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51|回覆: 2

[儒家學說]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複製連結]
+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7-29 22: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白話譯文

孔子說:『貧困而沒有怨恨,很難啊;富有卻不驕慢,則比較容易。』

注釋

貧:指貧窮。

富:指富有。

前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章言人之貧乏,多所怨恨,而無怨為難;人若豐富,好生驕逸,而無驕為易

朱子曰:處貧難,處富易,人之常情。然人當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也。又曰:諂之病甚於怨,無怨之難則甚於無諂。

白石錢氏曰:貧逆境無怨則難,富順境無驕則易。

李炳南曰:怨驕二字都是煩惱,一個人如不願為煩惱所苦,那就要無怨無驕,但貧而無怨比較難,富而無驕比較易。既知難易之後,就要在貧時勉為其難,至於富貴,當然更不可驕傲。

鄭汝諧曰:貧而無怨,樂天之事;富而無驕,自守者能之

張栻曰:富而無驕易,不矜於外物者能之;至於貧而無怨,非內有所安者不能也。或謂世固有處貧賤而無失,至於一旦當富貴之地,則失其本心。然則難易之論,有時而不然耶?此蓋未知夫無怨之味也。所謂處貧賤而無失者,特未見其失於外耳,又烏能保其中之無怨耶?蓋一毫有所不平於其中,皆為怨矣。故貧而無諂易,貧而無怨難,無怨則進於樂矣

劉宗周曰:貧而無怨,非有真學術、大涵養不能,故曰難;富而無驕,則猶可矜持於意見之間者,故曰易。夫子蓋就學問中勘難易,非就世情上較難易也。

江熙曰:顏淵無怨,不可及也;若子貢不驕,猶可能也。

錢穆曰:使顏淵處子貢之富則,使子貢居顏淵之貧則此處見學養高下,非孔門之獎貧賤富

徐英曰:不淫於富貴,中人之所能;不移於貧賤,志士之所希

【四書辨疑】曰:能安於貧,然後無怨貧之心;不恃其富,斯可無驕富之氣。心顏子處貧之心,則能貧而無怨矣,『富而無驕』不足道也。志子貢居富之志,則能富而無驕矣,『貧而無怨』未敢望焉。察天下之貧者,萬中實無一二無怨;觀天下之富者,十中須有二三無驕。以此推之,足以知無怨為難,無驕為易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就常情事勢論處境之難易也。人能處逆境者,或能處順境;能處順境者,未必盡能處逆境。所貴操守有素,外遇不累其心,恬淡自安,物慾不移其志,斯可以貧,亦可以富。人何可不勉其所難,而又何可忽其所易哉?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意原】【癸巳論語解】【論語集釋】【論語集說】【論語會箋】【論語新解】【論語學案】【論語講要】【四書解義】【四書辨疑】。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7-9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貧富境遇中的心性修養——釋"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孔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此語實為勘驗心性修養之圭臬。歷代注家多從人情常態立論,然細究之,其中蘊涵着深刻的修身哲學與境界差異。

一、貧富之境與心性考驗
朱子謂"處貧難,處富易"乃人情之常,誠為確論。貧者困於生計,易生不平之氣;富者恃其財貨,多縱驕矜之情。然錢穆先生獨具慧眼,指出此非孔門獎貧賤富,實為彰顯學養高下。顏淵簞瓢陋巷而不改其樂,子貢結駟連騎而能謙遜自持,二者境界之異,正在此"怨"與"驕"處見分曉。

二、無怨之難與安貧之學
張栻謂"非內有所安者不能",此語道破無怨之真諦。鄭汝諧以"樂天之事"解之,劉宗周更直言需"真學術、大涵養"。考諸【論語】,"不遷怒"為顏子之德,"疏食飲水"乃夫子之樂,皆顯安貧需超越物質層面,達致精神自足。【四書辨疑】以"萬中無一二"狀無怨之罕,正因其需徹悟性命之理,非徒表面隱忍。

三、無驕之易與持富之道
江熙舉子貢為證,謂"猶可能也",可見無驕尚屬修養初階。徐英雲"中人之所能",蓋因富者本具資源優勢,稍加克制即可免於外露驕態。然【四書解義】警示"不可忽其所易",實因富者之驕往往隱微難察,如【大學】所言"驕泰以失之",故當如子貢"富而好禮",方為究竟。

四、難易之辨的修養啟示
李炳南居士點明"勉其難而不可忽其易"的實踐智慧。白石錢氏"順逆二境"說尤具深意:逆境如磨刀之石,最驗工夫;順境似行舟之風,易生懈怠。張栻駁"難易有時不然"之論,強調"一毫不平皆為怨",可見儒家修養之嚴苛。

結語:
此章之要,在勉人突破環境束縛,臻於"素位而行"之境。貧時當師顏子之樂道,富則效子貢之好禮。程子云"富貴不淫貧賤樂",正是對此章最佳註腳。學者若能於貧富際遇中皆持守本心,則庶幾近於"不怨天不尤人"之君子矣。

(全文798字)
+
天噬眼淚 發表於 2025-7-25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貧富境遇中的心性修養——釋"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孔子言"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一語道盡世人在貧富境遇中的心性修養差異。此章非僅比較處境難易,實為揭示修身工夫之階次。今試析之:

一、貧富之境與心性考驗
朱子謂"處貧難,處富易"乃人之常情,誠為確論。貧者困於生計,易生"不平之鳴"(張栻語),此怨非獨對外,更是內心不安之投射。如顏淵簞瓢屢空而不改其樂,實已臻"內有所安"(張栻語)之境,故孔子特稱其賢。富者雖易生驕矜,然物質豐足時持守禮度,尚可"矜持於意見之間"(劉宗周語),此子貢"富而好禮"所以可企及。

二、無怨與無驕的工夫次第
錢穆指出"無怨"需"真學術、大涵養",其難有三:一則須超越物質困頓對心性的侵蝕,如【四書辨疑】所言"能安於貧";二則須化解比較之心的干擾,此即鄭汝諧所謂"樂天之事";三則如江熙所言,須達至顏淵"不可及"的德性高度。相較之下,"無驕"重在約束外在行為,如【論語註疏】云"不恃其富",屬修身之基礎工夫。

三、孔門修養之微旨
此章當與"貧而樂,富而好禮"互參。孔子非簡單比較貧富處境,而是強調:在逆境中修養心性("勉其難")方見真工夫,處順境時更當警惕"忽其易"(朱子語)。張栻駁世人"難易有時而不然"之說,正指未明"無怨"乃徹底消弭"一毫有所不平"的至境。徐英"不淫富貴易,不移貧賤難"之論,尤見士人操守標準。

結語
讀此章當思:今日物質豐盈時代,"無驕"之教尤需踐行;而面對社會差異時,"無怨"的修養更顯珍貴。二者雖難易有別,然皆需以"外遇不累其心"(【四書解義】語)為歸旨。學者當如顏子般在困頓中養其心體,效子貢於優渥時守其謙德,方不負夫子垂訓之深意。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