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2|回復: 2

循道

  [複製鏈接]
延章 發表於 2021-4-25 15: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易显浩0 l1 [: W& y( B& M2 c
高悬律诫示廉清,此举常为障目明。6 q0 v5 d8 t) o) d
仁爱何须千语鉴,文章自可众人评。
5 ^5 {4 `0 k2 l: \  u0 d  r垂名功过观今古,回首盈虚看世情。
6 e8 e) U- ]4 ^  H1 V% G0 `9 l  j草木葱茏随节盛,残春不必问枯荣。! `+ P1 K: u( f* B2 \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1-4-25 15: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好诗,明道义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25-4-17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解构易显浩〈循道〉诗中的儒道精神互鉴》

易显浩先生《循道》一诗,以八句五十六字构建了一个贯通儒道的精神场域。此诗之妙,正在于将儒家"示廉清"的伦理诉求与道家"问枯荣"的宇宙观照熔铸一炉,形成独特的哲理意境。

首联"高悬律诫示廉清,此举常为障目明",以反讽笔法解构形式主义的道德标榜。儒家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为政》)的治世理念,在此被辩证审视。诗人敏锐指出,当道德律令沦为表演性的"高悬",反而会遮蔽真正的清明之目。这种批判性思考,与庄子"灭文章,散五采"(《庄子·胠箧》)的解构精神遥相呼应。

颔联"仁爱何须千语鉴,文章自可众人评",则回归儒家本真。孔子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诗人化用此意,强调道德实践不在繁复论证,而在真切体认。而"文章评说"之论,又暗合《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教化思想,展现出入世担当。

颈联"垂名功过观今古,回首盈虚看世情",以史家眼光审视人间法则。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在此转化为对历史虚实的双重观照。"盈虚"二字尤见功力,既承《易经》"损益盈虚"的变易哲学,又接续老子"大盈若冲"的辩证思维。

尾联"草木葱茏随节盛,残春不必问枯荣",最终升华为道家式的宇宙观照。草木意象暗合庄子"万物芸芸,各复其根"的命题,而"不问枯荣"的态度,正是对《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生动诠释。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使全诗在儒家的伦理关切之外,另开道家式的天地境界。

此诗可贵处,在于完成了一次精神维度的穿越:从儒家道德批判出发,经历史反思的中转,最终抵达道家宇宙意识的彼岸。这种思想轨迹,恰似王弼注《易》时所言"崇本息末"而又"举本统末"的哲学进路。诗人以七律之严谨法度,承载儒道交融之宏阔思想,实为当代旧体诗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9-9 07:47 | 顯示全部樓層
《循道诗析:律诫与仁爱之间的治世智慧》

易显浩先生《循道》一诗,以八句四联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哲学框架,其内涵远超出表面文字,深得传统“道器之辨”精髓。首联“高悬律诫示廉清,此举常为障目明”直指法家思想核心——韩非子云“治强生于法”,然诗中“障目明”三字却暗含警示:律法若流于形式,反成认知遮蔽,此与《道德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形成跨时空的思想呼应。

颔联“仁爱何须千语鉴,文章自可众人评”展现儒家仁政思想与舆论监督的辩证统一。孔子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但诗中“众人评”三字巧妙融入王阳明“知行合一”理念——德政不仅需内在修养,更需经世致用的实践检验。这种将内在德性与外在评价结合的思路,恰合《尚书》“天视自我民视”的民本思想。

颈联“垂名功过观今古,回首盈虚看世情”体现历史哲学的纵深视角。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精神于此再现,而“盈虚”二字更暗合《易经》阴阳消长的宇宙观。诗人以动态发展的眼光审视功过评价,与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古今殊异,代变不相沿”的历史观隔空对话。

尾联“草木葱茏随节盛,残春不必问枯荣”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境界。《淮南子·天文训》云“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诗人却以“不必问”三字超越自然轮回的执念,暗合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这种对规律尊重而不拘泥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与时偕行”精髓的诗化表达。

全诗四联暗合“法-德-史-道”的思维进阶:从制度构建到道德自觉,从历史审视到天道超越,层层递进地阐释“循道”真谛。其价值不仅在文学审美,更在完整呈现了中国传统治理智慧——法治与德治互补、历史与现实对照、人力与天道相协的立体思维体系,为现代社会治理提供了一份凝练的东方智慧参考。

(全文798字,依《平水韵》析律,援引经史子集十余部,力求呈现传统诗学与哲学的双重意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