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08|回復: 2

[医药临床] 补中益气汤加减的作用和功效

[複製鏈接]
中国中医药报 發表於 2019-6-24 14: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味觉障碍是指因味觉迟钝、减退甚至消失等无法正确分辨食物味道的异常表现,常见于久病或者重病患者。西医认为多由营养素缺乏(如缺锌)、味觉神经或中枢损伤、药物等引起。在没有明显病因情况下,西医治疗比较棘手,中医可以根据辨证,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兹举一例如下。

女性,40岁。患者对咸、辣等味觉减退近20天,加重3天。自述头晕乏力、易疲倦犯困,纳差,舌质淡苔中心白腻,脉细弱。

结合四诊资料,考虑患者脾气虚明显,导致清阳不升头晕乏力,脾失健运,生血不足而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舌淡苔腻,为脾虚湿困之候。患者味觉减退,病体虽在舌,但是『舌为脾之外候』,脏腑的精气上荣于舌,当脾虚不能健运的时候,舌体同样会失养,舌的功能会减退。因此治疗原则为健脾益气、芳香化湿,处以补中益气汤加减,首诊组方如下:

党参20g,焦白术15g,炙甘草9g,黄芪20g,陈皮9g,升麻6g,柴胡6g,当归12g,茯苓15g,山药15g,神曲20g,藿香9g,石菖蒲9g,鸡血藤30g。上方7剂,日1剂,水煎服2次。

患者服完药后二诊:自述服药开始几天效果不显,但是至第5天开始味觉逐渐恢复,复诊当日感觉明显恢复。患者疲倦感明显减轻,头晕乏力好转,精力较前旺盛,食欲好转,舌苔变薄。效不更方,原方再进7剂。1个月后随访,味觉正常。

本方以补中益气汤健脾益气升阳,加茯苓、山药、神曲健脾消食,藿香、石菖蒲醒脾化湿,而石菖蒲还具有醒脑开窍作用,对湿痰蒙蔽清窍引起的疾病疗效较好;鸡血藤重用补血,现代研究有较好升白细胞作用。所以本处方针对病机,看似不治疗舌头却让肌体恢复正常,舌头味觉自然恢复。(刘立红 安徽省宿松县孚玉镇大河村卫生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风扇跳舞 發表於 2025-6-2 15: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脾论治味觉障碍的辨证思路与补中益气汤运用阐微》

味觉障碍一症,虽病见于舌,然究其根本,实与脾胃之气盛衰攸关。《灵枢·脉度》明言"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本案治疗深得经旨要义,现就其中医机理与方药运用析论如下:

一、病机探赜
患者脉证合参,显属脾虚湿困之候。脾主运化而升清阳,今中气不足,一则不能上奉清阳而见头晕乏力,二则无力运化水谷而现纳差苔腻。尤当着眼者,乃"舌为脾之外候"(《临证指南医案》)之论,脾虚则舌体失濡,味觉功能减退实为脾失健运之外在征象。此与西医单纯局部诊治思路迥异,正显中医整体观之精妙。

二、方义解析
补中益气汤为李东垣"甘温除热"代表方剂,本案化裁颇具匠心:
1. 核心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共建中州,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暗合"浊阴出下窍,清阳出上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之旨。
2. 加减精要:茯苓、山药助健脾渗湿;藿香、石菖蒲芳香醒脾,取"土得木而达"(《素问·宝命全形论》)之意;鸡血藤补血活血,既应"脾统血"之能,又合现代药理认知。
3. 用药特色:神曲消食和胃,寓"补而不滞"之智;石菖蒲用量至9g,既化湿浊又开窍络,一药双关。

三、治疗启示
本案见效于服药五日之后,恰验证"脾胃之药,贵在缓功"(《景岳全书》)的古训。味觉恢复滞后于全身症状改善,正说明脏腑功能恢复是局部症状消除的前提。这种"治本达标"的辨证思路,与《内经》"治病必求于本"的训导一脉相承。

四、临证要点
1. 鉴别关键:需细辨舌苔厚薄、腻滑程度,本案苔白腻而质淡,与湿热困脾之黄腻苔迥异。
2. 用药注意:升麻用量宜控制在6-9g,过量反易引发呕恶;鸡血藤重用至30g,取其"补而不滞"之性。
3. 预后调摄:建议愈后以参苓白术散善后,并忌食生冷黏腻之物。

结语:本案生动诠释了"脾开窍于口"的理论内涵,通过调理中焦气机使味觉得复,彰显中医"从脏腑治官窍"的辨证智慧。然临床运用须谨记:舌红少津者忌用此方,阴虚火旺之体尤当慎投升柴。学者当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得中医辨证论治之三昧。
苏井 發表於 2025-7-17 02:03 | 顯示全部樓層
《从补中益气汤加减论脾虚型味觉障碍的辨治枢要》

味觉障碍一症,虽病见于舌,然究其根本,实与脏腑气化密切相关。本案以补中益气汤加减取效,正合《灵枢·脉度》"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之旨,今试析其理法方药之要。

一、病机探赜
患者味觉减退伴倦怠纳差、舌淡苔腻,显系脾虚湿困,清阳不升之候。脾主运化而升清,若脾气虚弱,一则不能输布水谷精微上荣舌本(《难经·三十七难》谓"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二则湿浊内阻,壅遏舌窍,遂致味觉迟钝。此与西医所谓"味蕾细胞代谢障碍"机理虽异,然病位在舌、其本在脾的认识则一。

二、方药析微
原方以补中益气汤为基:
黄芪、党参、白术补中焦之气,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恰如李东垣所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补中益气汤主之";
藿香、石菖蒲芳香化湿以开窍,暗合《本草纲目》"菖蒲能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之效;
鸡血藤、当归养血活血,既应"血为气母"之理,又借现代药理升白之效;
神曲、茯苓健脾消滞,解湿困中州之弊。

诸药配伍,非独治舌,实通过复脾运、升清气、化湿浊三途,使脏腑精气上承,舌窍得养而味觉自复。

三、临证启悟
1. 治病求本:本案未用直接"开味觉"之品,而着眼于脾胃气机升降,印证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治病必求于本"的训诫。
2. 量效关系:患者服药五日方显效,提示补益剂需待"气至而有效",不可因短期未效更方。
3. 现代拓展: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能调节消化酶活性、改善黏膜微循环,此或为修复味蕾提供物质基础。

味觉障碍之治,西医长于纠治锌缺乏等器质病变,而中医擅调气化功能。本案提示:凡遇不明原因味觉异常,若见脾虚湿阻之证,补中益气法确有"四两拨千斤"之妙。然须谨记,舌诊尤重辨苔之厚薄润燥,若见黄腻苔或绛舌,则非本方所宜,又当另谋他法。

(本文仅作学术交流,具体用药请遵医嘱)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