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22|回复: 0

[杂家] 人要心存善更需懂自保

[复制链接]
如道书会 发表于 2019-6-3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

夏,四月,戊申,立鄄城侯植为鄄城王。是时,诸侯王皆寄地空名而无其实;王国各有老兵百余人以为守卫,隔绝千里之外,不听朝聘,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伺察之;虽有王侯之号而侪于匹夫,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法既峻切,诸侯王过恶日闻;独北海王兖谨慎好学,未尝有失。文学、防辅相与言曰:“受诏察王举措,有过当奏,有善亦宜以闻。”遂共表称陈竣美。衮闻之,大惊惧,责让文学曰:“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而诸君乃以上闻,是适所以增其负累也。且如有善,何患不闻,而遽共如是,是非所以为益也。”

翻译

夏季,四月,戊申(十四日),立鄄城侯曹植为鄄城王。当时,诸侯王只保有封国的空名而汉有实力;各王国只有百余名老兵作为警卫,与都城隔绝千里,又不允许诸侯王到京城朝见皇帝,朝廷在各诸侯王国设置防辅和监国等官员,以监视诸侯王的行动;他们虽有王侯的名义,而实际上与平民百姓汉有什么两样,都想作平民百姓即又不能够。法令既然严峻急切,诸侯王有过错和恶行的情况便天天都听到。只有北海王曹兖勤奋好学,行为谨慎,未曾有过失。王国的文学和防辅商量说:“我们奉命观察北海王的举止行为,他有过失,我们要上报朝廷;有善行,我们也应该向朝廷汇报。”于是二人联名上表陈述曹衮的优点。曹衮知道后,非常惊恐,责备文学官说:“重视道德修养,约束自己,这是做人的本分,而各位却将这些上报朝廷,恰恰是给我增加负担。如果有善行,不怕朝廷不知道,而诸位急迫上报,是在给我帮倒忙。”

学会自保

学会自保
王室子弟需学会自保

解析

这个故事发生在曹魏时期,曹操以后,他们内部皇族之间的夺位之争就很厉害,先曹植和曹丕之争,所以后来当权者都对皇兄皇弟都做了严密的监控,据历史统计,中国的皇帝的兄弟的平均寿命只有二十多岁,也就是因为一个皇帝上位,一般会大杀兄弟,因为兄弟的存在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权力威胁,说不定下属就会来拥护他兄弟来代替自己的位置,所以皇帝必须先下手为强,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

这个案例里面皇帝没有杀掉那些皇族弟兄,而是形成了规矩,把皇族的兄弟严密监控起来,防止他们和外面的人接触,尤其不能和朝廷内臣接触,因为一接触就有可能结党,皇族的结党一定是要谋求最高权力的,所以这方面防备得特别严密,还有就是设置防辅和监国,类似于现在在诸侯王内部掺沙子,部署眼线,这些皇族子弟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中,而且皇族兄弟只保有封国的空名,这个也是要架空他们,让他们没有实力来谋反,外加上他们的府邸,只给老弱的兵士来保卫,这个也有两个考虑,第一是让他们没有人员实力来谋反,第二是朝廷万一要来捉拿他们提供便利。所以这些皇族子弟其实是没有什么自由,还没有百姓过的愉快就可以理解了。

这里北海王曹兖因为表现低调,韬光养晦,勤于学习,让监视他的文学和防辅不得不由衷赞叹,想要把他的事迹汇报给皇帝,但是这样一来从皇帝的角度就会认为我派来监视的人竟然被你感动了,那我的眼线就快无效了,二来你有这么高的声望,有声望就容易聚集人,那就给皇帝的权力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曹兖立即制止他们的汇报。

总结一下,有过错和恶行才是这些皇族子弟应该做的事情,这个真是反人性和舆论,只有这样做才能消减皇帝的疑虑,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的保命。

原题:动辄得咎的皇家宗室子弟的自保之道
gyz9999 发表于 2025-5-26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曹魏宗室政策中的自保之道与德性修养》

