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49|回復: 2

[儒家学说] 试谈『愿闻子之志』与『克己复礼为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1-5-11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者:刘少杰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篇

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里简译为:『孔子说:『我愿善待老者,能使他安。善待朋友,能使他信。善待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

钱先生详细解释为:此三之宇,一说指人,老者我养之以安,朋友我交之以信,少者我怀之以恩也。另说,三之字指己,即孔于自指。己必孝敬,故老者安之。己必无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怀之。【论语】多言尽己工夫,少言在外之效验,则似第一说为是。然就如第一说,老者养之以安,此必老者安于我之养,而后可以谓之安。朋友交之以信,此必朋友信于我之交,而后可以谓之信。少者怀之以恩,亦必少者怀于我之恩,而后可以谓之怀。是从第一说,仍必进入第二说。盖工夫即在效验上,有此工夫,同时即有此效验。人我皆人于化境,不仅在我心中有人我一体之仁,即在人心中,亦更与我无隔阂。同此仁道,同此化境,圣人仁德之化,至是而可无憾。然此老者朋友与少者,亦指孔子亲所接对者言,非分此三类以该尽天下之人。如桓魍欲杀孔子,桓魋本不在朋友之列,何能交之以信?天地犹有憾,圣人之工夫与其效验,亦必有限。

我有不同看法。

我认为孔子所指更为远大,绝不局限于其本人使他人安、信、怀,这是低于孔子水平的。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其自知天命在于弘道,又何在乎个人的些许荣誉与感激。何所谓道?道是人类的终极理想和根本关怀。至于司马桓魍欲杀孔子,便不在朋友之列,人间作恶多端者甚多,但儒家还是希望能根本上感化小人,使其能够学习进步。如若不然,便落入季康子所谓『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礼运】里有这样文字『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可见孔子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也就是『少有关怀健康成长,成年社会信任有序,老有所依老有所终』、『政治清廉,国富民强,世界和平』。

我想孔子的终极理想应该没有人会反对,因为这是100%正确的理想,讨论都无必要。不管是什么家,什么主张的人都会认可,区别只在于如何实现而已。

怎样去实现『大同』?孔子用其一身去实践,『虽千万人吾往矣』,想到这里不禁肃然起敬。

有学者分孔子人生两段为『致力事功』部分与『研精礼乐』部分,总结的很准确。

『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既见鲁国之衰败,三桓之专横,便积极参与政务,以求『堕三都』而正鲁君,复周礼而后在鲁国建立一个东方的『周』。不得而去。

『莫我知也夫!』孔子周游列国,处处受困,多『好色越好德者』而无明君,甚至一度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后返鲁而『修诗书,兴礼乐』。

孔子之后很多人为人类的理想社会做了努力,由此产生了法家、儒家、墨家等。但纵观历史,乱多而治少。我们不得不问,如此美好的理想为什么几千年来就无法实现呢?为什么永远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呢?

宗教给了我们答案,因为:人有不合理的欲望。

佛教说人的罪过是『贪、嗔、痴、慢、疑』。

基督教说人的罪过是『傲慢、嫉妒、愤怒、懒惰、贪婪、暴食、淫欲』。

两大宗教提出这么多具体的问题,少有人批判他们说的不对。但荀子提出个『性朴论』,只稍提到『性恶』两字,便被古往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批判了几千年,真是冤枉。可见某些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大罪恶是『虚伪』,再加一条就是『伪善』,再加一条就是『愚昧』。

摘抄荀子著【性恶】部分以供参考:『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是人类独特的能力,动物是不知止的,比如金鱼会撑死,豺狼只有被虎豹吓跑才会放弃食物,但人类可出于本身的良知来停止不合理的行为,高尚的人类会『见利思义』、『杀身成仁』,这一点我们应该自豪,如果人不能做到『止』而不顾廉耻只要食物和金钱,则与禽兽无异,需自耻。

宗教是寄希望于彼岸,也就是人死以后的世界,以天堂许之,以地狱约之。但宗教多只约束普通人,既得利益者已然生活在天堂了,地狱又是虚无缥缈的事,自然『无所不用其极』来求现世之乐(但真的乐吗?),民益苦。

