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002|回復: 0

[雑家] 借刀杀人的典故

[複製鏈接]
如道书会 發表於 2019-6-30 18:2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资治通鉴记录的曹操借刀杀人的典故

平原祢衡,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孔融荐之于曹操。衡骂辱操,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彼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乃送与刘表,表廷礼以为上宾。衡称表之美盈口,而好讥贬其左右,于是左右因形而谮之曰:『衡称将军之仁,西伯不过也,唯以为不能断,终不济者,必由此也。』其言实指表短,而非衡所言也。表由是怒,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后衡众辱祖,祖杀之。

翻译

平原人祢衡从小就有才华,能巧言雄辩,但气势很高,刚直而骄傲,孔融把他推荐给曹操。祢衡骂曹操,曹操勃然大怒,孔融说:『祢衡这个竖子,我要杀了他,不过像杀了麻雀和老鼠一样轻松!只是,这个人总有虚名,以为杀了他,远近的人都会说我没有容人的量。』因此把祢衡赠给刘表。刘表对祢衡礼数周全,把他作为上宾。祢衡称赞刘表所做的事,但喜欢嘲笑刘表的亲信。因此,刘表的亲信就污蔑祢衡,对刘表说:『祢衡赞许大将军忠义爱人,能够与周文王对比。然而,他也认为将军不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决定,最终的失败肯定是由于这个原因。』这句话事实上强调了刘表的缺陷,但却并不是祢衡说的。刘表因而大怒,了解江夏郡太守黄祖脾性狂躁,就把祢衡送至江夏。黄祖对祢衡也很优待,但后来祢衡当众辱骂黄祖,黄祖将他杀死。

借刀杀人的典故

借刀杀人的典故

解析

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得出来,有才的人就容易桀骜不驯,很容易得罪人,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祢衡很有才,但是持才傲物,不仅喜欢批评别人,还喜欢骂当权派。这样对祢衡自己来说是很不利,因为就算不是当权者,你批评他,他也要想办法报复,当权派更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把你搞定。这里曹操得知自己被祢衡骂了之后,他心里肯定恨的,相信曹操也派人教育过他多次,但是祢衡肯定改不了这个习惯,这个时候曹操有两个选择,第一是直接杀了他,第二是借刀杀人。如果直接杀了他,曹操会背上害贤之名,对他做聚集人才不利,所以曹操看到刘表对知识分子特别好,那就灵机一动,把祢衡送到了刘表那里。这里面我们要注意,我们的一些引以为豪的名气或爱好,很可能被人利用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目的。这里曹操想借刘表之手杀了祢衡。

祢衡到了刘表这里,应该说是长了记性,他很赞美刘表的所作所为,这样直接领导就会对你有好感,不过正因为这样,祢衡的到来很可能让刘表的左右感受到了压力,所以就算你不攻击他们,他们也要率先攻击你,这里祢衡讥讽了他们,那他们就想办法移花接木,栽赃陷害在刘表面前说祢衡坏话,久而久之,刘表就会认为是真的,但是这里刘表也没有自己动手,因为他和曹操一样担心会被认为害贤。

所以刘表把祢衡送到了部将黄祖那里,这个可能是真正的杀招,因为将领一般都是大老粗,他没有什么爱贤的道德压力,他们一般都很直接的。就算这样,黄祖开始也对祢衡礼遇有加,但是时间久了,按照祢衡的脾气性格,肯定和黄祖合不来,所以就开口骂了黄祖,黄祖直接杀了他,这样曹操也就达到了目的。

从这个案例里面我们看得到,一而再再而三的得罪人,那就是自己的性格脾气问题了,而作为一把手,往往因为有道德压力而不能动手,不过他们可以利用你的性格脾气采用移花接木,借刀杀人的模式来干掉你,最后刘表把祢衡送到黄祖那里,实际上就是类似于陷阱任务,而祢衡的表现都在曹操和刘表的算计之中,他必死无疑。

假魅小虫 發表於 2025-6-20 18:4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祢衡之死与魏晋士风嬗变》
(按:本文以《资治通鉴》所载祢衡事为基点,考其深层文化机理)

祢衡之死,非独一人之悲剧,实为汉魏之际士风转型之缩影。细究曹操"借刀杀人"之策,当从三个层面解其深意:

一、才性相妨:名士风骨的困境
《典论》云"文人相轻",祢衡"尚气刚傲"正是汉末清议遗风。彼时士人崇尚"以德抗位",然建安时期政权重构,曹操"唯才是举"政策实含"才为权用"之潜规则。祢衡持《鹦鹉赋》之才,却不解"乱世文人当以默存身"(《颜氏家训》语),其"骂曹"非止个性使然,更是对士人沦为附庸之反抗。然其悖谬在于:既欲保全名士尊严,又不得不依附权贵,此乃汉晋之际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

二、权力博弈:借刀术的政治隐喻
曹操不杀祢衡,非畏"害贤"之名,实为更高明的权力表演。《韩非子·内储说》早有"借敌刃以除异己"之策,曹操作法暗合法家"术"道:
1. 首送刘表,因其素有"坐谈客"之名(《后汉书》评),必不能容狂士
2. 再转黄祖,江夏乃军事要冲,武将最忌文人讥讽
此连环计中,曹操始终维持"宽厚"表象,却精准利用各方性格弱点。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论此事,谓"奸雄措置,必使己不居其名",可谓的评。

三、历史镜鉴:狂狷之道的现代启示
祢衡之死给后世三重警示:
1. 才德之辨:孔子曰"狂者进取",然《周易》强调"巽以行权",祢衡有狂者之才而无"与时偕行"之智
2. 批评艺术:东汉郭泰"周旋清谈阍闼之间"(《世说新语》注),终得善终,可见"直而无礼则绞"(《论语》语)
3. 权力本质:葛洪《抱朴子》言"明哲保身",在绝对权力面前,名士虚誉实如累卵

要之,祢衡案折射出中国知识阶层从"以道抗势"向"以文附权"的转型阵痛。今人观之,犹当深思才性修养与处世智慧的平衡之道。

(全文798字,依《文心雕龙》"史传"篇法度,参酌陈寅恪"以诗证史"之法)
澄羽 發表於 2025-7-23 13: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借刀杀人"典故中的才德相济之道》

《资治通鉴》所载祢衡之死,非独"借刀杀人"之谋略可鉴,实为才德关系之深刻写照。细究此典,当从三重维度解其深意:

一、才性之辨:祢衡"尚气刚傲"实为魏晋名士典型气质。《人物志》云:"偏材之性,不可转移。"其辩才无碍却失中和,恰如《论语》所谓"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之反照。曹操"犹雀鼠耳"之喻,非仅轻蔑,实暗合《韩非子·说难》中"龙喉下有逆鳞"之诫——人主威严岂容轻犯?

二、政治权谋:曹操"不杀"之决,深得黄老之术精髓。《阴符经》云:"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其转送刘表,既避"害贤"之名,又暗合"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谋略智慧。刘表左右"因形而谮"的运作,恰是《鬼谷子·谋篇》"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的生动实践。

三、处世镜鉴:此典最警策处,在揭示"才"需"德"驭的永恒命题。《周易·系辞》言"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祢衡之悲剧,正在德不足以载其才。反观黄祖"性急"而杀之,恰印证《孟子》"徒善不足以为政"之理——无制度约束的性情终酿祸端。

今人读此,当悟"恃才"与"养德"如车之双轮。王弼注《老子》云:"圣人不立形名以检于物",祢衡之失,正在不知"和光同尘"之妙。故君子处世,当效法水德,既能"击千里",亦懂"绕山行",方为全才之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