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5|回覆: 0

[道學研究] 【莊子】外篇卷6天道詩解3聖人立本法天擇地本立道生本先末後

[複製連結]
達性暢情 發表於 2021-12-27 11: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莊子】篇卷6天道詩解3聖人立本法天擇地本立道生本先末後
題文詩:
本在於上,在於下;要在於主,詳在於臣.
軍兵之運,德之未也;賞罰利害,五刑之辟,
教之未也;禮法度數,形名比詳,治之未也;
鐘鼓之音,羽旄之容,樂之未也;哭泣衰絰,
隆殺之服,哀之未也.此五,精神之運,
心術之動,然後從之.學者也,古人有之,
非所以先.君先臣從,父先子從,兄先弟從,
長先少從,男先女從,夫先婦從.尊卑先後,
天地之行,聖人取象.天尊地卑,神明之位;
春夏,秋冬,四時之序;萬物化作,
萌區有狀,盛衰之殺,變化之流.天地至神,
而有尊卑,先後之序,況人道乎?宗廟尚親,
朝廷尚尊,鄉黨尚齒,行事尚賢,大道之序.
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
非其道者,取道?情生萬物,萬物有情,
天地有義,四時有情,至道至情,有條有理,
真情自生.聖人立本,本立道生,法天擇地,
至情至常,聖人真情,真情永恆,人倫常在.
 
【原文】

  本在於上,在於下(1);要在於主,詳在於臣(2)。三軍五兵之運,德之未也(3);賞罰利害,五刑之辟(4),教之未也;禮法度數(5),形名比詳(6),治之未也;鐘鼓之音,羽旄之容(7),樂之未也;哭泣衰絰(8),隆殺之服(9),哀之未也。此五者,須精神之運,心術之動(10),然後從之者也。學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君先而臣從,父先而子從,兄先而弟從,長先而少從,男先而女從,夫先而婦從。
夫尊卑先後,天地之行也(11),故聖人取象焉 (12)。天尊地卑,神明之位也(13);春夏先,秋冬後,四時之序也;萬物化作,萌區有狀(14),盛衰之殺,變化之流也(15)。夫天地至神,而有尊卑先後之序,而況人道乎!宗廟尚親,朝廷尚尊,鄉黨尚齒(16),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也。』 語道而非其序者,非其道也。語道而非其道者,安取道(17)!
【譯文】
天道無為之本君主掌握,政事禮法之未群臣執行;君主在上總其綱要,群臣在下行其細目。軍隊武器的動用,是道德之末流;賞罰利害之推行,五種刑法之設立,是教化之未流;五禮之法,長度計算,名實比較審核,是治道之未流;用鐘鼓奏出樂曲,用鳥羽獸毛裝飾舞者,是樂之未流;哭祭喪服,各有等次,是哀悼之未流。這五類未流枝節之事,必須待精神、心智運動, 然後隨之而動。五種末流枝節之學,古代就有,但不把它放在首要地位。君在先而臣從屬,父在先而子從屬,兄在先而弟從屬,年長者在先而年幼者從屬,男人在先而女人從屬,丈夫在先而妻子從屬。
天地之運行,有上下先後區分,故取而效法之。天在上地在下,是神明確定的地位;春夏在先,秋冬在後,是四時之順序;萬物化生,萌生後區分為各種形狀,再由興盛轉而為衰殺,是變化流行也。天地之道最為神妙莫測,還有上下先後之順序,何況是人道呢!宗廟祭把崇尚血緣之親,朝廷崇尚高爵位,鄉裏間尊敬年長者,治事崇尚賢能,這是大道的先後次第。講論道而非議大道安排下的次第,不是真正的道; 講述的不是真正的道,又從哪裏去得道呢!
【注釋】

(1)本末:中國古代哲學重要範疇,包含本體與現象,主要與次要,根本與從屬諸方面及其相互關係的論述辨析,先秦時期多言本,還未將本末對舉作系統闡述,漢與魏晉時期則有較多討論。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則以農為本,以工商為未。此處本未有特定意義,本為根本,指天道無為;未為枝節,指人事之政事禮法等。上為君主,下為群臣,意即天道無為是根本,由在上之君主掌握。政事禮法是 枝節,由群臣執行。