中华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是现世的,靠个人的努力就能实现部分的,不用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来世。

孔子提出的主张就是『克己复礼为仁。』这话是给颜渊说的,意指『克服自己与身俱来不好的欲望,兴复人类美好的礼仪制度,就能达到仁』。

首先问『什么是仁?』

『仁者,核也』,仁是人类的内核,核心。『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如果所做之事不仁不义,卖友求荣,虽有荣华富贵,但内心会不安,晚上会失眠,为什么?因为仁是人类优秀的本质之一,所谓『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仁义之举会让你内心感到愉悦,就好比美食会满足口腹之欲一样。仁的表述也类似阳明学派所谓『良知』。

其次问『为什么要克己?』

因为人的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如果不加约束就欲壑难填,所以必须要约束。约束分两个方面,一靠自身意志,所谓『思』,二靠汲取经验,所谓『学』。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若一味只靠自身意志,靠自我的良知,则易落入释家、道家、阳明心学;若一味学而不思,则易将儒家行成儒教,变成统治阶级禁锢思想的武器。

最后问『什么是礼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一个优秀的人,先要学会控制自己不合理的欲望,进而学习礼义,懂得人世间真正的道理,再传授给更多人,让更多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在其位,谋其政』,进而就能达到大同世界。

学习和进步是人之所欲,贪婪和享乐也是人之所欲,二者常混杂于心,互有攻伐。

早上是圣人,中午被世俗拉回来变成了凡人,很难做到『三月不违仁』。那怎么办?没关系,只要学就有收获,要不收获进步,要不收获『仁』和『欲』二者拉扯的煎熬,煎熬也是一种进步,证明你心中尚且存『仁』。

2021-3-26日投稿
联系作者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1-5-11 07:12 | 顯示全部樓層
评点:
文章紧扣【论语】主旨:克己复礼。【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孔子之志,自然是人文教化,因此本文的观点,对『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诠释是合理的,可取的。
邓姻 發表於 2025-4-18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愿闻子之志"与"克己复礼"的实践维度》

刘少杰先生对《论语·公冶长》"老者安之"章的解读颇具启发,然其中若干观点尚有商榷余地。笔者以为,理解此章当置于儒家"内圣外王"的整体框架中考察,方得圣人真意。

钱穆先生提出的两重解释维度,实为体用关系之显现。第一说侧重外在事功,第二说强调内在修养,二者恰如车之两轮。考《论语》"修己以安人"(《宪问》)之教,孔子始终将自我完善与社会教化视为一体两面。老者安、朋友信、少者怀,既是道德实践的外在显现,亦是仁心推扩的自然结果。这种"即工夫即效验"的思维模式,正是儒家"合外内之道"(《中庸》)的精义所在。

至于先生所言孔子志向应超越个人层面,此说确有见地。然需辨明:孔子"天下大同"的理想,必以"克己复礼"为实践根基。《颜渊》篇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此中"天下归仁"与"大同"理想实为同一境界的不同表述。儒家特重"为仁由己"的实践路径,正因认识到社会理想的实现,必须通过每个个体的道德自觉。

考诸《礼运》"大同"章,其实现条件皆与个人修养相关:"讲信修睦"源于朋友有信,"不独亲其亲"本于孝悌之教。孔子虽言"丘未之逮也",却强调"有志焉",此志正是通过"老者安之"等具体实践渐次展开。司马桓魋之例,恰证明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实践精神——虽知教化非能遍及众人,仍坚持正己化人。

当代诠释尤需注意:孔子之志既有超越性的理想维度,又有实践性的现实关怀。将二者割裂,易陷入理想主义空谈或功利主义短视。今日谈"大同",仍需回归"克己复礼"的修养工夫,在诚信体系建设中践行"朋友信之",在养老制度完善中落实"老者安之",在教育改革中实现"少者怀之"。此即《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现代意义。

要之,孔子之志乃立体达用、即凡而圣。忽视其内在修养维度,则理想易成悬空楼阁;忽略其社会关怀,则修养易流于独善其身。明乎此,方能在当代社会真正传承儒家"仁以为己任"的精神传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