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易显浩〈循道〉诗中的儒道精神互鉴》
易显浩先生《循道》一诗,以八句五十六字构建了一个贯通儒道的精神场域。此诗之妙,正在于将儒家"示廉清"的伦理诉求与道家"问枯荣"的宇宙观照熔铸一炉,形成独特的哲理意境。
首联"高悬律诫示廉清,此举常为障目明",以反讽笔法解构形式主义的道德标榜。儒家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的治世理念,在此被辩证审视。诗人敏锐指出,当道德律令沦为表演性的"高悬",反而会遮蔽真正的清明之目。这种批判性思考,与庄子"灭文章,散五采"(《庄子·胠箧》)的解构精神遥相呼应。
颔联"仁爱何须千语鉴,文章自可众人评",则回归儒家本真。孔子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诗人化用此意,强调道德实践不在繁复论证,而在真切体认。而"文章评说"之论,又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思想,展现出入世担当。
颈联"垂名功过观今古,回首盈虚看世情",以史家眼光审视人间法则。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在此转化为对历史虚实的双重观照。"盈虚"二字尤见功力,既承《易经》"损益盈虚"的变易哲学,又接续老子"大盈若冲"的辩证思维。
尾联"草木葱茏随节盛,残春不必问枯荣",最终升华为道家式的宇宙观照。草木意象暗合庄子"万物芸芸,各复其根"的命题,而"不问枯荣"的态度,正是对《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动诠释。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使全诗在儒家的伦理关切之外,另开道家式的天地境界。
此诗可贵处,在于完成了一次精神维度的穿越:从儒家道德批判出发,经历史反思的中转,最终抵达道家宇宙意识的彼岸。这种思想轨迹,恰似王弼注《易》时所言"崇本息末"而又"举本统末"的哲学进路。诗人以七律之严谨法度,承载儒道交融之宏阔思想,实为当代旧体诗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