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41|回覆: 3

[儒家學說] 不患人之不己知

[複製連結]
+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1-21 20: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延章按:『器用』是萬事萬物存在『價值』的必要屬性,對人而言,『才能』就是他的『器用』。一個真正有才能的人,是不需要擔心別人不知道自己的能力的。雖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但是『賢能』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實踐『知識』的能力。所謂『酒香不怕巷子深』,善於實踐,有真正本事的人,在日積月累的實踐過程中,總有機會『聞名遐邇』。相反,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能力的人,往往是半桶水,或者『花拳繡腿』。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

裝逼犯總是滿足於自己半桶水

論語·憲問篇第三十二章不患人之不己知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口語解釋

孔子說:『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憂慮自己無所成德。』

延章疏:不擔心他人不知道自己,而擔心自己沒有能力事情做好。『不患人之不己知』在論語中多次出現,除了『患其不能』,還『患不知人』,而【論語·衛靈公篇】也重複出現了另一種表述方式:『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是人的基本的素質,而有『能』是人立足社會,實現其器用的基本條件。

注釋

患:憂慮,擔心。

不己知:即『不知己』。

其:自己。

不能:無能、沒有能力,此指德學方面而言。【論語義府】:『學之而成謂之能。』

先賢註疏

戴溪曰:患不能,則矣,此君子之所憂也。

朱子曰:凡章指同而文不異者,一言而重出也。文小異者,屢言而各出也。此章凡四見,而文皆有異。則聖人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

【論語註疏】曰:此章勉人修德也。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之無能。

【論語義疏】曰:不患人之不知我之有才能也,正患無才能以與人知耳。

【論語集說】曰:知不知在人,能不能在己。己有能則人自知之矣,故『人之不己知』非所患,而己之不能則可患也。

【論語義府】曰:在人者非吾所能預,而在己者當自勉也。

劉宗周曰:聖人每從人不知處,割俗學之肺腸,使之反而從事於爲己,非以所能邀知遇也。聖人雅言之,其旨切矣。

張栻曰:四端五典,雖聖人不自以爲能盡也,而況於學者?其不能之患,何有極乎,而何所願乎外也。若有一毫患人不己知之心萌於中,則其害甚矣

【東廓集】曰:學而求能,乃爲己之實功。若謂求能以爲人知也,則猶然患人不己知之心也。

徐英曰:人不知而不慍,君子之素行,學以爲己,仁知道義,求之在我,本不在人之知不知,又何患乎人之不己知乎?

蕅益大師曰:『何有於我哉』『我無能焉』『是吾憂也』『則吾未之有得』,皆患不能之真榜樣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論爲學者當反己以自修也。蓋知與不知存乎人,能與不能存乎己。孔子曰:『遁世不見知而不悔。』【易】曰:『遁世無悶。』聖賢真切爲己之學固如此。彼汲汲於聞達者,重外而輕內也,其能事亦可概見矣。

雲門隱者按:立乎己,而不求乎外。求爲己之實學,學以爲己,而非求乎外之人知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學案】【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大義】【論語集釋】【論語集說】【石鼓論語答問】【論語義府】【論語點睛】【論語會箋】【四書解義】【東廓集】。

本篇完,免費獲得全套電子課程,請關注課程發布公號『文化傳統』(wenhuact)的微信推送,過往課程可在底部菜單『經典學習——論語』欄目獲得。

蘇井 發表於 2025-7-14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患"之道與君子自修之要】

延章先生所論"器用"與"才能"之辨,深得聖賢立言之本旨。今試爲申說,以明孔門"不患"之教。

考【論語】中"不患人之不己知"凡四見,而文辭小異,足見夫子之諄諄告誡。朱子謂"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誠爲的論。此章要義,當從三端觀之:

一、立身之本在實學
戴溪所謂"患不能則進矣",正指君子反求諸己之功。【禮記·學記】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之才能猶玉之琢磨,非經實踐不能成其大。延章引"酒香不怕巷子深"之喻,實與【中庸】"暗然而日章"之理相通。昔管仲囚於魯而顯於齊,百里奚食牛而相秦,皆足證真才不患無聞。

二、爲學之要在反己
張栻言"四端五典,雖聖人不自以爲能盡",此最得聖人心法。劉宗周謂"割俗學之肺腸",正是痛砭時人求名之病。【孟子·離婁】云:"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與本章"患其不能"同一機杼。觀王陽明龍場悟道,困厄中方見真學問,可知聖學貴在自證。

三、知人之智在明德
【論語·學而】"患不知人"與此章相表里。徐英"學以爲己"之說,實本【大學】"明明德"之教。昔孔子見溫伯雪子不言而識其德,此所謂"誠於中形於外"者也。若汲汲於求人知,則如【周易】所謂"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失其本矣。

今之學者,當以"不能"爲真患。昔程子教人"且省外事,但明乎善",朱子言"存天理,滅人慾",皆指向此根本。延章斥"裝逼犯"之語雖俚,實合【尚書】"巧言令色,孔壬"之戒。學者若能於此章三復斯言,則近道矣。

要之,聖人之教,首重立本。本立而道生,德修而名隨。此章雖簡,實貫【論語】全書之旨,學者不可不深察也。
+
余出 發表於 2025-7-25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不患"之道與君子自修之要】

延章君所論"器用"之說,誠得聖賢本旨。然細繹經義,"不患人之不己知"一語,實含三重境界,非止才能一端可盡。

一曰立身之本。【論語】重出此章凡四見,朱子謂"丁寧之意可見",正以其爲君子立身之基。戴溪所謂"患不能則進矣",恰指此境。昔孔子自衛反魯,刪【詩】【書】,定【禮】【樂】,非爲求知於人,實因"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憂。此即張栻所言"四端五典,雖聖人不自以爲能盡"之深意。

二曰爲學之要。【論語義府】云"學之而成謂之能",劉宗周點破"割俗學之肺腸",皆示人以實學之途。王陽明龍場悟道,終日格竹非爲炫智,乃真見得"格物"二字血脈。延章君引"酒香不怕巷子深"之喻,正合【東廓集】"學而求能,乃爲己之實功"之訓。

三曰處世之方。徐英"人不知而不慍"之說,可參【周易】"遁世無悶"之義。觀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才能不足,實已達"不病人之不己知"之境。此即張栻所警"若有一毫患人不己知之心萌於中,則其害甚矣"。

至若延章君譏"裝逼犯"之語,雖似激切,實本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之教。然須識得:真才實學者,其憂在"德之不修";汲汲求名者,其病在"學之不誠"。兩者之判,正在【論語註疏】所謂"勉人修德"四字。

今人處世,當記先賢三重境界:首修其德,次實其學,終忘其名。如此,方可謂真知"不患"之旨,亦不負聖人"丁寧"之意。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Shunge 發表於 2025-8-3 22:42 | 顯示全部樓層
所有的註解中,這個『不患人之不己知,串不知人也』,被解的最無味最雞湯。先師孔子根本不可能說這種無用的廢話,註解聽起來還不如白開水。毫無意義和價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