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08|回復: 1

[医药临床] 增水行舟法与增液汤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6-25 0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增水行舟法属润下法,法以大剂量苦甘咸寒药物,相互配伍应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既能清热凉血、滋阴润燥,又能养阴增液以润下。本法临床可广泛应用于多种内伤阴液亏虚之证,又为治疗津液亏虚、肠燥所致大便秘结的常用方法。

增水行舟法为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治疗阳明温病津液耗损,阴亏液涸,不能濡润大肠而致『无水舟停』导致的大便秘结首倡的治疗方法。〖温病条辨〗中焦篇十一云:『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服增液汤已,周十二时观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吴氏所云阳明温病,『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其因不外两端,一为热结,二为液涸。其阳邪炽盛者,宜承气法;其阴亏液涸者,当予增水行舟法。增水行舟法为重用苦咸微寒之玄参,滋阴润燥、壮水制火、启肾水以通二便;甘寒之麦冬,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润肠燥;甘苦而寒之生地,清热养阴、壮水生津,以增玄参滋阴润肠之力。三药相伍,『妙在寓泻于补,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既可攻实,又可防虚。』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成增水行舟之法,故名增液汤。增液者,乃增益津液,使阴亏液涸之便结,得润而自下,犹如水涨船高,增水舟行之意。增液汤,苦、甘、咸、寒同用,意在增水行舟。笔者于临床用治阴亏液涸,不能濡润大肠,而致『无水舟停』之便秘,及老年人津液不足之习惯性便秘,此类病例均予增水行舟法治疗,多收捷效。现择验案一则,列举如下:

孙某,男,66岁,2018年12月7日初诊。诉大便秘结多年,少腹胀得大便,胀消失。口干、心烦,曾服多种中西通便药物治疗,或取一时之效,停药后仍便结如初。近日少腹胀,食不下,口有异味,今经朋友介绍,来本科就诊。大便已5日未行,伴见口干、口渴,舌质红,苔黄,舌面现中剥,脉沉而细数。证属阴亏液涸,大肠不得濡润,乃半虚半实,无水舟停之疾。治宜增水行舟为法,方予增液汤加味。药予玄参40g,麦冬20g,生地30g,莱菔子35g,代赭石25g,炙甘草10g。3剂。每剂水煎早晚服。嘱禁忌辛辣之品。

二诊:药尽3剂,今晨得大便1次,少腹舒适。口干、舌质红,苔黄、舌面中剥,脉沉细数。药已中的,原方加火麻仁60g,增玄参为50g,继进5剂。

三诊:药尽5剂,大便得1日1次行。口干、口渴大减,口中异味消失。舌质淡红,黄苔消失,舌面中剥减退,脉细数。患者要求继服原方治疗。遵效不更方之训,上剂药量略于增减,先后用药15剂,大便得以正常。

按:该患有习食辛辣,嗜酒之好。方中重用玄参养阴生津,润燥清热;麦冬滋阴润燥;生地养阴清热,有助玄参滋阴润肠之功;莱菔子降气消胀,通利燥结;火麻仁体润去燥,以利大肠之便结;代赭石降胃气,以通燥结;炙甘草守中宫,调和诸药。诸药相伍、津液得增,大肠得润,水涨船高,水增舟行,故疗效满意。(王英华 陈文凤 刘宝恒 吉林省延边朝鲜自治州汪清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李文义 發表於 2025-6-2 02:53 | 顯示全部樓層
《增水行舟法临证探赜与增液汤应用发微》

润下之法,肇端《内经》"燥者濡之"之旨,至清代吴瑭《温病条辨》乃成系统。增水行舟法作为润下法之精要,实为治疗"无水舟停"证候的圭臬。今就法理与临床应用析论如下:

一、法理溯源
此法取象比类,以"江河之水涸则舟楫不行"喻大肠津亏之便秘。吴瑭创制时强调"寓泻于补"的配伍精义,其药物选择体现三重相须之道:玄参苦咸微寒,专启肾水上行而润燥;麦冬甘寒,培肺胃阴津以下濡肠腑;生地甘苦寒,壮水制火而滋液。三药合用,恰合《伤寒论》"存津液"之训,又创新发展了温病学派护阴学说。

二、辨证要点
临床运用当把握三大指征:1)舌诊见质红少津,或现剥苔;2)脉象沉细而数;3)伴见口干渴、烦热等阴伤之候。尤需与承气汤证鉴别:承气证苔黄厚燥,腹胀痛拒按;增液证腹虽胀而按之软,苔薄少津。案中孙某脉证俱符此辨,故投剂辄效。

三、临证化裁
原方三味剂量颇有法度:玄参为君,非30克不能启肾水;麦冬佐之,须20克方得润肺胃;生地30克乃可凉血滋阴。案例加莱菔子、代赭石,取其降气通腑而不伤正;二诊入火麻仁,遵《药品化义》"润燥滑肠"之效。现代扩展应用可酌加:1)阴虚甚加石斛、玉竹;2)气虚加太子参;3)燥热甚加知母。

四、现代应用拓展
此法不仅适用于老年性便秘,对放疗后口干便秘、糖尿病肠病、抗抑郁药所致便秘等属"津枯肠燥"者均有良效。然需注意:1)湿热中阻者忌用;2)服药期间须禁辛辣炙煿;3)见效指标当观舌津复生为要。

结语:增水行舟法体现了中医"以补为通"的独特治疗智慧,其组方思路对现代功能性胃肠病治疗颇具启示。临证当谨守"增液不助湿,润下不伤正"的原则,方得吴氏制方本旨。
神魔鬼啖 發表於 2025-7-4 05:49 | 顯示全部樓層
《增水行舟法临证阐微与增液汤应用心要》

盖闻"六腑以通为用",而大肠传导之职,尤赖津液濡润。吴鞠通氏于《温病条辨》首创增水行舟之法,实开滋阴润下之先河。此法之妙,诚如江河疏浚,非徒攻其淤塞,乃先济其枯涸。

一、法理精微
增水行舟法乃润下法之变局,其要义有三:首重"壮水制火",取玄参苦咸微寒之性,直入少阴,启肾水以润脏腑;次重"培土生金",以麦冬甘寒之质,上润肺燥,中滋胃阴;更佐生地甘苦而寒,清热养阴,三药相须,共成"寓通于补"之局。吴氏所谓"以补药之体作泻药之用",实得《内经》"燥者濡之"之真谛。

二、辨证枢要
临证当辨"无水舟停"三候:一察舌象,必见舌红少津,甚则中剥;二诊脉象,多呈沉细而数;三审症候,兼见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如案中孙某,年逾六旬,阴液自亏,复见黄苔中剥、脉沉细数,正是阴亏热结之明证。此时若妄投承气,犹涸泽而渔,反伤根本。

三、用药心法
原方三味,剂量最需考究:玄参当用至30-50克,取其咸寒润下之功;麦冬量宜中等,恐其甘腻碍胃;生地需酒浸,以行药势。加味尤需得法:莱菔子配代赭石,降气通腑而不伤正;火麻仁佐炙甘草,润燥和中。二诊增量玄参、加火麻仁,正合"增水助舟"之旨。

四、现代拓展
今人饮食偏燥,起居无常,阴亏便秘者十常八九。除老年虚秘外,化疗后便秘、糖尿病肠病等,凡属"津枯肠燥"者,皆可化裁。然需知变通:兼气虚者加黄芪,血虚者合四物,气滞者佐枳壳,总以"增水"为本,"行舟"为标。

《医宗金鉴》有云:"欲得南风,先开北牖。"增水行舟法非独治便秘一症,实为调理人体津液代谢之大法。学者若能参透"阴液周流,腑气自通"之理,则临证自能触类旁通,不囿于一法一方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