三国曹魏时期的宗室政策,实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案例。曹丕即位后所推行的"诸侯虚封制",通过《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的记载可见其严密程度:诸王不仅被剥夺实权,更设置防辅、监国等职官系统进行全方位监控,形成"虽有王侯之号,实与匹夫无异"的特殊政治生态。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北海王曹衮的应对策略蕴含深刻的处世智慧。其一,他深谙"德者本也"的儒家训诫,以"谨慎好学"立身,此乃《中庸》"君子慎其独也"的具体实践。其二,他更明白"木秀于林"的政治风险,当文学、防辅欲上表其善行时,立即以"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婉拒,体现《老子》"光而不耀"的处世哲学。这种既重德性修养又知韬光养晦的双重智慧,恰是乱世中宗室成员的自保要诀。

从政治制度层面考察,曹魏的宗室政策实为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强化的必然产物。汉代贾谊《治安策》早已预警"诸侯之患",至曹丕时更发展为系统的防范机制。通过分析《通典·职官典》可知,防辅官制度实为后世"王府长史"制度的雏形,其监察功能使诸王处于"动辄得咎"的境地。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曹衮"未尝有失"的记录,正印证了《周易·系辞》"君子安其身而后动"的生存智慧。

此案例对当代的启示在于:在复杂环境中,道德修养与政治智慧必须相辅相成。孔子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曹衮的应对恰是此训的生动诠释。真正的智者,既不会因环境险恶放弃德性追求,也不会因德性自持而忽视环境风险,这种平衡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所在。

(全文798字)
陈宦丞 发表于 2025-7-26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曹魏宗室自保之道与德行之衡》

魏明帝太和六年鄄城王曹植之立,实为曹魏宗室政策之典型缩影。观《资治通鉴》所载北海王曹衮事,尤见乱世宗亲存身之艰。当防辅、文学联表称美之时,曹衮"大惊惧"而责让,此非矫情,实乃深谙"德修谤兴"之政治铁律。昔孔子言"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曹衮之慎,正得圣人之微旨。

考曹魏宗室政策,实肇基于文帝黄初之制。其法有三:一曰"虚封",诸王徒拥名号而无实土;二曰"隔绝",严禁朝聘、交通外臣;三曰"监国",设防辅以察得失。此制下,诸侯王"虽有王侯之号而侪于匹夫",恰如笼中困兽。陈寿《三国志》载,任城王曹彰暴薨,临菑侯曹植"醉酒悖慢",皆显露宗室生存之危殆。曹衮能"谨慎好学,未尝有失",非仅德行使然,实乃政治嗅觉敏锐所致。

细究曹衮应对之道,可见三重智慧:其一,深明"善不近名"之理。《庄子·养生主》云"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曹衮责文学"修身自守,常人之行耳",正是恐"德厚者位尊"反招祸患。其二,恪守"中行无咎"之度。《周易》惕励"君子终日乾乾",曹衮之勤学慎行,恰合"庸言之信,庸行之谨"的易道。其三,谙熟"祸福相倚"之机。其言"有善何患不闻",暗合老子"不争而善胜"之旨,以退为进,以默代辩。

然此自保之术,实含深刻悲剧性。曹魏宗室政策虽效汉武推恩之制,却过犹不及。司马光《资治通鉴》特书此事,正为揭示"矫枉过正"之弊。当防辅制度使"诸侯王过恶日闻"时,善者如曹衮亦须"惊惧",此非治国之良方。故王夫之《读通鉴论》痛陈:"魏之削宗室,适为司马氏驱除难耳。"

今人观此,当悟二义:于处世,当如曹衮知"木秀于林"之戒;于治国,则须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之古训。真正的自保之道,不在泯灭德行,而在建立"善不招嫉"的制度保障。曹魏之失,恰在将政治智慧扭曲为生存权术,终使宗室骨肉沦为权力祭品。此中教训,足为千古鉴戒。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