层设喻,完成对儒家价值系统的双重超越:在认识论层面,以"真知"破"仁义"之执;在实践论层面,以"贵真"代"复礼"之功。王夫之《庄子解》评此章"剥儒者之肤而见其髓",诚为的论。然庄子之批判非为否定人伦,恰是通过"天人不相胜"(《大宗师》)的哲学建构,为道德实践开辟更根本的形上基础。此即渔父训导孔子的深层意蕴所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