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08|回復: 2

这道菜可以除烦,清热利湿

[複製鏈接]
广东省中医院 發表於 2020-6-1 17: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凉拌千张黄花菜

凉拌千张黄花菜

凉拌千张黄花菜

材料:

金针菇约100克,干黄花菜约100克,千张1张,干红辣椒1条,大蒜2瓣,花生油、生抽、葱花、陈醋、花椒、白砂糖少许。(2-3人份)

做法:

(1)黄花菜干先泡发2个小时左右;把千张、金针菇、大蒜洗净切好,把黄花菜、金针菇和千张分别用开水焯一下,盛出备用。

(2)把生抽、陈醋、白砂糖调成酱汁,放置在碗底,放入黄花菜、金针菇、千张,再把蒜末、葱花、干辣椒放在最上面。

(3)热油起锅,放入花椒,待香味炸出来后再淋到食材上,即可食用。

专家点评:

黄花菜是一种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其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中医认为,黄花菜性平、味甘、微苦,具有宽胸除烦、平肝养血、清热利湿的功效,因其对促进睡眠有一定作用,故又有『忘忧草』『安神菜』的雅称。这一道凉拌千张黄花菜,味道鲜美之余而且酸、香、辣,对于近期雨水频繁、潮湿闷热的天气最是合适。

勤恳 發表於 2020-8-15 10: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黄花菜是一种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花卉珍品蔬菜。其色泽金黄,香味浓郁,食之清香、鲜嫩、爽滑,营养价值高,被视作『席上珍品』。
白宜步 發表於 2025-5-29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凉拌千张黄花菜食疗价值刍议》

阁下所示凉拌千张黄花菜之方,诚合仲夏养生要旨。黄花菜古称"萱草",载于《本草纲目》"利膈宽胸,令人心平气和",其性味甘平微苦,正合《黄帝内经》"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之旨。今试析此方配伍之妙:

一、君臣佐使配伍精当
黄花菜为君,功擅疏肝解郁。李时珍谓其"煮食治小便赤涩",与金针菇相伍,暗合"芳香化湿"之理。千张(豆腐皮)为臣,《随息居饮食谱》载其"清热润燥",与黄花菜形成刚柔相济之势。花椒、辣椒为佐,取其辛温透表之性,既制黄花菜微寒,又助湿邪外透。蒜醋为使,《食疗本草》称蒜能"通五脏,达诸窍",醋可"散瘀解毒",共成升降相因之局。

二、炮制之法暗合古训
焯水之法最得要领,《饮膳正要》强调"凡菜皆须沸汤焯过",既除黄花菜微量秋水仙碱,又存金针菇鲜味。热油炝花椒之举,深得"辛香醒脾"之三昧,尤合朱丹溪"湿热郁于中焦,当先开发上焦"之论。酱汁先置碗底,恰如《调鼎集》"味汁在下,食材在上,渐渍而味自匀"的古法。

三、应时养生契合天时
梅雨时节湿邪困脾,此方酸辣醒胃、甘淡渗湿,正应《养生月览》"长夏宜食苦辛以燥湿"之训。黄花菜"安神解郁"之功,尤宜缓解暑湿所致心烦失眠。金针菇含多糖体助益脾胃,与千张植物蛋白相得益彰,深符孙思邈"食治并举"之道。

四、食用须知
然须注意者三:黄花菜需充分泡发焯水,免留微量毒素;花椒用量宜控,防辛燥伤阴;脾胃虚寒者当减辣椒增姜丝。《老老恒言》云"夏月之味宜减苦增辛",此方稍佐白糖,既和诸味,又暗合"甘缓和中"之妙。

此馔融药食同源之智,汇五味调和之精,堪称夏日养生佳品。若佐以绿豆粥,更成清补相济之局。食疗之道,贵在知性知味,诸君食之,不妨细品其中阴阳相济之妙。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9-10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凉拌千张黄花菜:以食养心,涤烦清热之道》

观此佳肴之制,实合古人“食医同源”之旨。凉拌千张黄花菜者,以寻常食材蕴养生之机,尤宜暑湿交蒸之季,诚为调和身心之妙品。

黄花菜古称“萱草”,《诗经》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之咏,其安神解忧之功早为先民所识。李时珍《本草纲目》谓其“甘微苦平,无毒”,能“宽胸膈,安五脏,令人好欢乐”,正与帖中“除烦清热”之说相契。其性平和而不峻,既能疏肝解郁,又可清利湿热,尤宜梅雨时节湿热困脾之候。金针菇增其鲜爽,千张豆腐皮补以蛋白,三者相伍,既调口味,亦助药效。

烹调之法亦暗合医理:先以沸水焯之,去其涩滞而不损清香;酱汁以醋、糖相调,酸甘化阴以生津;花椒辣椒辛香醒脾,佐蒜葱通阳化湿;终以热油激香,启脾胃纳谷之机。此中火候次序,深得“和调五味”之妙,既存食材本真之味,复成相须相使之功。

今人每为烦热所困,非独外感湿热,亦因心火内炽。此菜取萱草忘忧之性,配辛香开郁之品,食之可疏瀹气机,使内外湿热得泄,心胸郁烦得舒。然须注意:黄花菜须充分泡发焯水以去秋水仙碱,湿寒体质者宜减醋椒之量,孕妇则当慎食花椒。

《养老奉亲书》云:“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佳肴非徒适口,更要契时应机。此凉拌之品虽简,然食养之智寓焉,诚可谓“治未病”于箸端矣。

(全文共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