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44|回復: 2

[儒家学说]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7-2 2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白话译文

孔子说:『用不经教化的百姓去打仗,这就叫抛弃百姓。』

注释

以:用。

教:教化。〖白虎通〗:『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按:一说是教化百姓以礼义、以孝悌忠信,又说教民熟习于作战。其实两者皆通,未有不教礼义而能教作战者也。

〖正义〗:『古人教战,未始不教以礼义。观子犯对晋文语:虽霸国急用其民,亦必示之义信与礼,而后用之。』

弃:弃去。何休:『存不忘亡,安不忘危。』

前贤注疏

马融曰: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

朱子曰: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弃其民也。

张栻曰:所谓教者,教之以君臣、父子、长幼之义,使皆有亲其上、死其长之心,而又教之以节制如司马法是也。若未之教,而驱之战,则是弃之死地而已矣。

谢氏曰:教之使民亲其上死其长,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捍心腹,以此战也,其克必矣。不然则弃之之道也。

冯椅曰:孟子亦云: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

江谦曰:不修德教,而教民以战者,是弃之也。今之弃民者多矣,何以保国?

钱穆曰:必教民以礼义,习之于战阵,所谓明耻教战,始可用。否则必有破败之祸,是犹弃其民。此两章见孔子论政不讳言兵,惟须有善人教导始可

陈祥道曰:有不能教之君,无不可用之民。『善人教民七年,可以即戎』,则君子教民虽不七年可以即戎矣。孟子曰:师文王者,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可以为政于天下。盖善人之教民,犹小国之施政。小国之政,必七年然后及于天下;善人之教民,必七年然后可以即戎。其势然也。观晋侯之教民,定襄王以示之,伐原以示之,大搜以示之,然后用之以战,则先王之教民,岂特司马坐作进退疾徐疏数之节而已哉?彼不知务者,大则不能教民以礼义,小则不能教民以战阵,及其有事,则驱使人以就死地而已。

唐文治曰:所谓『教』者,非徒武备之学也,修孝悌忠信是其本矣。用不教之民以战,必有败亡之祸,是自杀其民也。

蕅益大师曰:仁人之言,恻然可思。

附录

戴溪曰:此一段,东坡说得已是〖春秋〗,书『以』字极有工,『郑弃其师』与此弃同。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集说〗〖石鼓论语答问〗〖癸巳论语解〗〖论语点睛〗〖论语大义〗〖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会笺〗〖白虎通〗。

黎劭 發表於 2025-6-24 22:15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以不教民战"的政治伦理与军事哲学》

孔子"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一语,实为治国安邦之要义。马融注"不习之民"之"习",非仅战阵之术,实含礼义教化之全体。考《周礼·大司马》"中春教振旅",郑玄注"兵者守国之备",即明教战必本于教化。此中深意,当从三端阐发:

一、教战之本在礼义
张栻"君臣父子长幼之义"说,深得圣学精微。《左传》僖公二十七年载晋文公"大搜以示之礼",正合孔子"善人教民七年"之旨。朱子谓"明耻教战",耻者,礼义廉耻也。唐文治指"孝悌忠信是其本",可谓洞见。古人教战,必先教以祭礼、乡饮,使知尊卑节序,此即《白虎通》"上为之,下效之"之效。

二、弃民之罪在失职
陈祥道"有不能教之君"说,揭橥政治责任。考《穀梁传》闵公二年"郑弃其师",《春秋》书"弃"与本章同义。何休"存亡安危"之论,与《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相发明。江谦痛陈"今之弃民者多矣",实刺当时军政之弊。戴溪谓"『以』字极有工",盖责在上者主动弃民,非民之自弃。

三、军政之要在仁义
谢氏"子弟卫父兄"之喻,本于《孟子》"效死而民弗去"。钱穆"不讳言兵"说,可参《孔子家语》"有文章者必有武备"。蕅益大师称"仁人之言",正谓此章表面言兵,实乃仁政。观晋文公"示之义信与礼"而后用兵,可知霸者犹知此道,况王者乎?

今人解此章,当知军事教育必以道德教化为基础。《礼记·少仪》"军旅思险,隐情以虞"郑注:"隐情者,习其忧恤也。"此即孔子"教"字真谛——非惟技战术训练,实乃培养忧国忧民之情怀。故《论语正义》引子犯语,特标"义信与礼"三目,可谓得圣人心法。当今之世,尤当深思"不教而驱之战"实为现代国家治理之大戒。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8 04:41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教战"之本在礼义——释"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的政教深意》

孔子"以不教民战"之训,实为千古治国之要义。马融注"不习之民"、朱子言"败亡之祸",皆着眼于军事表层,然细绎诸家注疏,此章真谛当在"政教相维"的治国大道。

一、教战必本于礼义
张栻"君臣父子之义"说与谢氏"子弟卫父兄"之喻,揭示教战本质在伦理教化。《白虎通》"上为之,下效之"的训诂,正说明教化乃上行下效的系统工程。晋文公定襄王示义、伐原示信,恰如《正义》所言"虽霸国急用其民,必先礼义",此即孔子"善人教民七年"的实践注脚。唐文治"修孝悌忠信是本"之论,尤得圣门心法。

二、弃民实为失政
"弃"字何休解为"存亡安危之辨",戴溪比之《春秋》"郑弃其师",皆指执政者根本失职。陈祥道"有不能教之君,无不可用之民"的论断,直指问题核心。今观钱穆"明耻教战"之说,可知"弃民"非仅战阵之失,实为平日教化不修的必然恶果。

三、文武相济的治国智慧
《司马法》"节制"之教与子犯"示礼"之策,印证孔子"足食足兵民信"的立体思维。冯椅引孟子"殃民"之戒,江谦"不修德教"之叹,皆警示片面试甲兵之弊。蕅益大师"恻然可思"的点评,尤见圣人仁心。

要之,此章当与"善人教民"章互参。孔子绝非反对国防,而是强调"教"的次第——先以礼义固其本,再以战阵精其用。程树德《论语集释》引《礼记》"军旅有礼则武功成",正是对此章的最佳诠释。今日读之,犹见圣人对生命尊严的敬畏,对政治责任的期许,此即"仁人之言"的永恒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