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15|回覆: 1

[醫藥臨床] 增水行舟法與增液湯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25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增水行舟法屬潤下法,法以大劑量苦甘咸寒藥物,相互配伍應用的一種治療方法。該方法既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又能養陰增液以潤下。本法臨床可廣泛應用於多種內傷陰液虧虛之證,又爲治療津液虧虛、腸燥所致大便秘結的常用方法。

增水行舟法爲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治療陽明溫病津液耗損,陰虧液涸,不能濡潤大腸而致『無水舟停』導致的大便秘結首倡的治療方法。【溫病條辨】中焦篇十一云:『陽明溫病,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素虛,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吳氏所云陽明溫病,『水不足以行舟,而結糞不下者』,其因不外兩端,一爲熱結,二爲液涸。其陽邪熾盛者,宜承氣法;其陰虧液涸者,當予增水行舟法。增水行舟法爲重用苦咸微寒之玄參,滋陰潤燥、壯水制火、啟腎水以通二便;甘寒之麥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潤腸燥;甘苦而寒之生地,清熱養陰、壯水生津,以增玄參滋陰潤腸之力。三藥相伍,『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又可防虛。』使腸燥得潤,大便得下,成增水行舟之法,故名增液湯。增液者,乃增益津液,使陰虧液涸之便結,得潤而自下,猶如水漲船高,增水舟行之意。增液湯,苦、甘、咸、寒同用,意在增水行舟。筆者於臨床用治陰虧液涸,不能濡潤大腸,而致『無水舟停』之便秘,及老年人津液不足之習慣性便秘,此類病例均予增水行舟法治療,多收捷效。現擇驗案一則,列舉如下:

孫某,男,66歲,2018年12月7日初診。訴大便秘結多年,少腹脹得大便,脹消失。口乾、心煩,曾服多種中西通便藥物治療,或取一時之效,停藥後仍便結如初。近日少腹脹,食不下,口有異味,今經朋友介紹,來本科就診。大便已5日未行,伴見口乾、口渴,舌質紅,苔黃,舌面現中剝,脈沉而細數。證屬陰虧液涸,大腸不得濡潤,乃半虛半實,無水舟停之疾。治宜增水行舟爲法,方予增液湯加味。藥予玄參40g,麥冬20g,生地30g,萊菔子35g,代赭石25g,炙甘草10g。3劑。每劑水煎早晚服。囑禁忌辛辣之品。

二診:藥盡3劑,今晨得大便1次,少腹舒適。口乾、舌質紅,苔黃、舌面中剝,脈沉細數。藥已中的,原方加火麻仁60g,增玄參爲50g,繼進5劑。

三診:藥盡5劑,大便得1日1次行。口乾、口渴大減,口中異味消失。舌質淡紅,黃苔消失,舌面中剝減退,脈細數。患者要求繼服原方治療。遵效不更方之訓,上劑藥量略於增減,先後用藥15劑,大便得以正常。

按:該患有習食辛辣,嗜酒之好。方中重用玄參養陰生津,潤燥清熱;麥冬滋陰潤燥;生地養陰清熱,有助玄參滋陰潤腸之功;萊菔子降氣消脹,通利燥結;火麻仁體潤去燥,以利大腸之便結;代赭石降胃氣,以通燥結;炙甘草守中宮,調和諸藥。諸藥相伍、津液得增,大腸得潤,水漲船高,水增舟行,故療效滿意。(王英華 陳文鳳 劉寶恆 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汪清縣中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李文義 發表於 2025-6-2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增水行舟法臨證探賾與增液湯應用發微】

潤下之法,肇端【內經】"燥者濡之"之旨,至清代吳瑭【溫病條辨】乃成系統。增水行舟法作爲潤下法之精要,實爲治療"無水舟停"證候的圭臬。今就法理與臨床應用析論如下:

一、法理溯源
此法取象比類,以"江河之水涸則舟楫不行"喻大腸津虧之便秘。吳瑭創製時強調"寓瀉於補"的配伍精義,其藥物選擇體現三重相須之道:玄參苦咸微寒,專啟腎水上行而潤燥;麥冬甘寒,培肺胃陰津以下濡腸腑;生地甘苦寒,壯水制火而滋液。三藥合用,恰合【傷寒論】"存津液"之訓,又創新發展了溫病學派護陰學說。

二、辨證要點
臨床運用當把握三大指征:1)舌診見質紅少津,或現剝苔;2)脈象沉細而數;3)伴見口乾渴、煩熱等陰傷之候。尤需與承氣湯證鑑別:承氣證苔黃厚燥,腹脹痛拒按;增液證腹雖脹而按之軟,苔薄少津。案中孫某脈證俱符此辨,故投劑輒效。

三、臨證化裁
原方三味劑量頗有法度:玄參爲君,非30克不能啟腎水;麥冬佐之,須20克方得潤肺胃;生地30克乃可涼血滋陰。案例加萊菔子、代赭石,取其降氣通腑而不傷正;二診入火麻仁,遵【藥品化義】"潤燥滑腸"之效。現代擴展應用可酌加:1)陰虛甚加石斛、玉竹;2)氣虛加太子參;3)燥熱甚加知母。

四、現代應用拓展
此法不僅適用於老年性便秘,對放療後口乾便秘、糖尿病腸病、抗抑鬱藥所致便秘等屬"津枯腸燥"者均有良效。然需注意:1)濕熱中阻者忌用;2)服藥期間須禁辛辣炙煿;3)見效指標當觀舌津復生爲要。

結語:增水行舟法體現了中醫"以補爲通"的獨特治療智慧,其組方思路對現代功能性胃腸病治療頗具啟示。臨證當謹守"增液不助濕,潤下不傷正"的原則,方得吳氏制方本旨。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4 05:49 | 顯示全部樓層
【增水行舟法臨證闡微與增液湯應用心要】

蓋聞"六腑以通爲用",而大腸傳導之職,尤賴津液濡潤。吳鞠通氏於【溫病條辨】首創增水行舟之法,實開滋陰潤下之先河。此法之妙,誠如江河疏浚,非徒攻其淤塞,乃先濟其枯涸。

一、法理精微
增水行舟法乃潤下法之變局,其要義有三:首重"壯水制火",取玄參苦咸微寒之性,直入少陰,啟腎水以潤臟腑;次重"培土生金",以麥冬甘寒之質,上潤肺燥,中滋胃陰;更佐生地甘苦而寒,清熱養陰,三藥相須,共成"寓通於補"之局。吳氏所謂"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實得【內經】"燥者濡之"之真諦。

二、辨證樞要
臨證當辨"無水舟停"三候:一察舌象,必見舌紅少津,甚則中剝;二診脈象,多呈沉細而數;三審症候,兼見口乾咽燥、五心煩熱。如案中孫某,年逾六旬,陰液自虧,復見黃苔中剝、脈沉細數,正是陰虧熱結之明證。此時若妄投承氣,猶涸澤而漁,反傷根本。

三、用藥心法
原方三味,劑量最需考究:玄參當用至30-50克,取其咸寒潤下之功;麥冬量宜中等,恐其甘膩礙胃;生地需酒浸,以行藥勢。加味尤需得法:萊菔子配代赭石,降氣通腑而不傷正;火麻仁佐炙甘草,潤燥和中。二診增量玄參、加火麻仁,正合"增水助舟"之旨。

四、現代拓展
今人飲食偏燥,起居無常,陰虧便秘者十常八九。除老年虛秘外,化療後便秘、糖尿病腸病等,凡屬"津枯腸燥"者,皆可化裁。然需知變通:兼氣虛者加黃芪,血虛者合四物,氣滯者佐枳殼,總以"增水"爲本,"行舟"爲標。

【醫宗金鑒】有云:"欲得南風,先開北牖。"增水行舟法非獨治便秘一症,實爲調理人體津液代謝之大法。學者若能參透"陰液周流,腑氣自通"之理,則臨證自能觸類旁通,不囿於一法一方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