(2)要:綱要,機要。詳,細目、細節。這句話意思為:君主行的是無為之道,只總概要就夠了, 細節細目要臣去作。

(3)三軍:泛指軍隊。五兵:五種兵器,具體所指說法不一,通行說法指矛、戟、鉞、楯。弓矢。 運:運用。

(4)五刑:墨、剿、剛、宮、大辟。辟:法。

(5)禮法:吉、凶、軍、賓、嘉五禮所遵行的法度。度:計量長短之標準,如丈尺之類。數:數字計算。

(6)形名比詳:即對事物之名實關係進行比較審核。形指事物,名力名、稱,比為比較,詳為審 核、審定。

(7)羽旄之容:用鳥羽、獸毛裝飾歌舞者的服裝、道具,以顯示儀客華美。羽,鳥羽。奼,獸毛。

(8)衰絰(cuidie):衰,喪服,絰為用麻製作的腰帶和冠帶,皆為服喪時穿戴,根據生者與死者血緣親疏關係,喪禮規定了相應的哭祭儀式和喪服規格,不可以相濫。

(9)隆殺之服:隆,加隆、提升;殺為降等。喪服分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綢麻五種,要根據本人與死者關係之親疏,予以加隆或降等,確定其應當穿那種喪服。

(10)心術:心智、心之能力。此句意為,精神心智是本,五未必須從屬於本,不能把枝節當根 本,本末倒置。

(11)尊卑:上下也。言天地之運行有上下先後之分。

(12)取象,取而效法。

(13)言天在上,地在·已是神明安排之位置。

(14)萌區有狀:萬物萌生後區分為各種形狀。

(15)由興盛轉而降為衰殺,是變化之流行。

(16)鄉黨:鄉裏。齒:年齡。

(17)安取道:何處取得大道。莊子認為道有先後次第,離開次第講道,不是真道;講述的不是真道,又讓人從哪裏去取得真道,

覃侄客岫冊 發表於 2025-4-24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道】篇"本末之辨"發微
——莊子政治哲學中的體用關係芻議

【莊子·天道】此章以"本末"為綱,剖判治道之要,實承老子"得一"思想而發其精微。所謂"本在於上,末在於下",非僅言社會層級,更揭示道術之體用關係。聖人法天而立本,猶【易】之"太極生兩儀",本立則道術自生,此莊子政治哲學之樞機也。

五末之說,皆人道之跡:軍兵為德化之末,賞罰為教化之末,禮法為治術之末,樂舞為和樂之末,喪服為哀情之末。此五者皆"不得已而用之"(【莊子·胠篋】),猶如"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莊子·外物】)。郭象注云:"夫本末之相兼,猶手臂之相包",然莊子特強調"明本"方能"統末",此與儒家"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大學】)形成微妙對話。

"精神之運"四字尤當深味。【天下】篇言"獨與天地精神往來",此處"精神"即指本體之流行發用。成玄英疏解為"心術之動",可謂得其三昧。五末皆精神外化之象,猶月印萬川,終歸一本。此種思維模式,與【周易】"形而上者謂之道"、【中庸】"致中和"的宇宙論同出一轍,而更強調"退仁義,賓禮樂"(【莊子·天道】)的超越性。

至人治世,必先"擇天地而法之"(【莊子·天運】),此"擇"字非揀擇之意,乃"虛靜恬淡寂漠無為"(【天道】前章)之自然契合。莊子後學在此章將黃老思想融入心性論,形成獨特的"內聖外王"理路:本者非他,即未始有封之"道";末者非棄,乃道之不得已而顯。這種辯證思維,較之【道德經】"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更顯圓融。

今人讀此章,當超越文字相,體會"本末雙遣"的玄旨。如同"輪扁斫輪"(【天道】後章)之喻,真正的治道不在五末之跡,而在"得之於手而應於心"的精神運化。莊學之深刻,正在於這種即體即用、即本即末的超越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