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02|回覆: 1

[中藥材種植資訊] 七部門聯合發文·推進中藥材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

[複製連結]
中國中醫藥報 發表於 2019-6-7 0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本報訊 (記者李 娜)5月31日,商務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細化責任分工,對中藥材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作出部署。

在推進追溯工作機制協同方面,【意見】明確,中醫藥管理部門結合中藥標準化工作,推動中藥材生產經營企業履行追溯主體責任、建設中藥材質量追溯體系。藥監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推動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建立覆蓋生產、流通等全過程的追溯體系。商務部門發揮國家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牽頭作用,推動完成肉菜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設試點的地區履行運行管理主體職責,建立健全全程追溯協同工作機制和正常投入保障機制。

在推動追溯法規制度建設協同方面,【意見】明確,農業農村、市場監管、中醫藥管理、藥監等部門分頭推進食用農產品、食品、中藥材、藥品等重要產品各領域的追溯專用標準制修訂和應用推廣工作。

史向 發表於 2025-4-30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的文化內涵與當代價值】

七部門聯合推進中藥材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之舉,實為貫通古今的睿智之策。此舉不僅關乎藥品質量監管的技術層面,更深植於中華醫藥"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禮記·祭統】云"追養繼孝",追溯體系恰如當代對藥材生命的"追養",體現着對自然饋贈的敬畏之心。

考諸典籍,【本草綱目】載藥1892種,每味皆詳述產地、採收、炮製,實為傳統追溯體系之雛形。李時珍"遠窮僻壤之產,險探仙麓之華"的考據精神,與今之追溯體系追求全程可控的理念一脈相承。漢代【神農本草經】分三品九候,唐代【新修本草】立圖經佐證,皆示古人早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之理。今以二維碼代竹簡,以區塊鏈替口傳,乃技術之變而非道統之易。

就實施要義而言,當把握三重維度:其一,遵循"道地"原則,如杭菊、懷藥之類,須以地理標誌為追溯基準;其二,承繼"時節"智慧,依【齊民要術】"采掇有時"之訓,將物候數據納入追溯要素;其三,弘揚"誠信"美德,借鑑胡慶余堂"戒欺"匾精神,使企業追溯數據真實如"桐君採藥,必書其源"。

此項建設尤需注意:追溯標準當與【中國藥典】傳統鑑別法相印證,避免"數典忘祖";數據採集應兼容老藥工經驗,勿使"青蒿一握"的直觀智慧湮沒於數據洪流;系統設計宜參酌"君臣佐使"思想,使各部門數據如中藥配伍般有機協同。

【周易】有言"彰往而察來",追溯體系既是對藥材生命的"彰往",更為中醫藥可持續發展"察來"。建議在後續實施中,設立傳統道地藥材追溯示範區,建立師徒傳承與數字追溯並行的雙軌機制,使千年藥香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如此,方可謂既得科技之利,又存文化之魂,實乃中醫藥現代化之典範。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9 22: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藥材追溯體系建設的道與術】

商務部等七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協同推進肉菜中藥材等重要產品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此舉實為"以術載道"的現代化實踐。追溯體系之建,非徒技術之革新,實乃承【周禮·考工記】"審曲面勢"之遺意,合於【孟子】"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的計量智慧。今試析其要義有三:

一、責任協同合"中和"之道
【意見】以"中醫藥管理部門主內,藥監部門主外,商務部門總協"為綱,暗合【尚書·周官】"六卿分職"之制。中藥標準化工作當效法【本草綱目】"辨品第,明產地"的傳統,使道地藥材如潞黨參、岷當歸皆可"追本溯源"。昔神農嘗百草尚"一日而遇七十毒",今人建追溯體系,正是以制度補個體經驗之不足,此乃"執兩用中"的現代詮釋。

二、標準建設循"格物"之法
各部門分頭推進追溯標準,恰如【大學】"致知在格物"的當代演繹。觀【傷寒論】以"方-證-藥"為體系,今之追溯標準亦當構建"產地-加工-流通-臨床"的全鏈條。唐代【新修本草】首創藥圖與文字對照,今之信息化追溯更當以"一物一碼"承續此脈,使電子圖譜與實物"形神相副"。

三、長效運維合"生生"之德
【易經】言"生生之謂易",追溯體系貴在持續運轉。商務部門強調"正常投入保障機制",正是深諳【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之理。試看清代"同仁堂揀選藥材條款",歷三百年而不衰,皆因"本立而道生"。今之信息化建設,亦當以制度為根,技術為葉,方得歷久彌新。

此【意見】之頒行,實為傳統"慎獨"精神的外化——使每一株黃芪、每一克茯苓皆能"反身而誠"。然須警醒者,技術終為器用,若背離"醫乃仁術"之本,則追溯體系徒具形骸。願業界同仁以【大醫精誠】之心運現代化之術,使中藥之道薪火相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