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65|回复: 1

[儒家学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12-9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延章按:有成熟社会经验的人都明白,要解决问题,往往是先探究自身的问题,再尝试以自身配合别人,才能成事。但这仅仅处世的经验之谈,是一种能力,至于具备能力之后,人们会如何去做,却因由其自身的人性所决定。君子上达,其性尚仁德,所以凡事以大局为重,以共赢为先,在这样的心态之下,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就会“求诸己”,然后合于人,最后成“共赢”之事;然而,对于下达的小人来说,不是这样,小人下达,所以凡事以自身为重,大局为次,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就算他们具备前文所讲的社会经验,却并不一定会凡事都“求诸己”,只有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才“求诸己”,并且,只要符合自身利益,他们随时可以“求诸人”。

如何识别奸佞

如何识别奸佞

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一章君子求诸己原文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白话译文

孔子说:“君子责求于己,小人责求于人。”

延章疏:孔子说,“上达的人的因由对事情求究于自身,下达的人求究于别人。”本章的重点并不在“求诸人”还是“求诸己”,不管哪个处事方法,都具有一定的成事机率。所以,本章的重点实际在于“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因此,本章可以作为“看人”“识人”的一个方法,如果一个人时常处事“求诸人”,必定是下达的小人,如果他凡事“求诸人”,在大义上“求诸人”,则必定是一个奸佞之人。

注释

求:责也,指责备、责求。《注疏》:“此章言君子责于己,小人责于人也。”延章注:求,《说文》:“索也”;求究,求是。

诸:之于。

先贤注疏

谢氏曰:君子无不反求诸己,小人反是。此君子小人所以分也

杨氏曰:君子虽不病人之不己知,然亦疾没世而名不称也。虽疾没世而名不称,然所以求者,亦反诸己而已。小人求诸人,故违道干誉,无所不至。三者文不相蒙,而义实相足,亦记言者之意。

《论语稽》曰:行有不得而反求诸己,则其责己也必严;违道干誉而望人之知己,则其责人也必甚。其始不过求己求人一念之别,其终遂至君子小人品汇之殊,人不慎之于所求哉!

《论语点睛》曰:识得自己,自然求己。小人只是不知自己耳,哀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见君子小人用心之不同也。人必有所用其心,而品即于此分焉。君子凡事皆反求诸己,如学问暗修之功,惟求自慊于心,即获上信友之事,必不由他途而进。盖兢兢然恐阙失在己,而未尝自宽也。若小人凡事妄求诸人,德不加修而违道以干誉,情偶有拂而任私以推怨,盖戚戚责备于人,而未尝自反也。夫求诸己则可以成物,求诸人适足以丧己。均一求也,而君子、小人悬殊如此。

唐文治曰:君子无所求于人,惟求在我之学而已。小人反是。求己而得益修,求人而心益鄙也。

《四书诠义》曰:求诸己者,凡事只求自尽,见得尽伦践形皆己正当事务,不可不求,而穷通夭寿俟之天,用舍毁誉听之人,于己无与也。然非勉为也,必求自尽,心始安耳。若著一念勉强,则故为隐晦,与求诸人者同。

云门隐者按:求诸己而尽己,听天而顺命。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大义》《论语稽》《论语点睛》《四书解义》《四书诠义》。

田李土 发表于 2025-6-8 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求诸己"与君子人格之养成》

延章先生对《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章的阐发甚得精要,然犹有可申论者。此章虽仅八字,实为孔门心法之枢机,其要义可分三重论之。

一、工夫论层面:反躬自省为修身之本
"求"字训为"责",非徒表面之责备,实含《大学》"格物致知"的深意。朱子《集注》谓"君子反己,小人责人",此"反"字最宜玩味。《孟子·离娄》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正是对本章的发挥。君子之反求,非仅事败后的检讨,实为持续不断的自我观照,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工夫。王阳明《传习录》言"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恰可作注脚。

二、心性论层面:自反工夫彰显主体自觉
谢氏注"君子无不反求诸己"点出主体性自觉。小人"求诸人"之弊,根源在《荀子·性恶》所言"顺情性而求利"的本能反应。而君子之"求诸己",则是经过"克己复礼"的转化,如程颐所言"性即理也"的理性自觉。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特别强调此章体现的"道德自主性",正是儒家与西方自律伦理学相通处。

三、境界论层面:由自反工夫达致天人合一
杨氏注提及"疾没世而名不称",揭示"求诸己"的终极指向。《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的境域,实由持续自反工夫所达致。小人"违道干誉"恰成对照,如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批评的"逐物徇外"之态。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言"君子求诸己"时,已预设"为己之学"(《宪问》)的成德路径,最终通向《易传》"与天地合其德"的境界。

今人读此章,当警惕将"求诸己"简单等同于现代心理学的"自我反思"。儒家自反工夫以"仁"为内核(《颜渊》"为仁由己"),以"礼"为准则(《泰伯》"立于礼"),此即《论语稽》"一念之别终成品汇之殊"的深意。识人固然重要,然孔子本意更在启发学者由"求诸己"的工夫,渐次臻于"不怨天不尤人"(《宪问》)的君子之境。

(全篇798字)
余出 发表于 2025-7-8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君子求诸己’章义理疏证

《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一章,虽文辞简约,然义理深湛。今就经文脉络与历代注疏,作系统性阐发。

一、概念训诂考辨
‘求’字郑玄训‘责’,朱子释‘责求’,实兼含‘反省’与‘践履’双重意蕴。《说文》‘求,索也’之解尤契经旨,盖君子之‘求’乃对生命本质的深度叩问。观《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可知此‘求’实为道德主体的自觉工夫。

二、心性论基础
谢良佐谓‘君子无不反求诸己’者,正指道德主体性的建立。君子以仁德为本体,如《中庸》‘成己成物’之教,其‘求诸己’乃本体自然发用。小人囿于私欲,如荀子所言‘性恶’之倾向(注:此取荀子语境非价值判断),故其‘求诸人’实为道德主体湮没的必然表现。程颐《伊川易传》云‘君子之志,求在我者也’,正是此理。

三、实践论层次
1. 自反工夫:君子‘求诸己’呈现为‘三省吾身’的修持次第。观《论语·学而》曾子日省章,可知此乃渐进式工夫。
2. 处世智慧:延章先生所言‘配合他人’乃第二义,首要仍在‘克己复礼’的自我转化。朱子《论语集注》强调‘君子修其在己者’,正是此意。
3. 价值抉择:小人‘求诸人’非智识不足,实为价值排序异位。如《大学》‘诤臣’与‘便辟’之别,正在根本用心处。

四、体用关系辨正
历代注家多聚焦君子小人之分,然细绎经文,‘求’之体用实为关键:
1. 本体层面:君子之‘求’是仁心朗现,如明镜止水,物来顺应。
2. 作用层面:小人之‘求’是逐物徇外,如《周易·系辞》‘憧憧往来’之象。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谓‘君子之学,求之己而已矣;小人之学,求之人而已矣’,正揭此体用关系。

五、现代意义诠释
在当代社会关系中,此章可启示:
1. 责任伦理:突破‘归因谬误’的思维惯性,建立主体担当意识。
2. 组织治理:领导者‘正己而物正’的管理哲学(参《孟子·尽心上》)。
3. 文化反思:对治现代性衍生的‘他者依赖’心理机制。

结语:
本章微言大义,要在揭示道德实践的根本路径。君子‘反求诸己’非消极内敛,实为‘己欲立而立人’的积极工夫(《论语·雍也》)。读者当于日用伦常中体认此心,方得圣贤垂训真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