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51|回復: 2

[儒家学说] 善人教民七年 亦可以即戎矣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7-1 11: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白话译文

孔子说:『善人在位教化百姓七年,也能让他们作战了。』

注释

善人:君子,有德行之人。

教民:教化百姓。

七年:表示时间久。

即戎:上战场作战。即,就、靠近。戎,兵器、军队,此指作战打仗。缪协:『「亦可以即戎」,未尽善义也。』

前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善人为政之法也。言君子为政教民至于七年,使民知礼义与信,亦可以就兵戎攻战之事也。

朱子曰: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

程子曰:『七年』云者,圣人度其时可矣。如云期月、三年、百年、一世、大国五年、小国七年之类,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

张栻曰:以善人而教民,至于七年之,而犹曰『可以即戎』,言兵之不易也。

唐文治曰:『即戎』即『足兵』之义,言『教』而『民信』自在其中

刘宗周曰:善人之治,以教化为本。教以,则民不遗其亲;教以,则民不后其君。至于七年之久,而上下之所感孚者,深矣。岂有难于即戎哉?古者寓兵于农,伍两卒徒之众即比闾族党之民。驱民而戎讵曰难之,然而法制禁令,天下能无离心乎?非善人之教久,而何以收亲上死长之效也。以不教之民而使之战,民必二矣,非弃而何

江熙曰: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善人之教,不逮机理,倍于圣人,亦可有成。六年之外,民可用也

〖四书说约〗曰:善人教民,非为即戎,而言可以即戎者,即〖孟子〗『王如施仁政于民,可挞秦楚』之意。见『』字中全有本领,培元气者即所以壮神气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思善人教民之功也。盖善人之教民,不专为兵戎之计,惟是训养有素,则礼义既明,人心自固,即此休养生息之民,可得其有勇知方之用

〖论语商〗曰:诸生问:『战者,危事也。言兵者率谓付之严明之将,夫子却思善人,似与戎事相左。』宗建曰:『此意正是本防,全要发挥。世未有不结士心而能得士力、不固元气而神气肃者,以善人而教民才是堂堂正正之教,不是苛刻诡秘之术,庶可以即戎,不至防人死地耳。亦可以有斟酌慎重之意。』

附录

吴嘉宾曰:古人三载考绩,三考而后黜陟,皆中间一年而考,五年则再考,七年则三考,故三年为初,七年为终。

李炳南曰:善人治理国家,不会穷兵黩武。但受外国侵略,不能不以武力抵抗。所以平时教民,除了道德教育与职业教育外,应有军事训练,并以道德教育为主。如此七年之久,一旦有外敌入侵,人民可以当兵卫国。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集释〗〖论语讲要〗〖论语学案〗〖癸巳论语解〗〖论语商〗〖论语义疏〗〖论语大义〗〖论语说〗〖四书说约〗〖四书解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9-7-4 17:5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教民者,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务农讲武之法。民知亲其上、死其长,故可以即戎
忍隐待时 發表於 2025-4-13 02: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章义理发微

孔子"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之论,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中军政关系之要义。此章表面言兵事,内里却蕴含着儒家"以教为政"的核心思想。今试从三重维度剖析其精义:

一、教化之本在于德性涵养
朱子注"教之孝悌忠信之行",正揭示儒家教化之本质。善人之教非徒习战阵之法,实以德性涵养为先务。程子谓"七年云者,圣人度其时可矣",此"时"非历数之期,乃道德化成之候。观《四书解义》"训养有素,则礼义既明"之说,可知七年之期实为道德内化所需周期。古人三载考绩之制(吴嘉宾说),七年恰为道德教化显现成效之时。

二、军政关系之辩证
张栻"兵之不易"之叹,道出儒家对军事的审慎态度。唐文治点明"'即戎'即'足兵'之义",揭示儒家"有文事者必有武备"的思想。《四书说约》引孟子"可挞秦楚"之喻,彰显德治对军事的支撑作用。刘宗周阐发尤精:"寓兵于农"的传统下,军事能力实为教化成效的自然延伸,非刻意训练所得。

三、战争伦理的深层思考
江熙对比孔子"三年有成"之说,凸显善人教化虽"不逮机理",然终能见效。《论语商》载宗建之论尤为警策:"不结士心而能得士力"实为军事伦理的核心问题。善人之教所以可贵,正在其"堂堂正正之教"能避免"防人死地"的军事异化。李炳南"道德教育为主"的现代诠释,恰延续了这一传统。

要之,此章微言大义在于:军事能力本质上是道德教化的副产品。七年之期非谓训练时长,实指道德教化浸润民心的必要过程。当今世界冲突频仍,儒家这种以德性涵养为军事基础的思想,实为化解"安全困境"的宝贵智慧。善人之教所以能"即戎",正因其培养的是"有耻且格"的公民,而非单纯的战斗工具。此中深意,值得当代治国者深思。
胡姚 發表於 2025-4-28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子路》"善人教民七年"章义理发微

孔子"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之论,实为儒家政教思想之精义所在。此章表面论兵事,深层实关王道政治之全体大用。今试析其要义如次:

一、教民之本在于德化
朱子谓"教之孝悌忠信之行",张栻称"兵之不易",皆揭示善人教民首重德教。考《周礼》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本为一体,孔子所言"教民"实承此传统。刘宗周所云"教以仁则民不遗其亲,教以义则民不后其君",正得圣贤微意。古人寓兵于农,军事训练必以道德教化为基础,此即《孟子》"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之意。

二、七年之期寓深意
程子谓"圣人度其时可矣",吴嘉宾考三代考绩制度,指出七年乃"三考黜陟"之期。此非确数,实喻教化需持久之功。《论语》载孔子言"期月可也,三年有成",与此章相参,可见善人教化虽不及圣人,然积七年之功,亦可使民"有勇知方"。江熙谓"六年之外民可用",正是此理。

三、即戎之道在民心
《四书说约》引《孟子》"可挞秦楚"之说,深得经义。善人教民非为穷兵黩武,而是通过"培元气"以"壮神气"。李炳南所言"道德教育为主",正本于此。宗建答诸生问,强调"不结士心而能得士力"之不可得,尤见精要。孔子此语实针对当时急功近利之政风,申明"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旨。

要之,此章体现儒家"以教为政"之核心思想。善人治国,必以德教培本,使民"亲其上而死其长",如此方为真正强兵之道。缪协谓"未尽善义",盖因善人终不及圣人之化,然已得王道之端。今日读此章,尤当深思教化与国防、民心与武备之辩证关系,方不负圣贤垂训之深意。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